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國富(中)拍攝電影時,指導演員演出情形。(台北電影協會 提供)
跨台演出 跨台演出

「假」表演裡的「眞」人生

獨創「寶蓮精神」的電影導演陳國富

相較於以往拍攝電影一千多萬的資本來說,他原本以爲舞台劇排練比較輕鬆,或說,他以爲這件事可以只是他目前忙碌生活中的一項定期的進度。但與演員不斷磨擦、激盪的排練過程裡,陳國富發現自己還是陷入以往創作時的「失神」狀態;不論是搞電影還是排舞台劇,基本上都是創作,陳國富擺脫不了面對自己的壓力。

相較於以往拍攝電影一千多萬的資本來說,他原本以爲舞台劇排練比較輕鬆,或說,他以爲這件事可以只是他目前忙碌生活中的一項定期的進度。但與演員不斷磨擦、激盪的排練過程裡,陳國富發現自己還是陷入以往創作時的「失神」狀態;不論是搞電影還是排舞台劇,基本上都是創作,陳國富擺脫不了面對自己的壓力。

國立藝術學院戲劇系《寶蓮精神 .nia.tw》

11月12〜14日

國立藝術學院演藝中心戲劇廳

電影導演陳國富應國立藝術學院戲劇系之邀,將跨台爲其執導一齣舞台劇《寶蓮精神 nia.tw»。他說,他一直都是和非職業演員工作,他對於演員能在鏡頭前做些什麼,感到非常有興趣。面對即將舉辦「第三屆台北電影節」的龐大壓力,今天陳國富轉換了他的創作形式,在「不知天高地厚」的情況下,要用他對「演員」的好奇、對藝術學院戲劇學生群的觀察,挑戰劇場人一貫的表演觀點。

窺探「表演」的好奇者

究竟「表演」是什麼?在看過幾次專業劇場的呈現之後,陳國富對藝術學院戲劇學生群的年輕演員們,提出最直覺的質疑:爲什麼角色和演員,總是那麼「格格不入」?在正規的戲劇敎育下,演員如何認識自己,而從浩瀚無涯的前人經驗中,揚帆出發?陳國富沒有一般的劇場背景,他索性由年輕演員的背景著手,並發現現在年輕人對漫畫《千面女郞》的著迷,竟會影響他們毅然投入戲劇圈的學習;也由於演出甄試引發同儕之間的衝突與謠言,使得陳國富找出了這齣戲的原始靈感與議題。

有趣的是,從不斷誇張推演的劇情中,我們看到陳國富讓年輕演員們在虛擬的表演舞台上,呈現他們眞的一面;而這所謂眞實的一切,又在舞台投影幕以剪輯鏡頭的形式呈現。最後兩個無厘頭般意外的劇情急轉,陳國富所採「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推拿高招,將劇場人對戲劇的執迷和熱情,將我們對人生的執著與信仰,輕輕點破。

電影、舞台的創作

儘管說陳國富極其聰明,但這將近半年的排練工作,讓陳國富開始溫習起自己與舞台劇演出的關係。十多年前,陳國富本來是金馬獎影展國際組企畫,即使當時的年輕人求知慾強,喜歡電影也等於喜歡劇場,陳國富對於舞台劇的理解仍然空白。在意外的機緣下,他在美國認識了當時蘭陵劇坊的一批演員,於是相偕在國外看了如法國的陽光劇團等的表演,令他大開眼界,也同時在心底產生了莫名的衝擊。後來又因爲演員金士傑當時想發表《今生今世》,找了陳國富來當導演,當作「第二隻眼」,他才開始對蘭陵劇坊以及所謂的舞台劇實踐有了一些概念。與舞台劇這樣的邂逅,要一直到十多年後面臨千禧年的今天,陳國富才算實踐了自己以及朋友們的期待與理想。

沒有完整的戲劇訓練背景,陳國富不敢妄言自己會有什麼突破性的舞台劇成就。從事電影創作的過程中,他重視演員在鏡頭前的表現,並也逐漸相信不論是鏡頭、燈光、剪輯或任何影片特效,其實都是爲了服務人的情感:演員就是主角。舞台劇的呈現褪去了媒體的阻隔,讓演員的情感表達更爲單純直接。相較於以往拍攝電影一千多萬的資本來說,他原本以爲舞台劇排練比較輕鬆,或說,他以爲這件事可以只是他目前忙碌生活中的一項定期的sched-ule進度。但與演員不斷磨擦、激盪的排練過程裡,陳國富發現自己還是陷入以往創作時的「失神」狀態;不論是搞電影還是排舞台劇,基本上都是創作,陳國富擺脫不了面對自己的壓力。「對得起這批年輕演員」變成他第一優先的責任,他希望透過完整淸晰的呈現,讓觀衆能對這些演員感同身受。

寶蓮精神

戲劇潛移默化的魔幻,其實很難預期;當陳國富發現自己置身於一個「敎育劇場」的環境中從事創作時,許多驚喜與刺激不再只是來自於鏡頭和鏡頭前後的演員與導演而已。他開放了自己與年輕演員之間的關係,面對亦師亦導的責任,默默地觀察過去與現在年輕演員的環境與成長,他認爲儘管有些演員怎麼看都不像「演員」,但他們的特性都是對自己的情緒與身體,有獨特的自覺與敏感。多媒體的呈現與題材的挖掘,皆是陳國富邀請觀衆一同來認識這批所謂藝術學院年輕演員的動作,他關心演員在台上吸不吸引人,他希望適度地在演出中反映這些演員的周遭生活。本來陳國富希望導一齣像電影導演庫柏力克的《2001:太空漫遊》的戲,檢視文明的意義與生命的追索;但事實上,他帶領了這批演員走了一趟奇幻的表演之旅,找到了屬於這批年輕演員們的表演啓蒙──「寶蓮精神」。從《千面女郞》中文版漫畫女主角的姓名「譚寶蓮」,陳國富衍生出年輕世代獨創的表演主張:「寶蓮精神」──這代表了年輕演員對過去表演傳統的叛逆與質疑,也顯現年輕演員的直覺與執著,並透過年輕人的直接表達,反諷了當前所謂的表演大師理論。

表演如何模擬生活的眞假程度,其實不好掌握;所謂的「第四面牆」,有時又如一層氣泡薄膜,輕輕一吹就破滅,叫人無法接受戲劇表演的假,和人生實際的眞。今年的震災恐懼,也隱約呈現在陳國富的這個作品裡;陳國富說,地震是比人類生存還要久的一項古老的東西,人類有時很天眞,竟然會忘了我們一直生活在地震的陰影底下。做好自己的事,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是陳國富建議克服震災的無力感以及罪惡感的生活哲學。沒有夸父追日的雄心,也沒有人定勝天的壯志,陳國富對於大自然抱持謙沖平常的心態,就跟這齣戲《寶蓮精神.nia.tw》的創作一樣,他隱藏在作品之後,讓他觀察到的人事物,自然地展現。

 

文字|傅裕惠 劇場工作者

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專欄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