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與顧兆琪合作過的演員,莫不稱他吹來順暢通透,意境貼切而配搭靈活。
曾多次來台演出訪問的顧兆琪,在台灣幾乎可說是「桃李滿天下」;有「上海笛王」之稱的他,從一九五六年進入上海戲曲學校音樂班、開始跟著陸巧生、蔣耕蓀、包棣華等老師學習崑笛。憑著過人毅力,每天晚上在大家都就寢,十點多十一點時,顧兆琪便一個人起身,溜到敎室練笛背譜──煤油燈用報紙遮住光線,笛子則用膠布代替笛膜避免吵人,每天規定自己要默出一折戲方肯罷休。三年學校生活天天如此,到了畢業時節,顧兆琪已能背出一百六、七十折戲。
畢業後,由於戲路熟、技巧好,顧兆琪漸漸成爲兪老(振飛)的專屬笛師,一眨眼就是三十多年,直到兪老逝世。談起這段不凡經歷、顧兆琪除了自傲外,還充滿了對老師的感激:由於兪老對四聲腔格、氣口皆十分講究,三十多年的薫陶中,顧兆琪不但累積了豐富的演出經驗,也吸收了許多學術理論,使他在每一個小腔的處理上,都能中規中矩而不「油腔滑調」。
談起崑劇的司笛,顧兆琪認爲首先必需有文學素養。他以《玉簪記.琴挑》爲例,小生開場第一句唱:「月明雲淡露華濃」,是一種幽靜、帶點失意的秋夜氛圍,因此必須明白文詞所描寫情境,音樂才能與表演結合;其次要求演出劇目要能背出,場上方能得心應得。第三個要件,是要對崑曲格律有所瞭解,以「墊腔」爲例,墊腔用在平聲字上會較原音高一個音,不但要扣住了平聲腔格,唱來不致「倒字」外,對演員也有提示的作用。其四則要對其他樂器有所瞭解,因爲崑劇演出的場面掌控者,以司笛、司鼓兩人功力較強者主導,是以「文武兼備」不但是期許,也是要求。
凡是與顧兆琪合作過的演員,莫不稱他吹來順暢通透,意境貼切而配搭靈活。當台上鼓板響起,一管崑笛悠悠吹來,聽著顧兆琪從內心流露而出的音樂,無論台上台下,都將有一次美麗的崑劇邂逅。
文字|韓昌雲 台大戲劇研究所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