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勒麗.普瑞斯登.登勒卜(Valerie Preston-Dunlop)可說是目前拉邦動作分析系統的權威。豐富的實務與敎學的經驗,加上數十年不斷地硏究與出版,讓她在舞蹈學術界享有祟高的地位。本刊特地訪問了瓦勒麗.普瑞斯登.登勒卜本人,從她親身的經歷中,談談投入發展拉邦動作分析系統的過程。
舞蹈啓蒙
什麼原因將你導向拉邦?
唸中學的時候,我進了一所思想頗前進的寄宿中學,在這所學校我接觸到當時所謂的中歐舞蹈(Central European Dance),老師是一個很有才華的舞者,是瓊.顧勾曲(Joan Goodrich)(註1)的學生。我十七歲時,拉邦中心的前身──藝術動作中心(Art of Movement Studio)剛好要在曼徹斯特成立、準備招生。那時我無心讀書,堅持要習舞,所以就北行到藝術動作中心就讀。我剛到時學校有七個學生,到了第一學期末時學生人數增到十四位。學校位在曼徹斯特一個很偏僻的角落,設施很差,整個建築物是棟工廠,沒有圖書館及一些我們現在習以爲常的設備。最大的舞蹈敎室有一個大客廳般大小,有時我們會在裡面做表演。
當時拉邦的舞蹈敎育是以表演爲主嗎?
當時魯道夫.拉邦(Rudolf Laban 1879-1958)開始將他的理論運用到工業界,有好一陣子我被派到工廠和華倫.嵐(Warren Lamb)(註2)一起記錄工人的動作。我們一早到工廠去觀察記錄,中午回到學校上課排舞,晚上我和華倫.嵐回到他租的住處一起把上午觀察的記錄、寫成舞譜。通常在學校早上先上訓練課(training)接著上拉邦空間學(Choreutics)或是優動學(Eukinetics or Effort),下午上拉邦舞譜、編舞或是舞蹈史。那時候因爲戰爭的關係,想要學習當時所謂的「中歐舞蹈」(或是正確地說「德國舞蹈劇場」)的人無法到德國去,結果都轉到拉邦這裡來。因此起先兩三年,我受的舞蹈訓練是以表演爲主。「英國舞蹈劇場」(British Dance Theatre,1950),就是從藝術動作中心發展出來的舞團。
後來我隨著「英國舞蹈劇場」搬到倫敦,過著極度貧困的日子。當時倫敦剛經歷戰爭,被德國轟炸得很慘,所有有關德國的東西都不受歡迎。當時的倫敦什麼都沒有,沒有所謂的「現代舞」;美國「現代舞」根本不存在。唯一有的工作是跳美國的「音樂劇」,而我根本不想跳「音樂劇」。其實我的舞者生涯非常短;我也不喜歡巡迴演出。我們這些接受德國舞蹈劇場訓練的舞者根本無法跳美國「音樂劇」,而且我們很政治性,完全沉迷在拉邦關於的社區更新、舞蹈劇場在社會中扮演的角色的理念中。
德國的歷練
請談一談你在德國的經歷。
這是在「英國舞蹈劇場」之後的事。我過海前往德國,主要是跟阿貝希特.克努斯特(Albrecht Knust 1896-1978)(註3)一起工作,工作的性質類似有關畢業生舞譜方面的助理。當時沒有什麼機會,所以我就得爲自己創造機會,想辦法到克努斯特那裡去。我當時對自己的記譜能力非常有信心,認爲自己很行。那時候我們剛和美國的拉邦舞譜專家取得連繫,因爲大戰的關係有很長一陣子無法和美方學者安.赫金森(Ann Hutchinson)等人溝通連繫。戰後我們發現兩邊的記譜方式已經不太一樣了,需要把差異解決掉。拉邦說:「就是你了!」他鼓勵我過海到克努斯特那裡去。
我在德國住了六個月,後來離開的時候,身患凍瘡和營養不良。我回到倫敦時病的很嚴重,修養了好一陣子。雖然在德國的經歷很慘,但卻有兩個收穫。一是我幫克努斯特翻譯他的《拉邦舞譜手冊》(Abriss der Kinetographie Laban, l956),同時也把自己推入當時舞譜發展的核心位置。此外我也發現自己根本不想當舞者,專業舞者不是我想做的事。
從劇場後台到敎室講台
您是回到倫敦後才開始根據拉邦的舞蹈理論發展出新的學門──拉邦舞蹈研究?
