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國立藝術學院戲劇系

相關文章 20 篇
  • 《下班后》以九名演員輪番串演在城市中浮沈的人物、天使、幽靈。
    近期演出

    藝院、文化戲劇公演

    本月份,藝術學院及文化大學的戲劇系分別推出兩齣戲,作爲學習成果的驗收,展現出相當的開創性。 藝術學院戲劇系每學期有兩檔演出,一爲全系師生參與的學期演出,十月的《亨利四世》即是;一爲學生的畢業製作。本學期的畢業製作組合了兩齣戲:《楊平之死》是第一屆畢業生彭雪枝的作品,以一個自殺的年輕人爲中心,由三位友人的悼念與追尋死亡的謎因,反映現代大學生的情感、思想和生活型態,由方靜琦導演,也是舞台、燈光、服裝、表演學生的畢業製作。另一齣《下班后》由柳廣輝導演。原作爲十年前七十五位美國劇作家以一天中的二十四小時爲主題而寫了二十四個短劇,《下班后》即抽取了九個屬於夜晚的故事,再加上兩個品特的〈素描〉,由九位演員輪番串演一群在城市中載浮載沉的人物。觀眾席將設在表演區兩側,利用實驗劇場的內在空間與外在景觀。 文化大學戲劇系三年級則將演出《名字與眼淚》,由學生王址編導,演出日據時代的山地故事,融合歷史寫實、舞蹈、祭典、魔幻場景,省視今日仍然存在的社會問題──婦女地位、雛妓、土地流失、人口外移、對本地文化的自尊及認同危機。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2期 / 1992年12月號
  • 國立藝術學院設備精良
    特別企畫 Feature

    考古第一現場

    每到考季,戲劇學校的辦公室電話成了熱線、信箱也被雪片般飛來的信件塞滿,因爲總有許多考生買了簡章還不能放心,頻頻打聽到底「術科」要考些什麼?會不會要求穿西裝打領帶?留怪髮型或淸湯掛麵哪一種容易錄取?太極推手與霹靂舞派不派得上用場?進了考試場上不會臨時要求演哈姆雷特吧? 爲了解決有志劇場「學途」的朋友滿腹疑問,我們特別蒐集了戲劇學校術科的考古題,高職部分如:中華藝術學校戲劇科、國光藝校劇場藝術科、華岡藝校戲劇科;大學部分如:國立藝術學院戲劇系、國立台灣藝術學院戲劇系;硏究所部分如:國立藝術學院戲劇硏究所及劇場藝術硏究所。經過整理,大致方向如下: 高中職 中華藝術學校戲劇科 1.即興抽題表演:進入術科考場前五分鐘抽題目,有些是狀態,如被跟蹤、等待、喝醉酒。有些是角色扮演,如推銷員。 2.口白測驗:要求唸一小段散文,或一首詩,也是臨場抽測。 叮嚀:不過,將來戲劇科將和舞蹈科、音樂科合併,稱表演藝術科,術科考試也將改變。校方表示,未來要考些什麼還沒決定,等確定之後簡章辦法會公佈。 國光藝校劇場藝術科 1.素描:當場進行石膏像素描。 2.美工勞作:分爲兩項,一是就學校提供的材料與圖形製作舞台設計成品,二是當場有一個舞台設計成品,考生以文字描寫對它的感受與想像。有點像看圖說話。 叮嚀:第一年考過空間邏輯,但是第二年取消了,往後或許略有變動,但是保持創作、想像、詮釋的大方向就對了。 華岡藝校戲劇科 1.術科筆試:測驗考生抒情、理解、想像的能力,例如當場給

    文字|蔡依雲
    第62期 / 1998年02月號
  • 賴聲川(中)執導國立藝術學院戲劇系學期製作《如夢之夢》。
    台前幕後

    叩問生死,輪迴如夢

    在故事中,人們有時做著夢;這些夢裡,人們有時說著故事。有時候,故事聽起來像是故事;有時候,你幾乎無法分辨眞與僞。睽違國立藝術學院學期製作已有十年之久的賴聲川,此次執導之《如夢之夢》,無論形式與內容,都是台灣劇場中少見的。

