:::
年輕時的李淑德興趣廣泛,小提琴祇是其中一項。(李淑德 提供)
人物點描 光復50周年/人物點描/音樂

爲小提琴撫育一生 台灣弦樂之母李淑德

民國七十八年,台灣樂壇大事之一便是已享譽國際的小提琴家林昭亮、胡乃元、辛明峰、劉怡曼、施維中、余道昌等人聯合演出的音樂會,而促使他們聚在一塊兒的理由是爲他們共同的小提琴老師慶祝六十歲生日,並爲老師籌募基金以購買名琴供新秀使用的心願盡力。這位讓他們口中念念不忘的恩師,其實也是台灣許多小提琴家的共同啓蒙老師,一位爲台灣小提琴音樂敎育奉獻了三十餘年的敎育家李淑德。

民國七十八年,台灣樂壇大事之一便是已享譽國際的小提琴家林昭亮、胡乃元、辛明峰、劉怡曼、施維中、余道昌等人聯合演出的音樂會,而促使他們聚在一塊兒的理由是爲他們共同的小提琴老師慶祝六十歲生日,並爲老師籌募基金以購買名琴供新秀使用的心願盡力。這位讓他們口中念念不忘的恩師,其實也是台灣許多小提琴家的共同啓蒙老師,一位爲台灣小提琴音樂敎育奉獻了三十餘年的敎育家李淑德。

由信義路彎進永康街,位於永康公園旁的李淑德家中,也是幾十年來敎學生的地方,牆上掛滿和學生合照的照片及各式獎牌,一派爽朗的李淑德談起三十餘年的敎育生涯及其一手調敎、如今享譽國際的高徒,一如痴心父母聊起了育兒史,往日點滴一一淸晰浮現。

轉折多采的習樂歷程

生於屛東世家的李淑德從小就在音樂環境中成長,擅於多項樂器的父親給了她最佳的音樂啓蒙。六歲開始接觸鋼琴,但因不會看譜,僅憑直覺音感的彈了五、六年,中學時改習小提琴,就此和小提琴結下不解之緣。

然而音樂並不是李淑德靑少年時代的唯一,興趣廣泛的李淑德對音樂之外的美術、體育也十分拿手,民國三十五年曾代表屛東參加省運標槍比賽摘下金牌並破了大會紀錄,對美術的喜愛更使她考入省立師範學院(現國立師範大學)美術系而非音樂系,跟隨陳慧坤、張義雄等人學習。民國三十八年師大爆發學潮後,李淑德轉至音樂系隨戴粹倫習小提琴,此一轉折,間接的改寫了台灣日後弦樂發展史。

民國四十六年,李淑德隻身搭乘渡輪至美國求學,考入美國四大音樂學府之一的新英格蘭音樂院(The New-England Conservatory of Music),主修小提琴;畢業後又入該校硏究院隨著名小提琴露絲.波斯爾(Ruth Posselt)進修,民國五十三年獲得小提琴碩士學位。

「新英格蘭音樂院以敎學嚴格而聞名,加上學校不曾認師大學位,許多學分均必須重修,而以往在國內未曾打好的基礎,在此一時期都得到改善。硏究所時的老師Ruth Posselt對我有如慈母般的照顧、指導,讓我這個異國學子備感溫馨。她今年已八十多歲,前陣子去美國時曾和她聯絡。」李淑德表示,在新英格蘭音樂院七年的訓練、學習,對其往後的敎學有很大的助益,而該校於入學考時即測試學生性向的方式對李淑德決心從事小提琴音樂敎育亦有決定性影響。

懷抱小提琴走全省

民國五十三年冬天,李淑德帶著國內第一位小提琴碩士頭銜回國後旋即獲聘至師大任敎,並於台灣北中南開演奏會獲極高評價。而在此之前,李淑德即於台灣第一個兒童樂團──三B兒童管弦樂團指導弦樂部。開始了李淑德學校與民間敎學的漫漫長路。

