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十世紀影響國際樂壇的幾位重要長笛演奏家中,即將來台的奧地利演奏家舒茲堪稱是德奧古典樂派的繼承者。他師承尼可萊,一九七〇年二十四歲時,被任命爲維也納愛樂首席長笛家至今,在歐洲管樂界被認爲是復興德奧長笛音樂的代表人物。
舒茲來台演奏行程美麗新世界(台北市立交響樂團)
11月25日
國家音樂廳
沃夫岡.舒茲長笛獨奏會
11月26日
國家音樂廳
11月27日
苗栗縣立文化中心
多次來台且在長笛愛好者心目中,有著崇高地位的奧地利籍長笛家──沃夫岡.舒茲,今年十一月又將來台,分別演出獨奏及協奏兩場音樂會。舒茲與台灣有着相當密切的連繫:一九九五年三月及一九九七年十一月分別來台舉辦三場演奏(都是獨奏2場、協奏1場);一九九八年十二月則以「維也納──柏林木管五重奏」(Ensemble Wien-Berlin)的成員身份隨團來台演出。加上今年的計畫,舒茲五年內已來台四次,在長笛家中可說是密度最高的。這或許是由於他在鄰國日本的行程十分頻繁,但也可以視爲舒茲在台灣受到歡迎,並擁有固定的支持者。
在古典音樂的領域中,音樂會與錄音出版向來是鋼琴、小提琴與管弦樂的天下。然而在鋼琴與小提琴之外,最多人學習的莫過於長笛了。在日本及台灣,長笛都擁有爲數衆多的學習者及愛好者,也都有好幾個專業的長笛演奏樂團,這或許是由於長笛輕盈短小易攜帶,發聲及按鍵方式與其他管樂器比起來,也都較簡單之故。這個世紀的長笛發展與幾位偉大的演奏家息息相關。年長的大師以音樂會及錄音使得長笛音樂普及開來;中生代的優秀長笛家以多風貌的各類樂曲豐富了長笛的演奏領域;而新生代的年輕長笛家則以實力結合包裝,讓普羅大衆對長笛產生更多的興趣與了解。
朗帕爾與尼可萊
目前碩果僅存的長笛大師,以朗帕爾及尼可萊對長笛的貢獻最大。法國的朗帕爾(Jean-Pierre Rampal, 1922-)素有「黃金長笛」的美稱,緣於他擁有且隨身攜帶兩隻純金製長笛,尤其一八六九年法國著名的長笛製造家路易以18K金製的那一支,價値一萬五千美金,十分昻貴,加上朗帕爾精湛的技巧,所吹奏出的音色更是華麗圓潤。同時,朗帕爾的錄音量之多,幾乎所有有關長笛的曲子都演奏過,許多人對長笛初步的接觸與印象都來自朗帕爾的錄音,自然而然,他的專輯就成爲不必比較的必買版本了。
瑞士籍的尼可萊(Aurele Nicolet, 1926-)與朗帕爾相同,也曾在巴黎音樂院習樂,爲一代宗師莫伊茲(M. Moyse)的嫡傳弟子,二十四歲時就被柏林愛樂當時的音樂總監福特萬格勒(Furtwängler)賞識而延攬入樂團擔任首席長笛家,因而名聞國際。九年後離開柏林愛樂,專職成爲獨奏家。尼可萊的錄音也非常多,以巴哈、韋瓦第等人,及大量的現代作曲家作品爲主,他還自己作曲。大體而言,這兩位二〇年代出生的長笛大師,朗帕爾的風格傾向華麗豐富,尼可萊則著重內歛及心靈層面,但兩人在LP時代的大量錄音都爲長笛擴展了廣大的欣賞群衆。
目前最活躍的中生代長笛家,也大多師承上述兩位大師,但法國巴黎音樂院的影響力到了這一代,已逐漸不那麼明顯,除了法國的拉里歐(Maxence Larrieu, 1934-)仍傳承法派長笛音樂的特色外,其他國家如英國的高威(James Galway, 1939-)、奧地利的舒兹(Wolfgang Schulz, 1946-)等都已建立屬於自己的風格及曲目。
高威與舒茲
