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頑強、堅靱的台灣前輩音樂家郭芝苑至今仍創作不輟。(郭芝苑 提供)
人物點描 光復50周年/人物點描/音樂

頑強、堅靱的仙人掌 郭芝苑和他的音樂時代

在前輩音樂家中,郭芝苑是極特殊但也最受忽略的一位,由於受的是日式敎育不懂國語,致使終其一生均在民間活動而無學生、傳人,而其不擅交際的個性亦使他空有滿腹才華,卻無人知。自二十五歲回國立志從事音樂創作至今恰滿五十周年後的今日,其作品才在有心人計劃性推廣下漸為人知,透過這位傳奇性音樂前輩細數過往,彷彿經歷一場台灣音樂洗禮。

在前輩音樂家中,郭芝苑是極特殊但也最受忽略的一位,由於受的是日式敎育不懂國語,致使終其一生均在民間活動而無學生、傳人,而其不擅交際的個性亦使他空有滿腹才華,卻無人知。自二十五歲回國立志從事音樂創作至今恰滿五十周年後的今日,其作品才在有心人計劃性推廣下漸為人知,透過這位傳奇性音樂前輩細數過往,彷彿經歷一場台灣音樂洗禮。

被忽略的前輩音樂家

他經常是寂寞的。

寂寞是為了創作,在台灣尚是音樂荒漠的年代,一路顚簸行來;寂寞是感嘆作品無公平面世機會、是惋惜步履飛快、崇洋尚外的九〇年代人對生長土地、音樂、文化認知的貧弱;寂寞是不擅交際的必然結果,是前輩音樂家郭芝苑長伴一生的老友。

「紅薔薇呀!紅薔薇!微微春風搖花枝,花枝就是伊歌語、歌語開花紅薔薇」《紅薔薇》可能是郭芝苑最為人所熟知的台語藝術歌曲,花枝就是伊的歌語,歌語訴盡數十年來點滴音樂路。

出生苗栗苑裡望族,從小浸淫於台灣民間音樂中,而這些南北管、歌仔戲、高甲戲、亂彈等音樂型式都成了日後郭芝苑創作泉源的一部分。及長,進入台南基督敎長老會所創辦的長榮中學,透過學校合唱團、管樂隊及口琴社,接觸到聖潔的西方經典讚美詩歌,但眞正接觸古典音樂,並成為終身職志,則是赴日求學後的事了。

「那時後,很多人到日本學醫,因為在殖民時代,祇有學醫較有出路,較自由,社會地位也較高;我爸爸也希望我能學醫。當時我有二、三個舅舅在日本學醫,對音樂很有興趣,常買貝多芬、莫札特、德弗札克、孟德爾頌等人的唱片來聽,我就跟著聽,覺得這些音樂眞是奇妙極了,它們是那麼美,那麼富有情感,從那時後開始,我就常夢想能成為一個音樂家,也開始訥悶,台灣怎麼都沒有這種音樂。」

中學二年級,郭芝苑跟隨小調口琴創始者福島常雄學口琴,並得到東京市口琴獨奏比賽第三名;至此,家人總算答應讓他朝音樂之路走。「口琴沒自己的曲,攏是改編各國名曲和流行旋律而來,而且口琴的音色、技術都無法像小提琴或鋼琴那麼正確,也沒那麼具音樂性。」在領悟到口琴的限制性後,郭之苑想改走小提琴或鋼琴演奏,但上蒼似有意考驗他的決心,使他的音樂之路,更較一般人來的坎坷。

崎嶇多磨音樂路

剛學小提琴時,他發現自己的左小指關節彎曲,無法按緊弦;改學鋼琴又發現右手三指無法伸直,根本不能彈琴,頓時演奏家夢便碎了,「我一直想嘸為何待我如此,當時也曾四處尋訪名醫,回國後也到處打聽有無偏方,甚至不死心,自己上石膏試圖矯正,但都失敗,不得不放棄。」

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郭芝苑祇得轉向音樂的另一條路──作曲前進,「初時,我聽巴赫、莫札特、貝多芬、感覺他們很偉大,可是這不是我們的東西,有一種隔閡感,後來接觸到史麥塔納、德弗札克和蘇聯五人組等音樂家作品才發覺音樂不是祇有德國音樂,這些音樂有很濃的民族音樂色彩;後來又發現拉威爾、德布西的音樂很接近中國音樂,覺得好像我想寫的卻都被他們寫走了。那時,就下定決心,要好好研究這些作品,然後寫出屬於自己的音樂。」

