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辦單位對參賽隊伍,應加強比賽組別性質的宣導與審核。(中華民國舞蹈學會 提供)
回想與回響 Echo 回想與回響

品味大競技

「舞躍大地」舞蹈創作比賽的一些省思

所有活動的舉辦皆須集思廣益,所有比賽的評判方向及給獎標準也需隨著社會的脈動進行調整,本文基於做爲一位舞蹈觀察者的立場提出看法。

所有活動的舉辦皆須集思廣益,所有比賽的評判方向及給獎標準也需隨著社會的脈動進行調整,本文基於做爲一位舞蹈觀察者的立場提出看法。

由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策劃主辦,委託中華民國舞蹈學會承辦的「舞躍大地」舞蹈創作比賽,在熱浪襲人的七月天,今年進入了第三年。在七月二十三日、二十四日兩天的賽程中,社敎館參賽高手齊聚,可說是北中南舞林大會師,金光強強滾。參賽隊伍/個人來自全台灣各地,從公私立學校舞蹈科系、民間舞蹈社、民間舞團,到社區舞蹈社團及個人藝術家,總計有五十八個單位參賽。所有活動的舉辦皆須集思廣益,所有比賽的評判方向及給獎標準也需隨著社會的脈動進行調整,基於做爲一位舞蹈觀察者的立場,筆者想提出一些看法,做爲往後活動調整方向的參考。

民族舞蹈比賽遺風仍存

台灣的舞蹈比賽不多,歷史最悠久的算是創辦於一九五三年,當時以「消滅萬惡共匪、發揚民族文化」爲比賽主題,由國防部總政治部的民族舞蹈推行委員會(亦即承辦這次活動的中華民國舞蹈學會的前身)所主辦的「中華民族舞蹈比賽」。這個比賽,當時在政府反共復國文藝政策的影響下,以及官僚體系運作的壟斷性,主辦單位強勢地主導了比賽團隊的品味,並藉由給獎的方向,建構大家爭相追隨的比賽標準。那段時期的一些作品,創作內容從邊疆少數民族,到中原漢族的宮廷舞,到台灣幾個主要族群的農村慶典舞蹈,比賽種類林林總總,形形色色,大家爭相要舞出「中華民族」的民族風味,想不到族群融合及國家認同的紛爭在那時早已經百家爭鳴,百花齊放了。

還好,這一次「舞躍大地」比賽沒有出現「消滅萬惡共匪、發揚民族文化」這樣的比賽主題,雖然如此,整場比賽中,民族舞蹈比賽的流風遺緒卻還是存在,比賽手冊上仍然充滿《嘻!哈!鬥牛鈴》、《鬧元宵》、《忘春風》、《迎賓舞》、《台灣心,鄕土情》、《北山茶林》、《客家風光》、《挑夫娶新娘》,這些老掉牙式的節目名稱;而舞台上也是鈴聲響叮噹,除了《馬蘭情歌》之外,還有三支團隊以《站在高崗上》的樂曲,手帶鈴鐺,在舞台上跳著右踏左併、拍腿甩臀、跪地磕頭,數十年不變的制式化山地舞步。看了眞叫人覺得這些比賽隊伍怎麼這樣保守懷舊,不知突破,難道不覺得這種冷飯可以不用再炒了嗎?

參賽團體出現明顯差異

這次的比賽,主辦單位將比賽項目分爲「藝術舞蹈創作組」及「全民廣場舞蹈創作組」兩組,實施要點中說「藝術舞蹈創作組」爲「類型不限。芭蕾、現代、中國舞蹈,凡具藝術水準以『舞台演出』之『舞蹈創作』均可。」;而「全民廣場舞蹈創作組」則是「以『廣場舞蹈』形式之創作(比賽在舞台舉行),應以簡單、輕快、易學、易跳、容易帶動全民參與的舞蹈形式。」

這樣的分類,在專家的眼中、在藝術菁英的眼中,也許非常淸楚明瞭,但是在一般人眼中,什麼是「具藝術水準以『舞台演出』之『舞蹈創作』」,也許就不那麼容易搞淸楚了。於是在「藝術舞蹈創作組」中,我們看到了一組身穿寬大牛仔褲、頭戴假髮,大跳Hip Pop舞步的參賽隊伍。這些源自街頭邊緣的異質身體,夾雜在來自北中南舞蹈科系的學院派創作作品中,剛開始令人有點錯愕,後來倒也覺得蠻可愛的,但是什麼是「具藝術水準以『舞台演出』之『舞蹈創作』」的定義,在古今交融、雅俗交雜、壞品味當道的後現代時空,雅俗品味之間的高低與融合倒成了一個大哉問。