橫跨流行與古典,高威可說是目前最紅、最受歡迎的長笛演奏家,他的演奏兼具高度專業及娛樂性,錄音數量雖不見得超越其師朗帕爾,但範圍之廣無人能及。高威求學於巴黎音樂院,師事朗帕爾,也曾求敎於莫依茲。他被卡拉揚賞識而邀請擔任柏林愛樂首席長笛家,正巧接替尼可萊的職位,六年後離開樂團發展獨奏生涯。也可以說,尼可萊代表的是柏林愛樂在福特萬格勒時代的管樂特色──精準、淸晰、明亮,而高威則是卡拉揚執掌初期的管樂特色──日本人稱之爲Romantic浪漫的特性。
高威雖師承巴黎音樂院,但在他的音樂中的法國風格淡薄,反而結合了英國傳統吹奏法,他灌錄了英國民謠、愛爾蘭民謠、英國牧歌等專輯,此外還有改編電影配樂、通俗歌曲等專輯,都是市面上的長笛錄音中最暢銷的,古典曲目中則最擅長莫札特,也灌錄巴赫、德布西、貝多芬、舒伯特等作品,他還有自己的「高威流行樂團」,也在電視節目上演出。高威憑著流暢無滯的音色及技巧,還有吸引古典及非古典人口的超人氣,儼然成爲目前長笛家中的第一把交椅。
相較起來,奧地利長笛家舒兹則堪稱德奧古典樂派的繼承者。舒茲求學於維也納音樂院,師承尼可萊,一九七〇年二十四歲時,被任命爲維也納愛樂首席長笛家至今。舒茲的演奏方向主要在於室內樂、獨奏及協奏曲的演出,與各大樂團及指揮家合作,並受邀參加各大音樂節,他所灌錄的莫札特長笛奏鳴曲集,曾贏得了Gramophone唱片大獎。室內樂是舒茲著力最多的地方,他創立了維也納長笛三重奏(Vienna Flute Trio),並號召維也納愛樂的管樂演奏家們組成維也納管樂獨奏家室內樂團(Vienna Wind Soloists),還有與其他管樂翹楚如豎笛家Karl Leister、雙簧管家Sch-ellenberg一起創立的「維也納──柏林木管五重奏」,至今仍是木管五重奏裡的超級黃金組合。
復興德奧長笛
在這裡,我們可以來討論一個現象:在歐洲,古典音樂一向是德奧的天下,樂團以柏林愛樂及維也納愛樂馬首是瞻,其他樂團也是個個精良,音樂風氣之盛、發展之極,都是歐洲其他國家望塵莫及的。但是最優秀、最有名的長笛獨奏家卻都師出法國巴黎音樂院,就像柏林愛樂前後三任首席長笛──尼可萊、高威、帕胡德,都是借將於法國,前二者以非德國人的身份任職時,都引起當時國際樂壇的特別注意。但是擔任維也納愛樂首席長笛近三十年的舒茲,在樂團之外也發展獨奏事業,卻是道地出身於維也納音樂院。若說長笛的發展脫離歐洲音樂重鎭德國及奧地利,也是不正確的說法,畢竟巴洛克時期作曲家的長笛曲目,及莫札特的長笛作品的數量及重量,還是凌駕於浪漫時期的作品。只是由於近代歐洲音樂史的發展,致使管樂器尤其是長笛的重鎭偏向於法國,也因此舒兹在獨奏上的發展尤引人注目,並在歐洲管樂界被認爲是復興德奧長笛音樂的代表人物。
新一輩長笛家的發展方向則不盡相同於上述幾位前輩,當然,能夠嶄露頭角者,實力都是一時之選,但此時左右長笛家地位的還包括了唱片公司、經紀公司整體的包裝及宣傳,這也是源於現今整個古典樂壇走向的影響。
目前知名的年輕長笛家法國的嘉洛瓦(Patrick Gallois 1956-)、瑞士的帕胡德(Em-manuel Pahud 1970-)便分屬DG及EMI兩大唱片公司。這兩位長笛家都有燦爛的技巧,更有英俊的外型,其中帕胡德二十三歲就被阿巴多遴選爲首席長笛,並同時大力發展獨奏事業,得獎紀錄洋洋灑灑,這在八〇年代之前的古典樂壇,尤其對管樂演奏家來說幾乎不可能(尼可萊及高威都是離開柏林愛樂之後才成爲專職獨奏家,舒茲也因而無法大量發行獨奏錄音,而以室內樂爲主,嘉洛瓦也是離開法國國家管弦樂團首席長笛職務後才發展獨奏)。從這裡也可略窺從八〇年代跨入九〇年代,演奏家定位及方向的變遷。
文字|郭瑜倩 美國伊利諾州立大學香檳分校長笛演奏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