促使郭芝苑決心創作的另一觸媒,是當時日本音樂界正刮起一陣反思熱潮,許多年輕一代日本音樂工作者開始追尋自己民族的音樂,而與來自台灣的江文也的認識則更加強郭芝苑寫作自己音樂的信心。

「珍珠港事件後,日本全國就陷入全面戰爭中,音樂會不但減少,而且不准演出歐美等敵對國的音樂,取而代之的是大量本國的現代作曲家作品,雖然這不是以藝術為出發點,但卻使得日本作曲家作品有更多演出機會。對江文也的作品也是這樣情況下開始有初步認識。」而江文也運用中國音樂素材所創作的具中國風的現代作品模式,對日後郭芝苑創作深具啓發作用,即要創作出全世界都肯定的台灣音樂。

隨著戰爭益烈,日本各學校紛紛停課,為躱避徵召,郭芝苑退學逃往九州,直到台灣光復後才思鄕情切的趕忙回國,學業便吿中斷。

在音樂荒漠中默默耕耘

「受的是日本敎育,母語是台灣話,回來後突然間變成大家攏要說北京話,很不習慣;也因為我言語不通,雖曾在新竹師範學校敎,但因不適應就沒敎了;了後,一世人攏無吃官職,攏在民間活動。」幸運的是郭芝苑家裡是地主,不用靠他工作維持家計。但回國後面臨的「音樂沙漠」環境卻讓郭芝苑遍嘗孤寂滋味。

「戰後的台灣雖說是光復,但馬上就進入白色恐怖期,一切都管制;反觀日本,雖是戰敗國,但在數年內便完全恢復,尤其是音樂,比戰前更加蓬勃。」台灣當時連古典音樂環境都無,更不用說現代音樂,但郭芝苑放棄了再度赴日進修計劃,雖然國內當時尚無音樂系,郭芝苑便採自修的方式來研究古典作品,並嘗試寫作曲子。

在一片音樂荒漠中,最讓郭芝苑高興的是省立交響樂團的成立,「在當時,祇有台北中山堂有音樂會,聽的人也很少,大家都很熟,很有親切感,省交響樂團首演也這在這裡舉行,我當天聽了很感動,回家就馬上去買了一架中古鋼琴,嘗試從歌曲和鋼琴曲開始寫作。」作品寫好,就拿去台北請呂泉生、陳泗治等前輩指導,隨時修正自己的作曲技巧。

一九五〇年,郭芝苑以《茉莉花鋼琴變奏曲》和《漁翁》合唱曲,獲得台灣省文化協進會舉辦的「第三屆全省音樂比賽」第二名,次年又以鋼琴獨奏《海頓變奏曲》和合唱《春去曲》獲得第二名,並在呂泉生極力爭取下,公開演出。「第一次聽到自己的作品被演奏出來,我實在是很激動,辛苦的成果,總算不再是啞音。」

呂泉生主編《新選歌謠》期刊時,郭芝苑亦陸續投稿,以《紅薔薇》和《楓橋夜泊》最流行。而郭芝苑在此期間亦曾任台灣玉峰影業公司音樂製作、唱片公司編曲、國華廣吿音樂顧問等工作,做過許多電影配樂如《阿三哥出馬》、《嘆煙花》,及廣吿宣傳歌曲。

「早期音樂界沒分這麼淸楚,寫流行音樂主要是因為我喜歡旋律,而流行音樂的旋律最美,而且因為我沒吃頭路,寫流行歌可賺點外快。」郭芝苑捉狹的笑稱,寫作流行音樂對他而言是一種休息,可以調劑、舒緩古典創作的嚴肅情緒。

二度赴日深造

一九五九年,許常惠回國,創立「製樂小集」,帶動現代音樂創作風氣,在「製樂小集」音樂會中,郭芝苑陸續發表了《台灣古樂幻想曲》、《村舞》、《東方舞》、《鋼琴奏鳴曲》等作品;至此郭芝苑才有可談現代音樂的同好,而在發表的作品中,郭芝苑總覺得自己「眼高手低」,作品不夠扎實,於是下定決心,再度留學日本,至東京藝術大學作曲科進修。