    文字|梁文菁
    第89期 / 2000年05月號
  • 陸愛玲說:「我要為費德兒翻案」。
    台前幕後

    建構一座詩的意象劇場

    面對三百年前劇作的「古戲今演」,意義何在?導演陸愛玲認為,一味企圖原戲重現是沒有意義的,她要走美感、象徵的路線,給現代人一個階梯去了解。詩的感受,是她意欲建立的基調。符號化的手勢、姿態化的動作、詩化的語言,是她所採用的手段。

    文字|楊美英
    第95期 / 2000年11月號
  • 莎翁劇本甚少著墨婚姻之後的情形,但《仲》劇中描寫仙王仙后爭風吃醋又口角,算是難得的例外。
    戲劇

    仲夏一夢分古今

    藝術學院的這一場製作,造境元素雖有前例可尋,卻是「莎士比亞產業」在台灣劇場終於「現代化」的見證,證明台灣也可以有導演莎劇的條件。雖然馬汀尼所塑造的熹波麗塔沒能形成足以統攝整場演出的詮釋觀點,卻充分表現莎劇結構均衡的大奧妙。她使我們相信,台灣劇場也有可能內化莎士比亞的戲劇經驗。

    文字|呂健忠
    第79期 / 1999年07月號
  • 導演汪其楣親自帶領「中國式」的暖身。
    台前幕後

    《記得香港》多少事?

    「香港九十九年,台北兩小時」──島嶼的觥籌交錯,能在舞台上醉夢幾時?導演汪其楣取擇作家施叔靑的小說爲素材,讓這些故事在台北的劇場中呈現,不是爲了重演香港,只想記得香港人的一些愛恨情怨,一些抽象的記實。

    文字|汪其楣
    第54期 / 1997年05月號
  • 編輯室裡以筆鋒爲刀鋒,報紙的字字句句都成衆人評判的工具。
    台前幕後

    《眞?理》買下一個謊言製造工廠

    「一份報紙不是一張紙,而是一種大家覺得必須信任的東西。從定義上說,印出來的東西必須是眞實的──不然爲什麼要印出來呢?」國立藝術學院秋季公演英國劇本《眞?理》,搬演一齣眞實生活天天上演不歇的「眞理」眞假戰。

    文字|蔡依雲
    第59期 / 1997年11月號
  • 藝術學院年末推出果戈里的《欽差大臣》。
    戲劇

    過於執著的《欽差大臣》

    藝術學院這次《欽差大臣》的製作,雖然隱約抓住了果戈里的導向,卻無法大膽地往前,以致於整體看來原地不動,在中規中矩的氣氛下,浪費了與原著發生互動的機會。

    文字|傅裕惠
    第50期 / 1997年01月號
  • 故事/現實人生、楔子/夢境/劇情的各個不同時空與層次全部疊落在一起,構成一個極為龐大、複雜的虛構舞台空間。
    戲劇

    方圓之內?之外?

    透過了「環境劇場」的空間設計、呈現與排比、多軸交錯的劇情鋪陳,夢/人生/舞台的多元關係與象徵,被繁複地編織入這齣長達七個多小時演出時間的「莊周曉夢」式劇場鉅構中。

    文字|劉婉俐
    第92期 / 2000年08月號
  • 男演員所飾的古妮君德,誘騙伯爵陷入情網。
    戲劇

    我們不當王子公主很久了!

    看著不強調明星氣質的學生演員的演出,那些眞正的遲疑表情、不連貫的情緒,都愈發讓人相信他們是呑下了克萊斯特的催眠文字做爲暖身。

    文字|康文玲
    第68期 / 1998年08月號
  • 黃家四代逐漸繁興的過程,擰絞出香港百年來政經發展變遷的點點滴滴。
    戲劇

    俠魂魅影

    小說想像空間極大,任憑讀者思緒流轉;但限於視聽語言的表達,劇場的意象與理解比較具體。 這次全新的體驗或許限囿了原著文字的潛在可能,將唯美的文字視覺化,似乎得另尋途徑。

