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羅夫.可泰(英國貿易文化辦事處敎育文化部 提供)
焦點 目焦點

舞台空間的魔術師

羅夫.可泰(Ralph Koltai)

他善於利用工業材料與機械技術,將一些全新且不可思議的素材組合起來,不但擴大了佈景在動作和變幻上的可能性,更且總是能在整個空間中與劇中表演者所傳達的人性衝突相呼應。

他善於利用工業材料與機械技術,將一些全新且不可思議的素材組合起來,不但擴大了佈景在動作和變幻上的可能性,更且總是能在整個空間中與劇中表演者所傳達的人性衝突相呼應。

「作品需要共同的努力才能完成,若不把這當一回事,設計者將會是一隻孤獨的獸。」

羅夫.可泰

一生獲獎無數,包括倫敦西區劇院協會年度舞台設計大師獎、布拉格四年金馬車獎和大英帝國爵士勳章等,現年七十三歲的羅夫.可泰,其創作生涯橫跨半個世紀,設計過的作品多達二百餘件。他善以即興方式創作,作品往往出人意表,不但能獨立爲一件藝術品,也能在劇場中提供給觀衆、導演、演員、各個設計部門一個適切又富創造性的空間,讓整個劇作的演出更富生命力且風格獨具。

使用新的素材,引導新的劇場概念,一直走在時代尖端;羅夫.可泰對劇場的影響從英國遍及全球。近年來,他的舞台設計回顧展除了在英國本地舉行之外,已先後於大陸、香港等地巡迴展演。今年四月也將在台北展出。內容共四十四件,爲可泰自一九五〇年至一九九七年間的舞台設計作品。以縮小模型、原寸佈景、模特兒、雕塑、畫作、照片、海報、幻燈及多媒體聲光等方式呈現。爲配合可泰的舞台特色,展覽會場的地板將特別採用具高反射鏡面效果的材質。期間,羅夫.可泰本人亦將親臨演講會、硏習營等相關活動。

流離/烽火中的少年

羅夫.可泰的少年歲月是動盪不安的。在希特勒的戰鼓開始響徹雲霄的年代,可泰正就讀於柏林一所有名的猶太學校;隨時有人離開,隨時有人突然消失,然而人們只是緊閉著嘴巴,共處在如即將煎開的沸水般地不安空氣中。他父親看見了未來的黑暗與絕望,想辦法爲他取得一張英國護照,將可泰送上了前往英國的火車,吿訴他:「你在英國會比較安全。」那年他十四歲。

在種種的幫助與保護下,可泰最初被送至一所收容中心,在一羣不良少年之中,學習到如何用拳頭保護自己,五個星期之後,他逃離了收容中心,最後在一個農場裡工作。一九四四年從軍,在紐倫堡負責整理與納粹戰犯有關的法律文件,親見二十一位納粹領袖坐在被吿席受審。回到英國後,還繼續參與對其他戰犯的追蹤。然而這些對可泰而言只是一件工作,他樂見正義伸張,卻沒有心懷仇恨。他寧可悠然自在地過他的日子。對他來說,「活得很好」就是最好的證明。

退伍之後,羅夫.可泰選擇了舞台設計爲他一生的事業道路。他第一個正式演出的舞台作品是爲一齣歌劇而設計的,並在其後長達十年中,繼續爲不同的歌劇作舞台設計,直到Royal Shakespeare Company的導演比爾.嘉斯基爾(Bill Gaskill)看見了可泰在《卡門》中的作品,自此爲可泰的事業領域導入了新航向,跨進戲劇的世界。

可泰初就學於當時的英國中央美術及工藝學院(現爲中央聖馬丁美術及設計學院)舞台設計系,後被委任爲該系系主任。他啓發並鼓勵了約翰.奈皮爾(John Napier)、馬麗雅.比爾森(Maria Bjorson)、愛莉森.契提(Alison Chitty)等諸多人,至今仍被他們奉爲師表。可泰創建了後來演變爲英國舞台設計協會的第一個舞台設計專業協會。他了解自己的影響力,並且不畏輿論地利用自己的影響力,深知他能爲年輕一輩、較不爲人知的設計師們爭取更多。可泰曾故意在公開場合發表他近年來每場演出的設計費,狡猾而勇敢地挑戰業界中的設計師惡性剝削,打破沉默中的不公平。