「從前敎過我的池內老師見到我的第一句話是:『我沒什麼可敎你的,作曲是不能敎的,要靠你的才華和努力,但理論則要徹底學習。學習古典音樂的理論、技術與作曲沒有太大關聯,但沒學過這些理論技巧,我不認為他是一個眞正的作曲家。』以前靠的是自己摸索,用的是土法煉鋼法,以分析名曲的技術來做為創作的參考,但我也知道要成為專業作曲家必須有更扎實的理論基礎才行。而且當時日本音樂已十分蓬勃,許多世界級的演奏家都會去日本演出,可藉此多觀摩別人作品。」二年半後,學成歸國,繼續創作。

一九七三年,史惟亮邀郭芝苑進入省交研究部從事研究、翻譯工作,郭芝苑作品《鬧廳》、《夜深沈》、《鋼琴小協奏曲》、陸續於省交發表演出,二首鋼琴曲《台灣古樂變奏與賦格》、《六首南管調》則於「中國現代樂府」中發表。此外,郭芝苑陸續發表新作,計有《三首台灣民間音樂》、兒童歌劇《牛郞織女》、交響曲《唐山過台灣》等作,並於海內演出屢獲好評。一九八七年,《鋼琴小協奏曲》獲金鼎獎,同年自省交退修,省交並舉辦「郭芝苑作品回顧展」音樂會,以肯定他對台灣音樂的貢獻。

致力台灣藝術歌曲、民謠保存

走過半世紀創作之後,雖一路顚簸,郭芝苑卻不改其志,退休後的他更加活躍,隨著近年本土意識逐漸抬頭,郭芝苑更疾聲呼籲重振台語藝術歌曲地位。「從前說到藝術歌曲,就想到黃自、林聲翕、或是李永剛、黃永隸等人以北京話創作的作品,呂泉生雖然有用台語寫作,但形式上接近歌謠,不是藝術歌。」政治的禁錮,使得台語創作者均向國語創作發展,以致一但且開放可以唱台語藝術歌曲後,演唱家反而無歌可唱。於是有人將以往的台語流行歌加以改編,配上管弦樂伴奏,就當成是藝術歌曲;對此,郭芝苑憂心忡忡的表示,藝術歌曲和民謠、歌謠是不同的,民謠是自古傳來的歌曲,歌謠則是流行歌,將歌謠藝術化就認為是藝術歌曲是很荒繆的。根本之道在於應趕快鼓勵現代作曲家多創作台語藝術歌,而不是以非主流來引導主流。

「另外,台灣傳統民謠也應好好的整理、保存,並配曲流傳下來。因為台灣民謠數量不多,我就會想寫一些台灣民謠,將古早傳下來有歌詞、唸白卻無旋律的,像「天黑黑,抹落雨」這類作品,根據語言高低音特性加以編曲,以保持台灣民謠的風格。世界各國的民謠都是從語言來,語言特性一定要掌握好,才不會流失了民謠的特性。」

面對近來媒體報導將郭芝苑定為「民族樂師」,似將其定位為祇能從事台灣音樂創作,而無法寫作具國際性作品。「我是採用民族風格做為元素,配合西洋作曲技法,這樣才有世界性。我認為民族性與國際性是不相衝突的,如蘇聯五人組的作品民族風格很濃,但仍為世人所接受,所謂的世界性就是世人都能欣賞,而且一聽就知道那一國的音樂,所以我認為民族性就是國際性,但這種民族性不是政治意義上的解釋。而要寫作具民族性作品的最好方式就是去研究、發掘這塊土地上的東西,像巴爾托克就是以研究匈牙利音樂,創作出自己音樂而為世人所知。」

鼓勵本土作品發表及建立樂評制度

本土作曲家作品乏人演出是許多本土作曲家揮不去的噩夢,綜觀每年音樂會曲目中,外國的即佔百分之九十以上,其中又以德奧曲目居首。「我們的演奏家不但少演出自己本國做作曲家作品,就算演,也常是草率行事,還不如不演。」郭芝苑感慨的表示,這種別人東西才是寶的觀念實在要不得,「沒有演出機會,作曲家怎麼會進步,文化是需要累積的,我們要多演出國人作品,才能鼓勵他們多創作。」

