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爾特音樂在北美與中國菜一樣受歡迎,克爾特一詞因爲和愛爾蘭關聯最深,已成爲其文化的代名詞。
如果說在北美洲聽克爾特(Celt)音樂和吃中國菜一樣方便,並不爲過。乍聽起來兩回是風馬牛不對頭,但卻有一共同點:愛爾蘭音樂與中國菜都普受歡迎,到處可遇(歐洲的一些國家也近似)。克爾特一詞原來包括愛爾蘭、蘇格蘭、威爾斯等古代同源的文化,但因爲和愛爾蘭關聯最深,已成爲其文化的代名詞了。
充滿艱辛歷程的愛爾蘭文化
十九世紀中葉前,愛爾蘭是保守而貧窮的社會,大部分人以馬鈴薯爲主食,安土重遷。不幸從一八五四年開始發生神秘瘟疫,馬鈴薯枯死極衆,到一八四七年,收成銳減以至餓死達一百五十萬人,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黑色四十七」(黑暗的一八四七年),紐約搖滾樂團「黑色四十七」(Black 47)即以此取名。大批愛爾蘭農民不得不向新大陸尋求生路,造成之後幾年兩百五十萬人橫渡大西洋的移民潮,有許多人因傳染病死於途中,所以當時有「棺材船」之稱;而另一些人在登陸加拿大與美國不久也相繼死亡,經過千辛萬苦僥倖生存的人在備受輕視和排擠的環境下篳路藍縷、重建家園,從低酬勞工做起,一百五十年來逐漸崛起,形成北美聲勢頗大的族裔,不但在政經上均佔重要地位,並在文化上顯出深具特色的影響。每年三月十七日慶祝聖派屈克節(St. Patrick),愛爾蘭守護聖徒,大家爭相穿綠衣,就是絕佳例證,而且愛爾蘭樂舞更是比比皆是。
一九九七年適逢馬鈴薯大飢荒一百五十週年,相關報導與書籍紛紛出籠,電視更多次播出《遠離愛爾蘭》(Out of Ireland)特別節目,感人肺腑。無形中增添大衆對愛爾蘭文化的興趣。特別値得一提的是愛爾蘭政府一直積極參與世界賑災,這種人道精神顯然源自他們自身的慘痛敎訓。
湖畔公園的愛爾蘭節
網路上至少可以搜尋到九萬七千五十多項愛爾蘭節相關項目,其中以密爾瓦基(Milwau-kee)的愛爾蘭節爲北美最著名者。密爾瓦基位於威斯康辛州東南角密西根湖邊,距伊利諾州芝加哥市九十哩,人口六十多萬,是美國第十七大城,威州第一大城,以釀製啤酒聞名遐邇,早期居民多來自德國,後來湧入大量各族移民。該市每年夏季在湖畔梅雅節慶公園(Henry W. Maier Festival Park)定期舉辦民俗活動,變成遠近知名的文化休閒傳統。從六月中旬開始幾乎每兩週就有一次活動,依次爲亞洲六月節、波蘭節、夏日節、義大利節、德國節、非洲節、愛爾蘭節、墨西哥節和印地安節。
愛爾蘭節係由該城愛爾蘭裔發起的,創於一九八一年,其宗旨爲「促進愛爾蘭各方面文化,並將愛爾蘭傳統介紹給後代認識。」有一永久性委員會統籌辦理,訂於每年八月第三週舉行,從周五晚上到星期天晚上結束。一九八六年開始,與威斯康辛大學在密爾瓦基的校分部合作,在節慶前一週舉辦「夏季硏習班」,由來自各地即將參加節慶活動展演的工藝、音樂、舞蹈、語言、歷史等專家開課,以增進文化知識。
和一般節慶一樣,愛爾蘭節設有許多紀念品、工藝品、食物、啤酒等攤販,也有工藝展示和抽獎。和歐洲(尤其愛爾蘭)相關的旅行社都設有攤位。如果注意夾雜在印刷精美的旅遊手冊間的一些不太醒目的傳單,會發覺原來是許多愛爾蘭民族音樂敎學機構的招生廣吿。這個發現吿訴我們音樂在愛爾蘭文化的地位,或者愛爾蘭音樂傳授的特定對象及可行性。
