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外,衣香鬢影的孤獨冷峻;戲內,與法斯賓達的投射相擁。男男女女對視錯身,愛比死更冷。
光之片刻表演會社《愛比死更冷》
9月19〜21日
誠品敦南店B2藝文空間
重新詮釋台北人
九月十九日至二十一日,坐落於全台灣最美的城市大道──敦南、仁愛林蔭交會口──的敦南誠品,上演著《愛比死更冷》。以世紀末的孤寂頹廢,重新詮釋白先勇的《台北人》。
不謀而合的是,《愛比死更冷》與德國導演法斯賓達(Rainer Werner Fass-binder)的同志黑白影片Love is Col-der than Death同名,該片亦是探討孤獨、絕望、愛與死亡。但本劇以白先勇小說爲底本;白先勇筆下的人物,以外在的浮華穿著,和表相的堂皇、誇示,來掩蓋自身內在的空洞。白先勇和法斯賓達的同志美學,呼應著這齣戲的精神;但本戲把孤絕的愛延伸至雙性戀、異性戀,甚至是姊妹之情上。人與人之間,交流的是表面的動作,越是浮誇、矯造,骨子裡越是造假、空虛。
本劇劇中人物個個有鮮明的個性;女演員從不流淚的外表下,似乎藏著比常人脆弱的心;無家可歸的小女孩、基於性而愛的攝影師和模特兒、愛戀師父的徒弟、夜總會的交際花、雙性戀的男主人,每位演員掌握住自己劇中角色詮釋,戲份平均,個個是主角。牽連彼此的是愛恨情仇,而現代都會男女的愛戀情仇,增加了同性相吸的變數。
儘管《愛比死更冷》戲中愛戀交織,死亡的場景雖在最後一幕才出現,但其他場景中,歌女、女演員戴上剛盔般的笑臉面具、沒有眼淚地在現實中討生活時,她們的心是死的──戲中以頹廢、墮落來展現心死的絕決。
叛逆造新的同志藝術
男子間的愛戀爭執,是台灣以往較少出現的題材,但本戲表現得十分唯美自然,看來並不突兀;三位男子象徵不同的同志典型:雙性戀男子、向女性認同的同志、和認同男性的同志。舞台上三位男子以肢體表現情感變化,男體掙扎舞動,透露出大膽的力與美,看來並不相斥,反而有種諧和的節奏。有別於女體全然的柔美,或異性相吸習以爲常的和諧,德瑞克.賈曼式的愛戀浮現舞台──大膽直接的肉慾與纖細的情感交織糾纏,我看見了屬於同志的美學。
以往同志不被普遍接受的戀情,激化了他們原就纖細敏銳的感傷心緒。同志藝術家的作品,往往有叛逆的創新;用藝術現有的工具,產生前所未有的觀念性突破。如前衛樂團酷Coil兩位團員便是同志愛人,造就了他們晦澀陰暗的前衛樂風,藝術性極高;八○年代新音樂代表史密斯樂團The Smith,同志主唱莫里森以一派的抒情感懷的嗓音,詮釋大膽的歌詞;前述賈曼的影片,紛亂叛逆的多重影像《英倫末路》,或是全然的憂鬱影片《藍》Blue:全片除了螢幕的藍,只有配樂和旁白……在在呈現令人動容的細緻感傷。
裸白的劇場、裝飾的生活
這部戲並沒有艱深、抽象的肢體語彙。類似電視螢幕上的演技,在舞台表現著激情過後,比死更冷的虛無;沒有複雜的道具,以燈光和演員的演技,表現場景的變換。
戲裡戲外,現代人的孤寂冷漠,呼應著劇中眞切的情感。敦南、仁愛林蔭大道,一向群集著光鮮體面的企業家、上班族。穿著光鮮、口袋麥克麥克的上班族,來到誠品敦南B2,彷彿褪去了日夜逐利的面具,以雅痞的面貌耽飮著劇場的人文氣息──在現實經濟中掙扎求存的小劇場。雖說場地有些缺點,觀衆席沒有高低層次,導致後座必須站立或走到前面欣賞,但誠品敦南店在如此昻貴的地段上願意釋出場地,供展場需求恐急的表演工作者活動,其誠意已屬難得。
戲如人生,人生如戲。散場後,觀衆踏著夜歸的步伐一一離去,從「觀衆」還原到自己的角色,踏入自己的、世紀末的戲。
文字|郭冠英 藝術文字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