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風劇團的《邪說》(魯希文 攝 南風劇團 提供)
回想與回響 Echo 回想與回響

台上大車拚 台下談南台灣戲劇觀摩展話外話

由於「社區劇場」概念模糊,南台灣戲劇觀摩展的各個團體,希望藉著「外台北劇場」之名,重新被定位。

由於「社區劇場」概念模糊,南台灣戲劇觀摩展的各個團體,希望藉著「外台北劇場」之名,重新被定位。

由華燈劇團策劃、主辦的「南台灣戲劇觀摩展」於五月十日在台南華燈藝術中心演藝廳舉行,共邀請了台南、高雄、屛東六個劇團共襄盛舉,活動將一直進行到七月份。這六個劇團團齡差距頗大,但藉著這樣一個觀摩的機會,熟悉彼此,以期在劇場資源有限的南台灣提供更多資源互通及劇場藝術的討論空間。

這次聯展除了那個劇團推出的《情人》非原創劇本外,其餘的演出劇本都源自各劇團的創作,且地域色彩濃厚,這也是台灣地方劇團非常顯著的現象。高雄南風劇團推出《邪說》,由唐聖揚擔任編導;屛東黑珍珠表演工作室推出由卓明擔任創作指導及導演的《沙灘、檳榔、維士比》;魁登峰劇團推出《魅力曼波》,內含三齣小戲,〈魂縈舊夢〉、〈老孫的初戀〉及〈生日快樂〉;靑竹瓦舍劇團推出陳俊傑編導的《西門武潘》;主辦單位華燈劇團則推出許瑞芳編導的《帶我去看魚》。這六齣戲風格迥異,亦呈現了各劇團獨有的風格。

南台灣戲劇觀摩的蘊釀

南台灣的劇場活動自十年前華燈劇團的成立,間接地帶動了相關地區戲劇活動的推展,很有趣的現象是,自一九九一年由文建會策劃「社區劇團輔導計畫」連續推展三年,提供台東、新竹、台中、高雄、台南劇團一個發展、茁壯的機會(當時這五個地區,除高雄外都僅有一個劇團),於是這些非台北的劇團就在一傳統的概念中被冠上「社區劇團」,同時被賦予許多社區推展的期待。今年年初由卓明召集地方劇團在高雄南風舉行了一場「聯誼會」,做爲明年五月即將於成大舉行的「社區劇場學術硏討會」的會前會,會中多數團體對於被稱呼爲「社區劇團」,或未成爲去年台北所舉行「小劇場硏討會」的討論對象,而有身分不明的焦慮與不平感,於是希望明年由文建會主辦的「社區劇團學術硏討會」可以更名爲「外台北劇場硏討會」。地方劇團所發出的聲音當然具有向台北挑釁的意味,但更重要的意義,是提醒劇場、學術界不要忽略這些團體的存在,而了解在這十年中他們爲台灣劇場做了些什麼?

外台北劇團的篳路籃褸

「外台北」之名當然不爲文建會所接受,因此明年的學術硏討會仍將以「社區劇場」爲標題討論這些外台北劇團。我想,外台北團體所以不願接受「社區劇場」之名,並不是因爲「社區」非「中央」而自覺有被眨抑的味道,事實上是因爲現階段台灣對「社區劇場」的概念十分模糊,或者說,每個提出「社區劇場」概念的專家學者意見就十分分歧。因此對這些在政策上被歸類爲「社區劇場」的團體有著許多的期許,但卻少有人用心觀察、體會這些外台北團體是如何蓽路籃褸爲劇場環境一片荒蕪的地方開路;沒有足夠的資源,永遠要面對演員的來來去去,並每年週而復始的訓練新演員;爲提供地方戲劇愛好者進修的機會,也經常舉辦各類戲劇硏習營,自北部聘請不同劇場專業人士前來指導;爲增加地方戲劇人口,在素材上儘量選擇具有親和性,普遍爲庶民關心的課題,並經常巡迴於沒有劇場設備的社區活動中心或學校禮堂演出,提供當地居民也許是平生首次的觀劇經驗;而即便劇團業務很多,仍儘量騰出空間給新人創作;更經常自掏腰包邀請北部團體南下演出,無非是要開拓當地劇場愛好者的眼界……。

這些外台北團體爲開拓地方戲劇文化所擔負的責任是何其多,旣要製作演出又要做戲劇推廣敎育,但他們的活動消息卻往往也只能在報上「地方版」被發布,除非是劇團北上演出,在這種情況下,他們自然很難成爲媒體寵兒,被廣爲知道、留意了。而因地緣之便,很自然地也要經常配合地方文化中心的活動計畫做演出,若很不幸地碰上蠻橫、不負責任的地方文化中心,許多合作、協商的過程往往叫在地劇團對地方主事者感到灰心、洩氣。因爲被冠上「社區劇場」之名,因此外人對外台北劇團的關注焦點總擺在他們的「社區服務」上,卻少去評估、了解這些劇團製作本身的實力及他們在表演藝術上的自我期許,很多政策只叫他們「付出」,卻漠視他們在專業精進的需求,無形中這些劇團的自我形象便趨模糊,因爲都在一個籠統的「社區概念」中。

明年「社區硏討會」的期許

因此可以這樣說,這些團體對「社區劇場」名稱的反彈,是來自於自身形象的不被重視,希望能藉「外台北劇場」之名,重新被定位。所以在一月底的聯誼會上,他們對明年召開的「社區劇場硏討會」除了更名的要求外,另做了以下期許:

1.依個別性討論各劇團的歷史沿革、成長現況。

2.各劇團的作品討論。

3.爲社區劇場、地方戲劇做定義上的討論,並注意被忽略的敎育劇場是否也應併在此範圍討論,因爲沒有戲劇敎育,單憑這些沒有人脈,在地方上十足「弱勢」的團體,就妄想戲劇藝術的普及是有點痴人說夢話。

劇團這樣的期許只是希望被「看到」,在台灣目前紛紛擾擾的社會中已沒有必要再扛其抗議的牌子向台北做挑戰,但希望被尊重。記得六年前文建會開始「社區劇場輔導計畫」,某一即將解散的小劇場在臨別的記者會上竟然指控國家經費分配不均,憑什麼將經費撥給華燈劇團?在報上看到這則消息我委實錯愕,在劇場環境惡劣的當下,不是更應該以寬宏的心攜手努力嗎?我們更歡迎不同的劇場工作者願意離開台北爲地方做戲劇的扎根工作,同時以其個人專業豐富地方資源。

做爲「南台灣戲劇觀摩展」的發起人,我們希望以這樣的「聯展活動」做爲地方戲劇有效的聯誼活動,可以年年舉行,互相激盪分享創作,以一種彼此挑戰的激勵心情呈現自家風格,以使南台灣的劇場活動更加蓬勃、有趣,而聯展最後的座談會(七月五號),更可以超越任何定義、界定與意識型態地討論,我們期待能以相濡以沫的心情彼此扶持、成長,也許這樣的「聯展活動」才具有積極創造的意義。也許不到一、二年這項聯展活動能呈現不凡的創作成績,屆時反將吸引一批台北人前來「觀摩」呢!

 

文字|許瑞芳  華燈劇團藝術總監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