「三B是由當時台南一群醫生發起成立的,由鄭昭明負責訓練,我回國時他們已成立二年了,我是負責指導、訓練他們的弦樂部,這些台南醫生對音樂很熱情也很瘋狂,當時台灣音樂風氣最盛的地方就是台南。像高慧生、高安香、蘇正途、蘇顯達、侯良平等都是三B出來的。」

李淑德的民間敎學遠較其體制內敎育來得活絡且知名,按李淑德的說法是因爲「不喜歡敎大人,雖然比較好敎」,加上李淑德深刻體會到唯有在小朋友骨骼尙未定型前加以訓練,才能打下好的基礎,「就像馬戲團的訓練多是從小開始,因爲還沒發育完全,可塑性很大;否則,等到手指都硬了、定型了,要再修正就很難了。」

因此,李淑德將師大的課程集中於一星期中的一、二天,其餘時間便開始搭車巡迴敎學,「我的敎學大多集中在南部,一則是當時台北音樂並不發達,南部反而蓬勃,加上離開台北可免去與台北老師爭學生的煩惱,他們是沒人肯這麼大老遠的下去的,間接避開台北是非地。」

五十四年十一月,李淑德應台中企業家郭頂順之邀,籌組「台中少年兒童管弦樂團」,並負責訓練工作,開始中台灣的音樂敎育。在李淑德回國後的短短三、四年間,小提琴發展即有豐碩的成果,而其一手調敎的學生,亦頻頻於各項比賽奪魁。

「當時兒童樂團是很稀奇的,尤其是成員多半祇有七、八歲,一到菲律賓馬上就引起轟動。」這支民國五十八年爲慶祝菲律賓馬尼拉文化中心落成使用的慶祝團體──「中華民國訪菲兒童交響樂團」係由台北光仁小學兒童管弦樂團、台中少年兒童管弦樂團及台南三B兒童樂團所挑選,由郭美貞擔任指揮,李淑德及鄭昭明爲敎練,是當年國際樂壇盛事之一,李淑德每次提及便掩不住得意神色。

民國六十年,郭頂順與李淑德繼「台中少年兒童樂團」之後,又創立「中華少年管弦樂團」,由李淑德兼任團長及指揮,小提琴部成員包括侯良平、高慧生、林昭亮、胡乃元、陳泌紅、高安香、吳庭毓、辛明峰等人,是集當時之菁英於一團,二次巡迴演出均廣受好評,而小團員亦於各項比賽中得名,或通過考試出國留學,爲當時刮起一陣音樂之風。

要就要最好的敎學理念

承襲了美國新英格蘭音樂院的嚴格敎育,反映在當時台灣社會有人認爲過於嚴苛,甚至傳聞學生家長須於李淑德家樓下等著接李淑德丟出的樂譜、老師打學生等傳聞,對此,李淑德一概笑而置之,認爲這不過是怕她搶學生的技倆之一。「嚴格,那要先看嚴格的定義是什麼,那種業餘的隨便就通過了,學生當然覺得滿足,有成就感,但對我而言,必須訓練到能把曲子演奏完整爲止,我的嚴格就是不容易通過。」

最讓李淑德學生感念在心的除了每周風塵濮濮的巡迴敎學,便是李淑德的因材施敎。李淑德表示,一開始時會較著重於技巧的正確性,但也須留意到學生的個別差異,「有的人中指好食指不好,有人小指特別差,要針對不好的加強訓練;又如,有人音樂性好、技巧不好、有人手怎麼都快不了等,這些都要嚴格的糾正過來,把底子打好了,才能談其他的。」

林昭亮小的時候李淑德也察覺到他拉琴傾向流露出豐沛的感情和甜美的音樂性,並對旋律優美的曲子特別偏好,而忽略了基本的技巧訓練,因此,李淑德便一方面補強他的基礎訓練,另外,也引導他的特殊音樂性發展。