那是比較後來的事。從德國回來後,我休養了好一陣子,之後我和一位女服裝設計師一起工作,爲「節慶芭蕾舞團」(Festival Ballet)設計和製作舞蹈服裝(1951-53)。接著我繼續和這位服裝設計師一起轉往「水星劇場」(Mercury Theatre)工作。那時合作的對像包括剛起步的年輕編舞家肯尼士.麥克米蘭(Kenneth McMillan 1929-1992)。那對我來說是一個很好的機會,我見識到大舞團服裝和燈光方面的設計運用,也接觸到當時瑪麗.藍貝爾(Marie Ram-bert 1888-1982)帶領實驗舞團的活動。現在回頭看,我從一個沉迷於拉邦舞蹈理念的年輕學生、學習芭蕾舞、踢踏舞、跟尤斯工作,到「節慶芭蕾舞團」與「水星劇場」的工作,一路下來我累積了不少舞蹈劇場方面的經驗。
曾經在一些不尋常的地方敎舞譜。瑪麗.思紀萍(Mary Skipping),後來到英國皇家芭蕾舞團的芭蕾指導敎師,私底下請我到柯芬園(Covent Garden)敎她舞譜。因爲她不想讓舞團團長妮涅特.瓦洛(Ninette de Valois 1898-)知道。還有一個工作是在列斯特廣場影院(Leicester Square Cinema)敎駐院編舞家傑克.卡特(Jack Carter)舞譜(那時電影換場休息時間還有舞蹈演出)。因爲敎他的關係,我發覺到我們所知的舞譜不是人人適用的。傑克要的是從編舞家的觀點記錄舞蹈,而不是從舞者的觀點記錄舞蹈。我想糟了,拉邦的記譜法無效!這經驗使我發現到「舞譜可以解決所有舞蹈記錄的問題,可以記錄所有的舞蹈」的理念是不正確的。這個問題讓我想了很久,但當時我還不知如何解決。後來我轉往敎學方面發展,這個問題也就擱置在一旁,到後來才發展出解決的方法。
一九五三年時科特.尤斯(Kurt Joose,1901〜1979)邀我和他一起工作,爲「尤斯芭蕾舞團」英國和愛爾蘭巡迴演出處理行政、記譜、服裝和後台協助的工作。我答應了下來,舞團在「沙德勒斯之泉劇院」(Sadler's Wells)演出。很不幸的舞團隨後就關閉了,因爲德國埃森市(Essen)市政府無法提供經費補助。原想跟「尤斯芭蕾舞團」會是一個很好的發展機會。結果呢,我發現自己失業了!覺得非常失望!所以我就到拉邦那裡去過週末。你知道的,他就像我的父親一般。拉邦說:「瓦勒麗你就待下來吧!」所以我就留在拉邦身邊。我搬進拉邦和莉莎.烏爾曼(Lisa Ullmann 1907-1985)(註4)的家,和他們同住。隨即我開始在藝術動作中心敎書,那時瑪麗安.諾斯(Marion North)(註5)是學校裡頭的學生。
沒多久學校搬遷到南部瑟瑞(Sur-rey)的阿德斯頓(Addleston),這校地是比爾.恩赫斯特(BillElm hirst)捐給拉邦的。我、瑪麗安.諾斯以及潔若玎.史迪芬遜(Geraldine Stephenson)──三個新的老師,跟著拉邦和烏爾曼一起搬到新的校區。我的舞蹈敎學生涯就這般地展開了。我在學校敎技巧課、拉邦空間學、拉邦舞譜和編舞。瑪麗安.諾斯則是敎另外一半的舞蹈理論,負責優動學和舞蹈敎育。因爲她是學敎育的,所以就由她負責敎體育、敎育背景的學生。這時候我也開始在敎舞蹈敎育。我敎「拉邦十六主題」(Laban Six-teen Themes),這是拉邦《現代敎育性舞蹈》(Modern Educational Dance, 1948)一書的重要部分。同時我也協助拉邦進一步發展「拉邦十六主題」。那時英國敎育部在中小學內推廣現代敎育性舞蹈,不少老師拿政府的獎學金到拉邦這裡來進修。我敎的學生有年輕老師、有資深講師,有的年紀比我大得多。「拉邦十六主題」後來成爲英國之現代敎育性舞蹈的基本敎材。當時拉邦的十六主題其實是很概略的,後來我把它有系統地拓展開來,落實運用。
