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雀舞I II III〉分別表現出濫情、滑稽、矯飾的色調。不僅單純表現出舞蹈的音樂性,還豐富了舞蹈音樂性的不同面向。(許斌 攝)
舞蹈 演出評論/舞蹈

對待肢體的理性思維

「拉威爾傳說」觀後

彭錦耀和馮念慈在「拉威爾之夜」除了一慣的搞笑之外,亦展現出一位好的編舞家該有的音樂素養。

彭錦耀和馮念慈在「拉威爾之夜」除了一慣的搞笑之外,亦展現出一位好的編舞家該有的音樂素養。

舞蹈空間舞團「拉威爾傳說」

86年11月7~9日

皇冠小劇場

去年十月份,紐約市立芭蕾舞團(New York City Ballet)帶來了新古典主義大師喬治.巴蘭欽(Gorge Balanchine)的作品,讓台灣的觀衆見識了巴蘭欽著名的音樂視覺化舞蹈,一睹西方人理性對待肢體的思維方式。

在紐約市立芭蕾舞團離去的一個月後,舞蹈空間舞團十一月初的節目「拉威爾之夜」,由彭錦耀和馮念慈編舞、拉威爾的音樂,推出〈波烈露〉、〈月半彎〉、〈天方夜譚〉、〈孔雀舞I II III〉和〈芬多精〉等五支著重音樂性的舞蹈作品。該團團長平珩說,在紐約市立芭蕾舞團帶來巴蘭欽名作的激發下,她希望觀衆能順著這股餘風,用聽音樂的角度來觀舞。

以音樂性判定編舞的優劣

「用聽音樂的角度來觀舞」在西方是一項重要的傳統,音樂性(Musicality)的好壞,向來是西方舞蹈界斷定一位編舞家是否是大師的重要指標。巴蘭欽的音樂性之好衆所周知,是舉世公認的大師;雖說現代舞大師瑪莎.葛蘭姆因其獨創一格的肢體語彙,大師之名當之無愧,但是後世舞評家在提及良好音樂性的編舞家時,卻常常獨漏葛蘭姆,足見音樂性在西方舞蹈界的重要傳統。

舞蹈空間這次「拉威爾之夜」的演出以詮釋音樂做爲重點,也就是一般所說的音樂視覺化,觀衆在舞蹈中看到音樂,在音樂中聽到舞蹈,換句話說,就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開場舞碼〈波烈露〉是彭錦耀的舊作,前年中秋夜在高雄市立交響樂團現場伴奏下,於中正文化中心廣場演出。這次跳進小劇場,三女一男身著高雅黑紗禮服,在淸冷的燈光下,以幾組主題動作,不斷重複變化。舞者們表情冷漠地彼此穿梭,外冷內熱地呼應著〈波烈露〉漸趨狂熱的曲風。

〈月半彎〉是副藝術指導馮念慈的舊作。在〈哈班奈拉舞曲〉和〈鵝媽媽組曲〉的音樂襯托下,三位舞者身穿中國風服飾、手持摺扇,在落日般昏黃的燈光下聚散合離。舞作神采如落日餘暉中折射之刀光劍影,將印象派作曲家慣有的恍惚光影風格以東方武俠風表露無遺,是一支相當有趣怡人的三人小品。

〈天方夜譚〉則是一支戲劇性的舞蹈。舞作講的是人魚公主和王子相戀的童話故事,舞劇情節鋪陳與音樂的發展緊密相扣,雖不是純粹的肢體舞蹈,但劇情的音樂性奇佳,看得出編舞者彭錦耀良好的音樂素養。

舞蹈與音樂的多面向呈現

〈孔雀舞I II III〉是由彭錦耀和馮念慈共同編作。兩人找來了三種不同版本的音樂,將拉威爾原本是悲傷小調的〈爲死去的公主作的孔雀舞〉,以〈姊妹情深哀怨版〉、〈歡欣雀躍版〉和〈Y世代求偶版〉三種面貌呈現,分別表現出濫情、滑稽、矯飾的三種不同色調。其實,這樣的作法已不僅單純表現出舞蹈的音樂性,還豐富了舞蹈音樂性的不同面向。一如平珩所說,舞蹈空間像三菱鏡一樣,透過它的折射,讓觀衆了解藝術的多重面貌。

最後一支舞蹈〈芬多精〉,也是馮念慈的作品。在這支舞中,馮念慈運用了大量的舞蹈語彙,精巧地將拉威爾的音樂〈庫普蘭之墓〉表現出來。在旋律輕巧、不斷重複疊的音樂結構下,舞者們以獨舞組合的形式,展跳出各自的性格與技巧。只是,〈芬多精〉包括快速小跳在內的許多舞蹈語彙,由舞蹈空間的舞者跳來,只能以另類芭蕾視之。

這次的演出,彭錦耀和馮念慈在一貫的搞笑之餘,展現了他們對音樂的理解能力及良好的音樂性。演出當晚,我在理解賞析拉威爾音樂的同時,又憶起了十幾年前,彭錦耀以一位香港客席的編舞家的身份,應台北某芭蕾舞團之邀,編作了精彩曼妙的純粹舞蹈,帶給台北觀衆的驚艷。

舞蹈空間這次演出的確在紐約市立芭蕾舞團離去一個月後,讓我們繼續溫習了純粹舞蹈的曼妙之處,提醒我們舞蹈仍是一項動力美感經驗的藝術,音樂性絕對是一部好作品及好編舞家的當然指標。彭錦耀和馮念慈在「拉威爾之夜」中,展現出一位好的編舞家該有的音樂素養與精良訓練。

音樂性的普遍缺乏

其實,音樂性的欠缺一直是台灣編舞家的問題。試問在台灣,有沒有哪一位是以音樂性著稱的編舞家?在台灣的舞台上,又有哪一支舞作俱有世界水準的良好音樂性?古名伸的《緘默之島》是成功地將音樂的主題與變奏以舞蹈視覺化了,但嚴格挑剔起來,格局仍稍嫌小了些,因爲畢竟只是一支雙人舞。舞蹈大師林懷民近年來活躍於國際舞壇,受寵於各大舞蹈節,但是,不管在國內或國外,他的作品之所以凸出、受歡迎,主要仍在於舞作強烈的人文氣息。

彭錦耀和馮念慈,他們和黎海寧一樣,都是在香港及西方接受完整的舞蹈敎育,這也許是他們作品中的音樂性遠優於台灣編舞家的原因。藝術無國界,對音樂性的要求也不該有國籍之分。對台灣觀衆而言,彭錦耀和馮念慈來自香港,但是,在「拉威爾之夜」演出的背後其實隱藏了一份訊息,那就是,和吳諸珊、馬友友等國際傑出華裔藝術家一樣,彭錦耀和馮念慈身上展現的是台灣舞蹈家不斷被要求,卻也永遠殘缺的身體理性思維。

 

文字|洪誠政  自由舞者、教師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