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R表演藝術
舞蹈 演出評論/舞蹈

來自德國的身體成長與蛻變

「Essen到台北──蔓延張恆莉」觀後

在一波波從美國回來的人群中,出現張恆莉這樣來自歐洲的學習成果展現,敎人覺得難能可貴。

在一波波從美國回來的人群中,出現張恆莉這樣來自歐洲的學習成果展現,敎人覺得難能可貴。

「Essen到台北──蔓延張恆莉」

9月12、13日

蔡瑞月舞蹈館

來自德國的消息

長久以來,台灣舞者出國進修大都選擇以美國爲根據地,美國的現代舞尤其對台灣舞壇的影響深遠。其中原因無它,早在六〇年代,因爲政治因素的影響,當時,美國就是留學生出國取經之地,「來來來,來台大;去去去,去美國」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口號,美國因而等於留學的天堂。而在舞蹈界中,這樣出國留學的傳統,在過去三十年中,其香火仍延續至今,脈絡仍淸晰可循。過去兩三年,光是到紐約遊學的台灣舞者,爲數大概有二、三十人以上;而在兩年內拿回一張碩士文憑的,人數至少也有一打以上。

然而美國之外,德國其實是另一個現代舞的重要發源地,也應該可以是一個優良的留學取經之地。從三〇年代開始,瑪麗.魏格曼所代表的表現主義舞蹈,就一直是德國現代舞重要的傳統,至今仍影響著世界各地的現代舞發展,碧那.鮑許的風格即是典型的德國表現風格。但是,若說起台灣舞者在德國發展的狀況,一般人大概只會想起余能盛,因爲他現在是德國某個芭蕾舞團的副藝術總監。然而,對於台灣舞者在歐洲/德國現代舞界發展的一些動向,因爲資訊管道不似美國直抵台灣那般暢通,因此,本地的觀衆大概也就比較不熟悉。也因此,在盛暑的假期尾巴中,於蔡瑞月舞蹈館演出的「Essen到台北──蔓延張恆莉」,其規模雖小,但是若從上述的觀點出發,編舞者張恆莉在德國埃森「福克旺舞蹈學院」(Folkwang Hochschule Essen)以及在Christine Brunel舞蹈劇場的學經歷,卻就讓這樣一場小小的演出格外引人注意。

精巧有序的編舞手法

這場演出共有五支小品,其中三支獨舞。包括Christine Brunel所編作的Blues;張恆莉在Chris-tine Eckerle敎授的指導下,根據拉邦舞譜重建的十六世紀宮廷舞《巴洛克舞》Barocktanz;以及張恆莉自編自跳的《蛻變》;另外還有張恆莉編作雙人舞《旅途》和三人舞《蔓延》。

其中,《巴洛克舞》是張恆莉於福克旺舞蹈學院學習的課程結果。古典洋裝加上高跟鞋,優雅的肩膀、高貴的項頸、柔和的手臂,以及輕快的、幾乎是跳躍的交叉步伐。從這些元素中,我們看到了芭蕾舞發展的前身,印證了芭蕾舞優雅高貴的風格以及繁複快速的小跳的發展淵源,因而《巴洛克舞》展現的是歐洲舞蹈敎育系統嚴謹傳承性質。Blues和《蛻變》兩支舞都運用布幔裹身。Blues是一位被裹住雙手的高雅女士緩步向前的過程,在藍調音樂的薩克斯風樂聲中,色調淸冷,失去雙手的形象卻又透露出幾許詭異的意象;《蛻變》則是一支蛻變前充滿各種掙扎行爲的舞蹈,在運用布幔裹身的雕塑效果中,造型變化多端,出奇制勝,在詭譎多變的氣氛中,被包裹的舞者最後掙脫了布幔的束縛,現出了人形。Blues和《蛻變》兩支舞皆呈現了表現主義舞蹈的精神。《旅途》爲一支象徵意義濃厚的舞蹈,可以說是一個人一體兩面的個性呈現,也算是個人靈魂的超越之旅;《蔓延》則是一支抽象性的舞蹈,運用人體動作象徵草木生長的情形。巧的是,《旅途》和《蔓延》的編舞技法有異曲同工之妙,在淸楚的主題動作、發展與變化中,這兩支舞均運用精力堆疊的手法,在中途鑲入卡農(Cannon)的隊形鋪排,將作品如潮水推進般帶入高潮,然後復歸平靜,表現出精巧有序的編舞手法。

期待蛻變與成長

「Essen到台北──蔓延張恆莉」演出作品總長只有四十分鐘,加上中場休息,剛好是一個小時。這樣的長度和國內一個主修編舞的硏究生必須完成的作品長度相當。由於演出內容大多爲小品(三支獨舞、一支雙人舞、一支三人舞),其中還加進一支根據舞譜重編的古典舞,因此,張恆莉這場演出小巧玲瓏,其實更像是一場學習的成果展現,是張恆莉隻身浸淫在德國現代舞文化的數年中的成長與改變。

據我所知,在張恆莉之前,前去埃森福克旺舞蹈學院求學的台灣舞者有兩人,一人是蘭陽舞團出身的林美虹,另一人是國立藝術學院畢業的徐素滿,前者目前是德國德特蒙劇院的藝術總監,後者則是比利時羅薩絲現代舞團的舞者。但是這些年來,林美虹偶而回國,發表過一兩支作品,徐素滿則是幾乎完全沒有音訊,也因此,在一波又一波從美國回來的人群中,出現張恆莉這樣來自歐洲的學習成果展現,是叫人覺得難能可貴的。而如今她已從學校畢業,現在也是Christine Brunel舞蹈劇場的舞者及編舞者,身爲歐洲舞壇的一位職業舞者。相信假以時日,張恆莉必定可以再度爲國內觀衆呈現的眞正的蛻變與成長。

 

文字|洪荒  自由舞者、教師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