我在拉邦那裡敎了三、四年後就轉往體育專科院校敎創造性舞蹈,我常常同時敎好幾個學校,被認爲是當時非常受歡迎的靑年舞蹈老師。我在達特福體育學院(Dartford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當了六年的全職老師,結婚後轉而在全國各體育專科院校敎授創造性舞蹈。因爲敎創造性舞蹈,我發現舞譜不適用於記錄這類的舞蹈,需要另一套東西來記錄它的結構。像是提舉撑起、轉圓圈、在空間中移動等等。我硏究了很久,也跟拉邦談這個問題。我當時發展的記錄方法到後來就成爲動機書寫法(Motif Writing)(註6)。後來我協助劍橋以及伯明罕大學的專家硏究動作的經驗,使我更加確信舞譜無法解決所有動作記錄的問題,也使我更加對動作的本質感興趣。在協助專家的同時我還四處應邀敎課,在自己辦的舞蹈硏究中心敎導敎育部派來進修的老師。這段期間ICKL(國際拉邦舞譜會議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Kinetography Laban)創設,我在一九六三、六五和六七年擔任主席。一九六三年因爲敎學的需要,我發表《敎育舞蹈手冊》(A Hand Book for Dance in Education),該書在一九八〇年改寫後發行第二版。
因爲接了太多敎學的工作、加上要管理繁重的家務,我因爲壓力過度而精神崩潰。就這樣、我在四十一歲時宣布退休了。我有一年的時間無法說話,花了幾年才復原。五年內我完全不碰舞蹈,專心照顧先生和兒女。後來我回到舞蹈,一方面在拉邦中心敎書、一方面攻讀學位,在六年內取得碩士和博士學位。這段期間我陸續地把自己從拉邦那裡學到的、以及自己的硏究發現寫成文章和書籍發表。
拓展拉邦理論和拉邦舞蹈硏究
一九八四年起我開始更新拉邦中心旣有的拉邦課程,同時數度到歐洲拜訪早期的拉邦學生,並到博物館和圖書館收集關於拉邦早年的資料。考量到以往拉邦課程的名稱不足以代表更新的拉邦課程,在和幾位拉邦專家討論後,一九八六年我決定以拉邦舞蹈硏究(Chor-eological Studies)取代拉邦硏究(Laban Studies)、動作硏究(Move-ment Studies)、舞蹈分析(Dance Analysis)等舊有的名稱。
一九九〇年我和拉邦資料收藏家約翰.赫德遜(John Hodgson)和著《概說魯道夫.拉邦之工作與影響》(Rudolf Laban, An Introduction to his Work and Influence),同時推出拉邦資料展。因爲這個經驗,我發現我有能力做進一步的拉邦資料收集和硏究,幾年下來終於在一九九八年出版拉邦傳記《魯道夫.拉邦,非比尋常的一生》(Rudolf Laban, An Extraordinary Life)。這本書剛獲得《舞蹈透視雜誌》(Dance Perspectives)頒贈的托銳.布諾(de la Torre Bueno)年度傑出書籍獎。一九九〇我和拉邦中心的同事蘇珊.拉互森(Susanne Lahusen)合著《舞蹈書寫:威瑪共和國時期德國舞蹈之考察》(Schrifttanz: A View of German Dance in the Weimar Republic)。
原先我計畫出版一本拉邦舞蹈硏究的字典,但是開始收集資料沒多久,我發現共通的舞蹈語言是不存在的。不同派別的舞蹈學者和專家有他們的用語,形容舞蹈的字眼都很不一樣。例如;同樣是講「時間」,民族舞的用語和踢踏舞的、芭蕾舞的、現代舞的以及拉邦硏究的用語都不一樣。結果《舞蹈字眼》(Dance Words, 1998)一書變成收集、整理、並列各派學者和專家的舞蹈用語。在快完成拉邦傳記的時候,我決定寫一本簡單易懂、口語化的,從拉邦舞蹈硏究觀點談編舞的書──《檢視舞蹈》(Looking at Dances, 1998)。目前正在完稿階段的是我和以前敎出來的兩位博士合寫的書,書名暫定爲Contempo-rary Analytical Methodology, A Choreological Perspective。一九九五年我正式退休,轉而指導博士和碩士生以及海外敎學。總結來說過去這十五年來我專注在兩件事:拓展旣有的拉邦理論和發展拉邦舞蹈硏究這門不可或缺的舞蹈訓練。
註:
1. 拉邦和瑪麗.魏格曼(Mary Wigman)的學生。
2. 舞者、敎師。是拉邦的學生,將優動學運用到工業及人事管理。
3. 拉邦舞譜專家,著名的舞蹈學者。二次大戰期間留在德國,暗中的發展被當局禁止的拉邦舞譜。1951年創設拉邦舞譜學院(Kinetographisches Institute)並任院長。
4. 拉邦在英國晚年的伴旅,是藝術動作中心實際的負責人,身兼敎學和行政的工作。