郭芝苑認為要鼓勵演出自己人作品,但另一方面同時也要建立一套樂評制度,相輔之下音樂才會提昇,「如果大家都認為台灣音樂圈很小,所以不敢說眞話,那台灣的音樂永遠不可能進步。國外的很多樂評制度都很値得我們參考、借鏡的。」

沒有學生、沒有衣缽傳人,郭芝苑選擇的是一條比常人更艱辛的路,然而半世紀來的顚簸並未阻擋他的堅持,晚年的病痛也沒能擊倒他對美好音符的追求,他像是沙漠中的仙人掌,孤獨而堅定的譜寫生命樂章!

(本刊編輯 錢麗安)

藝術家請回答-吳珮菁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郭芝苑作品年表

一、交響樂

1.交響變奏曲《台灣土風主題》1995

2.狂想曲《高山族的狂想》(鋼琴與管弦樂) 1957

3.台灣弦律二樂章 1960

4.民俗組曲──〈盛宴〉、〈悲歌〉、〈車鼓舞〉、〈迎神〉 1961

5.《偉人的誕生》(大合唱與管弦樂)1965

6.《中華頌》進行曲 1969

7.《小協奏曲》(鋼琴與弦樂團)1972

8.三首台灣民間音樂──〈劍舞〉、〈南管〉、〈鬧廳〉 1973

9.《民歌與採茶舞》(室內管弦樂曲)1975

10.三首交響練習曲 1985

11.A大調交響曲《唐山過台灣》1986

12.《天人師》管弦樂組曲(上下集)1987

二、室內樂

1.豎笛與鋼琴小奏鳴曲 1974

2.小號與鋼琴三樂章 1976

3.管樂隊進行曲《太湖船》 1977

三、鋼琴獨奏曲

1.鋼琴組曲──〈間奏曲〉、〈村舞〉、〈即興曲〉、〈東方舞〉 1954

2.《台灣古樂幻想曲》 1956

3.鋼琴小品集六首 1964

4.鋼琴奏鳴曲 1963

5.《台灣古樂變奏曲與賦格》 1972

6.簡易鋼琴曲集──一、交加調六首,二、歌仔調七首,三、四川民謠四首1974

四、歌劇

1.靑少年歌劇《牛郞織女》(二幕四場)1974

2.輕歌劇《許仙與白娘娘》(五幕十一場) 1984

五、藝術歌曲

1.《涼州詞》(唐詩) 1947

2.《紅薔薇》 1953

3.《褒城月夜》 1953

4.《綠色的郊野》 1953

5.《春日醉起言志》(李白詩) 1955

6.《臉蛋發紅心裡笑》 1957

7.《虞美人》(李後主詞) 1958

8.《採蓮曲》(唐詩) 1959

9.《簡愛》 1965

10.《五月》 1965

11.《扶桑花》 1965

12.《音樂》 1965

13.《天門開的時候》 1965

14.《按摩女與笛》 1970

15.《雙溪漁火》 1970

16.《梧港歸帆》 1970

17.《家園好》 1971

18.《租耕歌》 1971

19.《靑年報國歌》 1971

20.《國花頌》 1971

21.《自省歌》 1972

22.《鄕愁四韻》 1973

23.《採茶》 1974

24.《農家女》 1976

六、合唱曲

1.《漁翁》(唐詩) 1949

2.《春去曲》 1950

3.《楓橋夜泊》(唐詩) 1953

4.《破山寺後禪院》(唐詩) 1954

5.《歌在春天》 1961

6.《飄流》 1974

7.《春遊澄淸湖》 1975

8.《最後那一天》 1975

9.《萬年溪之歌》 1984

七、流行歌曲

1.《嘆咽花》 1958

2.《八月十五夜》 1959

3.《歹命仔》 1962

4.《熱情的夜蘭花》 1962

5.《純情的夜蘭花》 1962

6.《將意二人》 1962

7.《啊!無情》 1966

8.《港都之女》(日語)

9.《心內事無人知》 1969

10.《初見一日》 1971

*另有以中國民謠、台灣民謠編作歌曲。

 

Authors
作者
世界舞台 盡在你手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