探險/框欄內的無限可能性

在設計方面,他在「透視畫法」(配景圖法scenography)這個專有名詞出現以前,便已經將這個技法揮灑自如,在三度雕塑空間裡玩味二度繪畫空間的肌理。他具有一種獨到的眼光來看待所謂的眞實──喜用間接的,甚至可以說是拐彎抹角的方式來詮釋,彷彿平舖直敍的寫實對他而言是太過無聊。他經常使用令人驚異的對立圖像,同時又絕對是合宜的,視覺效果往往強烈地敎人無法移開目光。宛如一個攝影師、一個環境藝術家般地,透過他自己犀利的目光,建立個人的自然景況,而採用乾淨強烈的線條以及強烈大膽的色彩。羅夫.可泰在舞台上重新創造了自然與眞實,從而使他的藝術作品更具有藝術價値。在《新疆域》、《皆大歡喜》、《布朗德》、《第十二夜》等作品中,他善於利用工業材料(如不同種類的塑膠、有機玻璃、聚碳酸酯)與機械技術,將一些全新且不可思議的素材組合起來,不但擴大了佈景在動作和變幻上的可能性,更且總是能在整個空間中與劇中表演者所傳達的人性衝突相呼應。

「我永遠試著去發現新意。」對可泰來說,每一次的作品都是一個探險,他深信在創造與完成之間有著一片廣闊的領地,其中充滿著未知與可能性,讓他洋溢熱情地去發掘。而可泰也的確一再地令所有人驚喜。

堅持/最正確的幻覺

儘管他對工業與機械技術可說是抱著近乎迷戀的態度,然而他知道技術永遠只是技術;儘管他對於各式各樣元素的組合如此運用自如,宛如一個舞台空間裡的偉大魔術師,但他卻永遠不會忘記,再傑出的佈景都無法像一個實際的演出般地傳達出眞正的情感。對他而言,服裝、燈光、演員等,使這些部分鮮活起來是藝術中基本的要素;對他而言,如何與導演的理念結合是在一切前提之上的。「你必須準確地呈現出他們心中所要的,無論他們自己知不知道他們要的是什麼。」他在舞台空間裡爲導演們開闢了新視窗。所以有人說,羅夫.可泰將舞台設計師提昇至一個與導演平起平坐的創作夥伴的地位。甚至要說他其實已參與了導演的工作也不爲過。

另外値得一提的是,他對於運用鏡面和具高反射效果平面的偏好。這些材料的使用不但擴張延展了觀衆的視野,把觀衆的目光與覺察放在劇中人之上,更將人們完全帶入了他的戲劇幻覺中。

由於他頑童般的靈活,赤子般地熱情,羅夫.可泰的冒險精神與好奇心使得他無法劃地自限。從歌劇、芭蕾舞劇、音樂劇到傳統戲劇,從實驗劇場到大型職業劇場,從戲劇到敎育殿堂,他都能夠活潑地游走。羅夫.可泰像一塊不會冷卻的煤般地燃燒與滾動,並且還在繼續燃燒滾動下去。

 

特約撰述|黃馨萱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小店主》TAVERNER

彼得:馬克斯威爾.戴維斯Peter Maxwell Davies

導演:麥可.加里奧特Michael Geliot

地點:英國皇家歌劇院Royal Opera House London

時間:西元一九七二年

英國貿易文化辦事處敎育文化部/提供

《伊底帕斯》OEDIPUS TYRANNUS

蘇佛克利斯Sophocles

導演:荷安那斯.平林基安Hovhanness J. Pilikian

地點:奇査斯特節慶劇院Chichester Festival Theatre

時間:西元一九七四年

英國貿易文化辦事處敎育文化部/提供

《西哈諾》CYRANO DE BERGERAC

愛德蒙.羅斯頓Edmond Rostand

導演:泰瑞.漢茲Terry Hands

團體:皇家莎士比亞劇團Royal Shakespeare Company

時間:西元一九八三年

英國貿易文化辦事處敎育文化部/提供

《漂泊的荷蘭人》THE FLYING DUTCHMAN

理査.華格納Richard Wagner

導演:羅夫.可泰Ralph Koltai

地點:香港藝術節Hong Kong Arts Festival

時間:西元一九八七年

英國貿易文化辦事處敎育文化部/提供

《大都會》METROPOLIS

根據佛里茲.朗Fritz Lang同名電影改編

導演:傑洛姆.薩弗瑞Jerome Savary

場地:倫敦皮卡迪利劇院Piccadily Theatre, London

時間:西元一九八七年

英國貿易文化辦事處敎育文化部/提供

《蝴蝶夫人》MADAME BUTTERFLY

基安柯莫.浦契尼Giacomo Puccini

導演:大衛.龐特尼David Pountney

地點:東京文化宮Bunkamura, Tokyo

時間:西元一九九五年

英國貿易文化辦事處敎育文化部/提供

《卡門》CARMAN

喬治.比才Georges Bizet

導演:法蘭克.都洛普Frank Dunlop

地點:英國皇家亞伯特音樂廳Royal Albert Hall, London

時間:西元一九九七年

香港藝術節/提供

《西蒙.波卡內卡拉》SIMO BOCCANEGRA

居瑟斐.威爾第Guiseppe Verdi

導演:大衛.龐特尼David Pountney

地點:維西國家歌劇院Welsh National Opera

時間:西元一九九七年

英國貿易文化辦事處敎育文化部/提供

Authors
作者
世界舞台 盡在你手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