    文字|楊金源
    第56期 / 1997年08月號
  • 以衆人機制性的語言與肢體來襯托勒茹的主宰樣貌。
    戲劇

    世界在編輯室裡穿過

    舞台元素應各自發言並與全劇的其他環節相扣,以便分工演述題旨與隱喩。基於此,本劇的舞台設計應該還有更大的揮灑空間,以與寫實化的表演形式作異質而補述的演出。

    文字|陸愛玲
    第61期 / 1998年01月號
  • 陳國富(中)拍攝電影時,指導演員演出情形。
    跨台演出

    「假」表演裡的「眞」人生

    相較於以往拍攝電影一千多萬的資本來說,他原本以爲舞台劇排練比較輕鬆,或說,他以爲這件事可以只是他目前忙碌生活中的一項定期的進度。但與演員不斷磨擦、激盪的排練過程裡,陳國富發現自己還是陷入以往創作時的「失神」狀態;不論是搞電影還是排舞台劇,基本上都是創作,陳國富擺脫不了面對自己的壓力。

    文字|傅裕惠
    第83期 / 1999年11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專欄 Columns

    尼古拉的選擇

    如果劇場也是一種教育,那麼以戲劇形式反映十七世紀的東亞海域爭霸史,以及「開台聖王」家族的海盜傳統,毋寧是「認識台灣」、瞭解生存環境的重要方式,也是探討戲劇題材與展演風格的另一面鏡子。

    文字|邱坤良
    第101期 / 2001年05月號
  • 《紅旗.白旗.阿罩霧》以台灣史上的一段公案入戲。
    焦點

    劇場的台灣歷史在哪裡? 寫在《紅旗.白旗.阿罩霧》演出之前

    歷史絕少出現在台灣劇場之中,成爲共同的記憶與經驗。面對激越而戲劇性的台灣歷史事件,國內多數民衆大多感到十分陌生,不僅林家故事如此,所有台灣開發史上波瀾壯闊的史詩,莫不如此,藝術學院戲劇系此次推出此劇,正是在爲建構台灣當代劇場做嘗試。

    文字|邱坤良
    第43期 / 1996年05月號
  • 《欽差大臣》需要演員的專心投入。
    台前幕後

    關於《欽差大臣》

    國立藝術學院戲劇系即將推出俄國劇作家果戈禮的《欽差大臣》。這齣問世已經一百五十多年的喜劇,大膽諷刺了沙皇政權的腐敗。導演姚海星在這次製作當中,把舞台搬到了一個「不明確的時空」,希望在除去一些文化差異的薄紗之後,能讓觀衆享受到劇中諷刺性的立即性。

    文字|姚海星
    第48期 / 1996年11月號
  • 《紅旗.白旗.阿罩霧》以台灣史上的歷史事件爲題材,同時又兼顧民俗的呈現。
    戲劇

    美學的眞實或歷史的眞實

    《紅旗.白旗.阿罩霧》顯然在歷史上的眞實上,遠比詩的眞實著力更深。

    文字|鍾喬
    第45期 / 1996年08月號
  • 《奧瑞斯提亞》全劇最大的吊詭在於對情緒所做的掌控。
    戲劇

    奧瑞斯提亞已遠 《奧瑞斯提亞》三部曲

    此劇最大的弔詭在於對情緒效應的掌控。「悲」與「喜」的調節與轉化上處理失當,破壞了希臘悲劇理性協調的深根大柢。此劇同時透露出一個現象──也許我們的觀衆所要求的是代表性的面具、高底鞋與廢墟佈景而非其精神。

    文字|王玉
    第33期 / 1995年07月號
  • 由國立藝術學院擔綱演出《夢幻劇》。
    即將上場 Preview

    夏夜夢幻劇 訪導演陳玲玲談史特林堡

    掙扎,在尋歡作樂的苦惱與追求解脫而受難之間的掙扎,在苦苦懺悔與放縱感官享樂之間的掙扎 ──史特林堡(August Strindberg),《夢幻劇》

    文字|江世芳
    第7期 / 1993年05月號
  • 《下班后》演出紐約街頭色情與暴力的混亂世界。
    演出評論 Review

    人與人們的關係

    今年是國立藝術學院的創校第十週年,値此觀賞藝院戲劇系第七屆畢業公演的經驗,令人撫今追昔,並試圖展望該校的第二個十年──明天是否會更好?

    文字|石依華
    第3期 / 1993年01月號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特別企畫 Feature

    Touch the Sound 摸得到的音樂之旅

  • 特別企畫 Feature

    未完待續的三幕劇

    鋼琴家范德騰與許哲誠的創作火花
  • 少年往事

    獨角馬的風景,在劇場

    編導王友輝的年少回憶
  • 戲劇

    想笑就笑吧,走進假的園區來場真實的交流

    《泰雅文創精神劇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