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體後新成立的俄羅斯管弦樂團在指揮普雷特湼夫的帶領下,除保有北國粗獷的樂風之外,亦開始擴展曲目。(許斌 攝)
音樂 演出評論/音樂

北國來的「新」音 俄羅斯國家管弦樂團

俄羅斯管弦樂團在當晚的節目中排出了半數以上的印象派作品,是否因爲他們是蘇聯解體後,新成立而不受政府干預可以獨立自主的樂團,或是指揮有意打破傳統的束縛,開拓更廣的空間?由他們的演奏中可以找到答案。

俄羅斯管弦樂團在當晚的節目中排出了半數以上的印象派作品,是否因爲他們是蘇聯解體後,新成立而不受政府干預可以獨立自主的樂團,或是指揮有意打破傳統的束縛,開拓更廣的空間?由他們的演奏中可以找到答案。

世界知名樂團俄羅斯國家管弦樂團

5月26日

台北國家音樂廳

解體後的新呈現

俄羅斯國家管弦樂團來台的第二場演奏,預吿中排出了雷史碧基的《羅馬之松》,頗令人好奇,不知北國粗獷的樂團演奏南歐作品將是何種風貌。當晚冒著傾盆大雨抵達音樂廳後,方知正式演出的曲目已改爲拉威爾的《鵝媽媽組曲》、《巴望舞曲》、《波麗露舞曲》。雖然不免有一絲失望,但看到俄羅斯管弦樂團在兩天的節目中竟然排出了半數以上的印象派作品,好奇心更甚。是否因爲他們是蘇聯解體後,新成立而不受政府干預可以獨立自主的樂團,或是指揮有意打破傳統的束縛,開拓更廣的空間?也許由他們的演奏中可以找到答案。

在樂隊的位置排列上,似乎俄國樂團也不忘左傾,將大提琴與低音大提琴都移到舞台左側,而將第二小提琴、中提琴,以及打擊樂器放在右側,與西方樂團的習慣不同。這種排列不見得有優點,因爲第一小提琴和大提琴都是屬於外聲部,是顯性的,時常要演奏重要的旋律,分佔舞台左右,可以取得適度的平衡。第二小提琴和中提琴都是內聲部,偏向於隱性。俄羅斯樂團的這種排列,重要的聲音都偏向於舞台的左側,留下右側顯得軟弱無力。而在演奏莫札特的協奏曲時,大提琴、低音大提琴仍舊移回台右,保持傳統的排列,無疑表明了左傾有時還是要向傳統讓步。

精準、才華洋溢的指揮風格

當晚的開場曲目,是《威廉泰爾》序曲。音樂一進入暴風雨樂段,立時就顯示出他們是一個強勢的樂團,每一伴奏樂器的聲音都比我們所習慣的要強大,整個樂團顯得極爲膨脹。最後進行曲樂段,普雷特涅夫也如所料的採取較快的速度,有如秋風掃落葉,一路衝到底。年輕的指揮(普雷特湼夫今年僅三十九歲)當然會呈現出年輕的氣勢,但他也將樂隊的音色控制得非常好,銅管樂器強而不刺耳,更無突兀之感,顯示出他的不凡才華。

第二首是莫札特的A大調鋼琴協奏曲第二十三號K488。莫札特一共寫出二十七首鋼琴協奏曲數量驚人,K488是他三十歲時的作品,成熟而且流暢。樂團採用與莫札特原譜相同的小編制,普雷特湼夫也相當克制,時時注意到與鋼琴的配合,使樂團的音量不致於壓制到鋼琴,讓獨奏者能夠更自然的充分發揮。葉綠娜是一位嬌小型的鋼琴家,她在這首作品上的表現恰如其人,觸鍵靈巧輕快,曲中許多曲折連綿不斷的旋律,流暢而自然的一氣呵成。使人感到她的演奏「身輕如燕」,莫札特的輕鬆愉悅,在她如飛的手指下表達得淋漓盡致。

稍嫌束縛的印象派詮釋

下半場全是拉威爾的作品,這些作品完全著重於音樂色彩上的變化,和俄國作品的粗獷悲情,差別極大。俄羅斯樂團似乎有意要在印象派的作品上開拓出新天地。但是對於一個強勢的樂團而言,要抓住微妙的音色變化,總會有所不習慣,普雷特涅夫在這幾首作品上,非常精心的營造氣氛,但仍不免稍有綁手綁脚之感,像是學生在敎室內,受到老師的限制,不准高聲談話;而非情侶在月夜下的喃喃細語。

最後一首《波麗露舞曲》,普雷特涅夫塑造出最大的動態範圍,由幾乎無聲的小鼓開始,逐漸增強,所有的管樂器以各種不同的配合,表現出變化多端的色彩,不斷增強音量,直到最後的高潮。此曲使得從下半場就一直受到壓抑的樂團終於得到解脫,團員們也樂於一紓悶氣,樂團所爆發出的聲音,毫無保留的顯示出他們的威力與眞面貌。値得我們讚賞的是無論他們發出多強的音量,從不會有粗糙刺耳之感,整體性的配合非常好,銅管樂器的圓潤也是其它樂團所不多見。

安可曲目也意外的用了另一首拉威爾的作品《圓舞曲》,普雷特涅夫不再追求印象派的風格,而是豪放的將這首樂曲表現得幾乎像是浪漫派的作品。整體而言,俄羅斯國家管弦樂團是一個一流水準的樂團,具有無比的潛力,據說每一位團員都有獨當一面擔任首席的功力,因而也造成樂團的強勢風格。普雷特涅夫雖然年輕,但已才氣橫溢,對於樂曲的詮釋敢於突破,而且極具野心。

 

文字|伍牧  音樂文字工作者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數位全閱覽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