相反地,我們也可以在「全民廣場舞蹈創作組」中,看到一些服裝亮麗、燈光道具齊備、精雕細琢並且充滿表演風格,根本就是創作舞蹈的參賽作品。比如說,來自台中「綿綿舞蹈團」的參賽作品《北山茶林》,舞者技術精湛、動作整齊劃一,編導對舞台空間的運用虛實相間,調度有餘,燈光服裝道具也完全是專業表演的水準。只不過,這支舞似乎是報錯了組別,難道那樣精緻的舞步叫做簡單易學?適合推廣全民?在令人錯愕之餘,只能建議主辦單位在參賽隊伍報名時,加強比賽組別性質的宣導與審核。另外,如果「全民廣場舞蹈創作組」比賽項目是講求簡單易學,適合全民推廣的「廣場舞蹈」,比賽場地就應該選擇在週末假日,人潮聚集的廣場舉行,比起在烏黑黑的劇場內舉行,大概更具有實質意義。而比賽之後,得獎的作品如何推廣給大衆一起參與,也應該要有後續動作,不然,范曉萱的〈健康歌〉,大概還更具有推廣效果。

風格各異,考驗評審

這次的比賽中,「藝術舞蹈創作組」因爲不分參賽作品的形式,所以整組比賽令人眼花撩亂:從學院派到草根派,從落伍派到新潮派,從古典派到現代派,林林種種,紛擾的品味橫跨數十年,可以說是品味大會賽。學院派的學生身體訓練精良,在流暢的移動之中,編作的方式卻讓人看得出學院訓練的公式化性格,這一點永遠是學院訓練,特別是藝術訓練弔詭的地方。民間舞蹈社似乎比較懷舊,幾十年前一成不變的東西仍舊捨不得丟。而一些學校的舞蹈社團、民間團體的東西卻又有強烈的草根性格,像是氣功社以及武術社的參賽,他們根植於氣以及武術的另類身體,不同於制式化的肢體,爲舞蹈動作的定義帶來另一層思考的空間。總之,「藝術舞蹈創作組」參賽作品雅俗雜陳、學院草根共存,彼此的品味大不相同,所以,如何評判、如何給獎,對評審諸公倒是一個相當的難題了。

所有的藝術比賽比的其實就是品味的問題,「你的蜜汁是我的毒藥」這句西洋諺語應可貼切地形容所有的藝術比賽的評判精神。然而,品味其實是被建構出來的,透過品味的建立,階級、秩序得以確保。只要品味不同的,都是非我族類,因此會識相而自動地留在屬於他們的地方;同樣的,透過品味建立的過程,這些邊陲的族群也一樣可以被吸納、收編。因此辦一場藝術比賽是重要的,至於比的是蜜汁還是毒藥,那就全看主辦單位是不是夠開放?比賽項目如何分類?以及評審是不是公允?評審的獨立性夠不夠強了?

「舞躍大地」舞蹈比賽呈現的是一個多元異質的空間,在這個空間裡頭,不同的創作素質參差,從學院到民間,從街頭到劇院,從流行到古典,從中國到台灣等不同的創作質素都同時出現在社敎館的舞台上。我們在作品中淸楚看得到當年民族舞蹈比賽的遺風;看得到台灣族群與國家認同的問題;看得到舞蹈科系學院訓練的制式化限制,也因此,當比賽隊伍中出現一些活潑生動的流行街舞時,自然就會讓人會去思考什麼是品味的高雅與低俗、如何區隔?

品味因人而異,巧妙各有不同,但是,要舉辦一場「舞躍大地」這樣的比賽時,比的是蜜汁?還是毒藥?這就是很嚴肅的政治問題了,這也許就爲什麼國外藝術比賽的會場外,常會有落選展/會外展的活動進行的原因吧,其目的不外是想要凸顯自己品味的主體性,以及抗議主辦單位所主導的品味標準。所以,「壞品味」也有變成「好品味」的一天。

 

文字|洪荒 自由舞者、教師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