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棄世俗化的美感,直接探求生命的內涵,可以有多種方式,可是先要抛棄習慣上傳達美感的形式。沒有了固定的形式,就是不再有媒介,藝術家所能傳達的是一種觀點,希望觀衆打開自己的心眼,在現實世界、眞實生活中去捕捉生命的意義。
今年的春天,台南藝術學院請來了幾位世界上著有名聲的資深前衛藝術家,他們都是成名於六〇、七〇年代,藝術之前衛觀念突發猛進的歲月。在當時,他們被稱爲偶發藝術家。這幾位先生,分別來自美國、法國與日本,在台南藝術學院與師生分享偶發的興味,老當益壯,一點也沒有被時代抛棄的感覺。
偶發藝術在當時引起很大的爭議,是因爲它是一種劃時代的藝術觀。斯後藝術思潮波濤起伏,而最新潮、最前衛的藝術,都脫不開它的思想範疇。其中最有趣的一點就是偶發藝術打破了視覺藝術與表演藝術的界限,使兩種藝術混爲一體。
過去幾十年,藝術界所追求的是如何使藝術立足於眞實,脫離商業社會價値觀的羈律。藝術越來越必須與美術劃淸界限。美術是以美爲創作目的的產物,它的社會功能是提昇生活品質,它的媒介是繪畫或雕塑甚至器物,一種載有美感的物品。因爲美術品是社會高尙生活的必需品,就不能不以商品視之,以金錢價値來衡斷其藝術價値。如此的發展,使藝術家以提高其作品售價爲目的,大大降低了藝術的眞實價値。
嚴肅的藝術家並不是爲討好富有者而存在。美固然是他們提供的服務內容之一部分,但他們眞正的興趣所在是尋求生命的意義,展現生命的價値。爲達到此目的,他們不能不抛棄商品化的美感,另闢途徑,找到生命的眞實。
抛棄世俗化的美感,直接探求生命的內涵,可以有多種方式,可是先要抛棄習慣上傳達美感的形式。沒有了固定的形式,就是不再有媒介,藝術家所能傳達的是一種觀點,希望觀衆打開自己的心眼,在現實世界、眞實生活中去捕捉生命的意義。
其實世界的特點與傳統美術品是相對的。它是有時間、有空間、有動態的。它的變動不居性與傳統美術品的靜態、固定、可攜帶的本質有天壤之別。偶發藝術正是強調了眞實生活中這種變動不居的性質。如果沒有攝影機的發明,近年來大部分的前衛藝術都會隨著時間的消逝而消逝。藝術家的創作發自於生命,與生命目標烟消雲散,是理所當然的。前衛的藝術家都成爲街頭哲學家了。
在形式上,新的視覺藝術具備了表演藝術的條件,一定的時間、一定的空間,加上人物的動作,只是沒有傳統表演藝術的商業包裝;它們沒有舞台,沒有燈光,沒有等著鼓掌的觀衆。因此,這些偶發藝術家的心坎裡,一直以爲這是藝術的終極形式。他們發自於對美術的抗議,到頭來,却發現是各種藝術的合流。
如果你同意新藝術形式存在的意義,那就要承認各種藝術必要合流的。這是於眞實生活的藝術,不再使自己沈溺於幻覺,不論是美術的幻覺還是舞台上的幻覺。他們要面對眞實的人生,不可預測的生命的戲劇。可是藝術與眞實生活中的界限在哪裡?也許他們會認爲這是一個可笑的問題吧!
文字|漢寶德 國立台南藝術學院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