「敎小提琴眞的很累!」李淑德說,敎時眼睛要盯在旁邊看,判斷、糾正缺點,「第一是弓絕對不能彎,一定要保持九十度的姿勢,這是最基本的,再來則是拉琴的站法、姿勢的糾正、指法的正確等細節。我現在一上午若敎到第四個學生就受不了,眼睛壓力太大了,尤其小提琴音色較尖銳,更是壓迫。」

今年甫於師大退休的李淑德談起三十餘年的敎學生涯,仍對民間敎學情有獨鍾,「敎年紀較大的學生的好處是他們比較能聽懂,但因他們大多已定型,很難改變什麼,而小孩子就不同,可塑性強。」「當年回國後,我便決心朝敎學的路走,一方面是自己起步太晚,自知再努力也祇能拉到一定程度;再則是鑑於自己的經驗,體會出學琴必須趁早打好基礎的重要,所以回來之後便東奔西跑的敎小孩子。」「小孩子雖然比較難敎,但如果家長會一點樂器就有很大幫助,可以在小孩子抓不到音的時候幫他們抓,像三B兒童的父親們大多會樂器,如高慧生的父親會彈鋼琴,蘇正途的父親則什麼都會,每次演出若有缺都是他來遞補。」「我敎的學生很有趣,最初的三B是醫生的小孩,後來換一批全是生意人的小孩,後來又換成老師的小孩,老師的孩子也比較好敎,因爲老師大多爲師範生,有音樂基礎,但也很麻煩,干涉太多,而且常固執的認爲祇要努力學就可成器,但卻忽略了最基本的,例如手太小、太短等先天性因素就是無法拉得好,常常是一廂情願的將小孩送出國才發現。」

而面對現行的速食敎學文化,堅持初衷的李淑德亦不免感嘆今不如昔,「五、六〇年代學音樂的小孩較自由,也比較具創造性;而現在的小孩,時間被切割的太細,一個接一個的課程,壓得小孩子都喘不過氣來,連思考時間都沒有,更別說是輕鬆遊玩的時間了。敎給的東西沒辦法反芻後再吸收,祇一昧的求技巧正確;當然,他們也會拉得很不錯,但拉出來的聲音都一樣,定了型了,不像以前每個小孩子拉起來都不一樣,有自己的特性、很好玩。」

台灣的桃樂絲.狄蕾

放眼國內知名小提琴家均出自李淑德之手,這位「敎母」有何感覺?「沒什麼啊!他們能有成就,我當然爲他們感到高興,而且不管他們在那,都會讓我知道他們的狀況,有時,我出國也會去找他們,都還保持聯絡。」

「我常說音樂之路就像賭博,自己要有心理準備,學音樂的人口太多了,隨便一個樂團小提琴手招考就有上千人應考,能像林昭亮的有幾人?回國後的生計也不一定就沒問題,前陣子有人問蘇顯達可否成爲專業演奏家而不敎學生,蘇顯達回答說那無法維持家計。所以我對現在要走音樂演奏之路的人的忠吿就是自己想淸楚,決定做就別後悔、瞻前顧後的,失敗了也別抱怨,因爲那是你自己的決定,怨不得人的。」

雖然師大退休,但仍任敎於師大附中音樂班及輔大音樂系的李淑德總也閒不下來,雖說不鼓勵學生往音樂演奏發展,但見到學生個個成器仍掩不住背後的喜悅之情。六十歲生日的募款音樂會雖未能籌足錢以購買新琴讓新秀使用,但李淑德仍未放棄,仍計劃著各種籌款的可能性。八月的中南美之旅回來後,又興緻勃勃地在永康寓所敎起琴來,一如過去的幾十年,這兒的琴音雖生澀,卻從未斷過!

(本刊編輯 錢麗安)

廣告圖片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專欄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