比較特殊的是公園的一角特別訂爲「愛爾蘭村」,迎面就是一個附帶圓環的克爾特十字架。村中有族譜中心展出氏族文物、移民歷史,並幫助失根的人査詢族源。原來愛爾蘭、蘇格蘭等的古代社會係由許多氏族組成,族員忠誠團結,各自有族譜、徽章、服飾等,其後代皆引以爲榮。另外一個民族重聚中心(在村外),則每年以一個氏族爲主題來聚集其成員及後裔,進入該中心只能說克爾特語。
廣受歡迎的樂舞
參與愛爾蘭節一大收穫即欣賞到不停的樂舞表演。這些表演有的在舞台(有的舞台以贊助啤酒商命名)、有的在帳棚內、小路邊。觀衆時多時少,遇到熱門的樂團則喝采聲四起,台上台上唱和,其樂融融。
愛爾蘭民間音樂以聲樂的敍事曲和器樂舞曲最爲豐富。這些樂種早在十七世紀就開始傳到北美,由於十九世紀中葉大移民潮而劇增,城市中的酒屋尤其是「溫床」。兩次世界大戰期間「消聲」一陣子,一九六○年代又隨著美國民謠復興運動而復甦,成爲主流外的強勁支流。愛爾蘭民間樂風一、兩百年都沒有多大的改變,在北美也沒受到搖滾樂太多影響。其三大舞曲形式:雷爾(reel)、號笛(hornpipe)和吉格(jig)似乎百奏不厭(三者皆古典樂曲之重要泉源)。
常用的愛爾蘭樂器有提琴、木製長笛、鍋笛(tin whistle)、協和風笛(union pipe),以腕夾風袋鼓氣;手風琴、勃阮鼓(bodhram,單面框鼓)和豎琴等(無踏板)是愛爾蘭的民族樂器,常被作爲代表該文化的象徵。另外有一件源自土耳其,流行於希臘的彈撥樂器叫波祖基(bouzouki),現在也常在愛爾蘭音樂中出現,似乎是古代西滕琴(citern)的在生。
大部分表演不是在舞台上就是帳棚內,節目與樂團一個接一個;不過豎琴有專用帳棚,除獨奏和合奏外,還有新進發展的「鈴木豎琴班」示範。至於酒屋內也有表演,觀衆喝幾杯後,高聲唱和大有人在。其他路邊「個體戶」的表演隨時可遇。蘇格蘭風笛隊在愛爾蘭與美國都很流行,也是警察局樂隊,因此在此節日中頻頻出現,或遊行,或爲蘇格蘭舞蹈伴奏。
舞蹈是愛爾蘭兒童(尤其女童)養成敎育的必修課(如同現今流行學鋼琴)。來美的移民也繼承了這個傳統,所以像愛爾蘭裔極多的芝加哥就擁有聞名的職業性「三一愛爾蘭舞蹈團」(The Trinity Irish Dance Co.)和產生世界級舞蹈家邁可.佛萊特列(Michael Flatley)。愛爾蘭節當然少不了舞蹈,除職業團外,更多學習中的兒童班輪番上台。
爲吸引家庭和敎育下一代,愛爾蘭節頗重視兒童活動,上述部分節目就在兒童劇場舉行,另有吟遊詩人講故事、偶戲和純遊樂的設施。至於攤位出售物也以愛爾蘭紀念品、唱片與樂器爲主。
有愛爾蘭音樂大使之稱的「首領」(The Chieftains)樂團團長派迪(Paddy Maloney)說:「愛爾蘭人是一個很驕傲的民族,我們就是會奮鬥到底。」。當走出愛爾蘭節大門時,腦海中仍然餘音繚繞。回想他們一百五十年的滄桑經歷和現在所達到的成就,不得不同意他的說法,也不免爲愛爾蘭文化在新大陸建立的新傳統慶幸。
文字|韓國鐄 美國北伊利諾大學音樂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