5. 後來接續莉莎.烏爾曼成爲倫敦拉邦中心的校長。
6. 動機書寫法(Motif Writing)載入於普瑞斯登.登勒卜博士的Practical Kinetography Laban(1969)和Dance, A Linguistic Approach(1979)
附:
1. 普瑞斯登.登勒卜(Valerie Preston-Dunlop)學經歷簡表:
藝術動作中心畢業 1949
「英國舞蹈劇場」舞者 1950-1952
「節慶芭蕾舞團」服裝設計製作 1951-1953
「尤斯芭蕾舞團」英國和愛爾蘭巡迴演出 1953
藝術動作中心中心敎師 1953-1955
達特福體育學院資深敎師 1955-1961
體育學院訪問敎師 1961-1965
國際拉邦舞譜會議主席 1963,1965,1967
畢奇萌動作硏究中心(Beechmont Movement Study Centre)主任 1965-1971
取得敎育與動作硏究碩士學位 1978
取得拉邦舞蹈學博士學位 1981
拉邦動作與舞蹈中心資深敎師 1978-1995
2. 重要著作簡表:
A Hand Book for Dance in Education, Macdonald& Evans 1963(第二版1980)
加強內容出版爲Modern Educational Dance, Plays Inc, UAS 1990
Readers in Kinetography Series A+B, Macdonald& Evans 1966/7
Practical Kinetography Laban, Macdonald& Evans 1969
Dance, A Linguistic Approach, Laban Centre 1979
Dancing and Dance Theory (ed.), Laban Centre 1980
The Nature of the Embodiment of Choreutic Unites in Contemporary Choreography, unpublished PhDthesis, Goldsmiths' College, London University 1981
Point of Departure: The Dancer's Space, Dance Books 1984
'Rudolf Laban and Kurt Jooss in Exile', in G ® ther Berghaus(ed.)Artists in Exile 1933-1945, Berg Publishers 1989
Schrifttanz: A View of German Dance in the Weimar Republic(with Susanne La-husen), Dance Books 1990
Rudolf Laban, An Introduction to his Work and Influence(with John Hodgson), Northcote House 1990
'Dance in Great Britain in the 70's and 80's((with Dorothy Madden), in Walter Sorell(ed.)The Dance has any Faces 1992
Dance Words, Harwood Academic Publishers 1995
'Bodies in Dada', in Stephen Foster(ed.)The Arts in Crisis: A History of Dada, Hall and Co. 1997
Rudolf Laban, An Extraordinary Life, Dance Books 1998
Looking at Dances, Verve Publishing 1998
Dansen nader bekeken, landelijk centrum voor Amateurdans 1998
文字|趙玉玲 倫敦拉邦中心博士班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