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備忘錄》中男女双人舞的處理突出。(林俊宏 攝)
舞蹈 演出評論/舞蹈

以色列身體感情的眞實記錄 觀賞以色列奇布茲現代舞團

光輝的十月,劇場界熱鬧非凡。來自以色列的奇布茲現代舞團,以唯美浪漫小品《翅膀的夢》及刻劃以色列戰後一代靑年人心裡吶喊的《備忘錄》,在國內觀衆心裡留下深刻的印象。

光輝的十月,劇場界熱鬧非凡。來自以色列的奇布茲現代舞團,以唯美浪漫小品《翅膀的夢》及刻劃以色列戰後一代靑年人心裡吶喊的《備忘錄》,在國內觀衆心裡留下深刻的印象。

奇布茲現代舞團

10月5〜7日

國家劇院

落幕時,全場屛氣凝息,頓時,掌聲歡然雷動。「以色列奇布茲現代舞團」以其精湛的舞技及優異的舞台效果,成功地掠獲了台灣舞迷的心。在此之前,台灣的現代舞視線多只隨著歐美潮流而波動,然而,來自以色列的「奇布茲舞團」的來訪,跳脫出新聞中烽煙漫漫的框架,打破幽然飄渺的傳說,用其舞動的身軀貼近台灣觀衆的鼻息,沸騰彼此的心律與呼吸。

光輝十月的前夕,劇場界也熱鬧非凡,而熱衷劇場的觀衆,必然感受到這股興奮且又疲於奔命的身心狀態。那麼,在一連串目不暇給的演出之後,可以沉澱而存留在記憶裡的畫面將會是什麼?相同地,生活中不依賴文字、照片及各種輔助記憶的設備,亦從身體搜尋;也許是一道疤痕,也許是一個習慣動作,或者是某種悸動的直覺反射,那麼,記憶是否會更加眞實?而當我們翻開自己的備忘錄,曾記載的事又在生命裡扮演何種角色?「以色列奇布茲舞團」的作品《備忘錄》中,呈現出一段身體感情的眞實記錄。

善用編舞技巧與舞台整體設計

幕起,女舞者們低頭雙手交置胸前,分別站立於一扇扇透過門間的光室之中。整齊的間隔,由頭頂而來的聚光,以及沉重的音樂背景和隆隆的火車聲襯托,讓人直覺聯想起納粹集中營的景象。接著,群舞者逐步向前,以一致而強烈肢體揮舞,直逼觀衆。置於台口地面的光瞿然亮起,照在一張張如鬼魅的臉孔,使得舞台頓時陷入於慘澹的不眞實感;懸在門上的藍衣女子,配合著(Time to get, Time to lose……)的口白節奏,如懸絲傀儡般舞動著,彷彿是來自心靈深處的呼求。「奇布茲舞團」作品《備忘錄》中,以特定的獨舞角色呈現出心靈狀態,雙人舞表現人際互動的關係,群舞創造出情境,而燈光的強力經營,更有力地傳達出蘊含於舞作中的心理特質。不以情節串連,也不只是種族或出自歷史的特有經歷,《備忘錄》善用編舞技巧和舞台整體設計,將屬於人類心靈無依的景象與吶喊,以及幻境虛空等寫照豐富而眞實地呈現出來。

群舞整齊劃一的動作裡,突顯了從其中跳脫出的獨舞者的張狂舞助;幾次卡農手法的運用,製造出如骨牌效應的視覺效果;即使是簡單一致的動作,或利用與舞台設計結合,或利用舞台空間的配置,都產生了相當的張力。同時編舞者也運用了角色間的關係,透露出與衆不同的觀點。例如,首段的男性群舞,一反之前女性控訴不安的情緒,而以抒情的音樂及肢體,柔性且流暢地舞動著。若是表演者的首次出場,即顯示「自報家門」的身份交代,或創作者觀點詮釋的意圖,那麼無疑地在《備忘錄》中,「男強女柔」的意識則無法框限住創作者的思緒。再者,幾段雙人舞中也呈現出觀念上男女關係的倒置。然而除了男女角色使用自由度極大外,反差的顚覆手法,更是一再傳達出錯亂不安的訊息。如女性群舞用一致嬌柔的體能擺弄,再以甜美的華爾滋音樂襯托,而藍衣女子卻用略帶癲狂的肢體穿梭其間,來造成二者間極不協調的氛圍。

燈光設計是一大功臣

而値得一提的是,燈光設計精華又巧妙地營造的氣氛及切割舞台的空間,是舞作成功的功臣之一。聚光燈由上而下投射在舞者身上造成陰影,卻又不以側光補強,任由陰影一如壓抑梏桎的心理狀態揮之不去。台口的地光,由下而上地照在臉上,使人看來如同鬼魅般虛幻不實。燈光精進地和舞蹈音樂共舞,切割空間,掌握節奏,大大加強作品的說服力。而舞台設計和舞蹈動作,或縣或立、或動或靜地緊緊相繫,也充分顯示出創作時用心實驗以及對視覺美感的追求。

美中不足的是,一個長達七十五分鐘的舞作,若不以情節陳述或時間脈絡爲依據,視覺美感的震撼雖不時襲來,但時間一長張力便易疲乏,對觀衆而言難免不有欲振乏力的負擔。而創作手法中的「重複(repetition)」固然可強化情緒,增加作品的飽滿度,但是幾段手法相同的群舞若以整合取代多片段式的分割,觀賞者的情緒則可被更完整地連貫起來。此外。另一支作品《翅膀的夢》,唯美浪漫的伸展和短促易感的質地同時並存,表現出期待又怕受傷害的矛盾情結。然而相較起《備忘錄》中舞台道具的運用,兩片象徵翅膀的弧線型木板,在與舞蹈動作結合的過程裡,美則美矣但卻較無法相得益彰地烘托彼此,尤其是一些轉折點(transition)則偶爾出現力不從心之感。不過由於編舞上對時間節奏的拿揑得宜,加上舞者線條優美並以其技巧潤飾之,《翅膀的夢》誠屬一賞心悅目的小品。

「奇布茲舞團」來台的宣傳,多被比擬成「以色列的雲門舞集」,企圖喚起台灣舞迷的認同感。其實,就舞者優異的技巧,西方與自我文化的融會,以舞蹈立足國際代言等特質都一一顯示出二者間的交集。而講究以「齊力耕耘,共享所得」的「奇布茲舞團」所呈現出的成績的確傲人,但在節目冊裡,除了創團人葉芙狄特.亞諾以及編舞雷米.貝爾之外,竟找不到一個舞者的名字,更沒有主要舞者、獨舞者的分別,也許,這就是「奇布茲精神」吧!

以前,從國際新聞裡的邊界紛爭,聖經中的揀選傳說,以及電影《辛德勒名單》描素大屠殺的情節,拼湊出對以色列的想像,然而透過藝術的呈現,讓想像與眞實觸摸之後,當我們再聽到以色列時,記憶裡的畫面必然會再次浮現「奇布兹」。

 

文字|吳碧容  舞蹈、劇場工作者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數位全閱覽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