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費城管弦樂團能夠成爲全美四大樂團,和請到司托柯夫斯基任音樂總監和指揮有很大的關係。(牛耳藝術經紀公司 提供)
焦點 焦點

費城管弦樂團與她的歷任總監們

薩瓦利希是不看譜指揮的,而曲目幾乎集中在德國古典和浪漫派的曲目上。 相較於前兩任總監,薩瓦利希不以強烈的個人風格帶動樂團,而以極度的客觀和忠實於樂譜著稱。薩瓦利希內斂、深刻的音樂內涵,人們必須採取一種截然不同的虛心去領受才可能有所獲得。

薩瓦利希是不看譜指揮的,而曲目幾乎集中在德國古典和浪漫派的曲目上。 相較於前兩任總監,薩瓦利希不以強烈的個人風格帶動樂團,而以極度的客觀和忠實於樂譜著稱。薩瓦利希內斂、深刻的音樂內涵,人們必須採取一種截然不同的虛心去領受才可能有所獲得。

費城管弦樂團

5月28、29日

國家音樂廳

在紐約於十九世紀初成爲新移民潮致力耕耘的美東核心城市之前,費城從十七世紀末就維持她成爲美國第一大城的地位。雖然到二十世紀以後,她逐漸落後其他地區,成爲全美第四大城,但悠久的歷史,可上溯三百年的古老傳統,都讓該城沾上濃厚的文化氣息。不過,雖然如此,費城並未能擁有美國最早的樂團,她落後在波士頓和紐約愛樂、紐約交響樂團之後,一直遲到一九〇〇年才開始擁有她自己的樂團。原因或許是與早期定居費城的住民多半是英國敎友派信徒(Quakers)有關,敎友派信徒不作興在禮拜時使用音樂,平常的生活也比較刻苦,並不著重音樂生活。

將名曲管弦化與醉心現代音樂的司托柯夫斯基

費城管弦樂團能夠成爲全美四大樂團,和一九一二年請到司托柯夫斯基(Leopold Stok-owski)任音樂總監和指揮有很大的關係。司托柯夫斯基是一位神秘而風格嚴謹的指揮家,波蘭裔、俄國籍卻在英國出生長大。他在費城管弦樂團的二十四年指揮過程,將該團從藉藉無名提昇到全美頂尖樂團,成爲美國和當代樂壇的傳奇,一方面是因爲費城管弦樂團展現的驚人演出紀律和水準,一方面也因爲這事實上是司托柯夫斯基本人第一個正式出掌的樂團,在這之前,他只是一位管風琴家。四〇年代前後的費城管弦樂團達到他們第一個巔峰,連曾前來客席指揮的托斯卡尼尼都驚訝於該團優美的音色、對指揮指示的敏捷反應和專業表現。而該團會這麼快就獲致優異的表現,主要原因或許因爲寇帝斯(Curtis)音樂院就在費城這個全美頂尖的音樂學府,爲該團提供了一流的樂師,而位居東岸、鄰近紐約的地理位置,也吸引了許多來自歐洲的移民音樂家,並提供了演出的環境。而另一個原因則是司托柯夫斯基本人的敬業態度,據聞他在接掌費城管弦樂團的初幾年,每年夏季樂團休息時,都會前往巴黎學一樣新的樂器,讓他精熟樂團演出的細節。這也使得費城管弦樂團在當時的美國樂團中基本技巧特別扎實,同時對於樂句的處理和發聲音色與衆不同。

司托柯夫斯基醉心現代音樂,卻又同時有一套改編自管風琴和其他樂器供管弦樂團演奏的浪漫式曲目,自來就是「費城之聲」的拿手好戲。他們演奏從巴哈到莫札特的各式名曲,從巴哈的管風琴觸技曲到聖詠曲、以至莫札特的小夜曲,在經過司托柯夫斯基的管弦樂配器重編後,無不使人瞠目結舌。然而醉心現代音樂的結果,終使他結束與費城合作的關係。因爲票房考量,在鄰近紐約諸多樂團的壓力下,費城必須擁有一套較通俗的曲目以吸引人,於是逼使司托柯夫斯基卸任,並由奧曼第(Eugene Ormandy)接任。他在費城總共待了四十四年(一說四十八年),是歷史上第二長的紀錄。奧曼第也是一位自學起家的指揮,他原來是小提琴神童出身,到美國後才隨著托斯卡尼尼等人在指揮上有了進一步的探究。奧曼第爲費城管弦樂團帶來的是一套較近代的經典曲目,一些在本世紀初才建立起的新經典管弦樂曲,如理夏德史特勞斯、馬勒、西貝流士、拉赫瑪尼諾夫的交響曲等。而且費城管弦樂團也在他的帶領下,成爲美國樂團中最受唱片公司歡迎的錄音團體。

極少給予新聞抄作機會的薩瓦利希

奧曼第和司托柯夫斯基被許爲二十世紀美國境內最偉大的指揮家。兩人執掌費城的八十年歲月中,奠定了該團的演奏風格和聲望地位。奧曼第在八〇年代中期以後才逐漸減少他與費城合作的關係,九〇年該團正式聘請現任音樂總監薩瓦利希(Wolfgang Sawallisch)擔任指揮,不過他一直到一九九三年才正式與該團合作。以七十六歲高齡帶領費城管弦樂團來台的薩瓦利希,可能是台灣近年來訪台年歲最高、也是地位最崇高的指揮家。在傑利畢達克、蕭提等指揮家分別辭世後,薩瓦利希更成爲老一輩指揮家中少數的倖存者,也是當代指揮家中少數兼有豐富樂團和歌劇院指揮經驗的耄耋。被許爲當代最偉大的德國指揮家,他在當代德國樂壇的聲望大概只有來自東德的汪德(Wand)、馬舒(Masur)可比。然而他卻是一位極端厭惡曝光、在公開場合冷漠、曲風保守而低調的指揮。這種行事作風比起他的兩位偉大前輩來,讓費城管弦樂團在當代樂壇的競爭力幾乎全憑其詮釋的實力,而極少有新聞炒作的機會。而薩瓦利希極高的年歲,更使得費城管弦樂團的唱片錄音機會比起奧曼第極盛時期可以在兩週內錄完一百首曲子的充沛精力相形見絀,也減少了樂團的當代知名度。至今許多非美國東岸本土的聆樂者對費管的印象,也因此一直停留在奧曼第的費城之聲。

薩瓦利希是不看譜指揮的,而曲目則幾乎集中在德國古典和浪漫派的曲目上。他的舒曼和舒伯特、孟德爾松最受人讚賞,然而有些人認爲他的理夏德史特勞斯卻少了那種最高度的精緻音色。相較於前兩任的總監,薩瓦利希也不作興以強烈的個人風格帶動樂團,或在詮釋中融入濃厚的情緒;相反的,他的音樂常以極度的客觀和忠實於樂譜著稱。附加的裝飾和突顯特定樂句風格,都不是他所在意的。然而也因此,當你抱著特定的旣有印象,前往他的音樂中尋找印證,想找到印象中的興奮和高潮時,往往會顯得失落。然而,作爲二十世紀少數幾位有能力指揮並灌錄華格納《指環》聯作的指揮家,薩瓦利希內斂、深刻的音樂內涵,人們必須要採取一種截然不同的虛心去領受才可能有所獲得。

 

文字|顏涵銳  音樂文字工作者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世界舞台 盡在你手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