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直是陳建仲鏡頭下關注的對象,舞台上的人都是被矯飾過的,如何經由的「虛構」手段觸及「真實」的層面,如何在照片中放入自己的觀點,是他對自己的要求。
這又是一個當年受到《人間》雜誌精神感召,投身藝文相關領域的青年。
在工作場合遇見陳建仲,這位《中國時報》的攝影記者,除了注意到他短髮下有點圓亮的瞳采、有點燦爛的笑容,以及一身健康的膚色外,他略顯稚氣卻又夾雜世故的言行舉止,似乎也與他拍照的方式相互呼應。拿著相機的陳建仲,時而半天未曾出手,一出手往往就是按個不停;放下相機的陳建仲,置身陌生的人事物、環境當中,可以靜默良久不發一言,也可以面對熟識的朋友、感興趣的話題,就此打開話匣子滔滔不絕。
這一切,讓人依稀可由此回溯他的學生時代。
從《薪傳》開始
畢業於世界新專(世新大學前身)印刷攝影科,專二時才開始接觸攝影的陳建仲,原本喜歡拍些花花草草,受到作家陳映眞所主持的《人間》雜誌影響,才從中得知種種人間疾苦。「人」,開始成爲他作品中的主題,捕捉鏡頭時的焦點所在。
由拍攝雲門舞集參與國慶民俗遊藝活動,在總統府前廣場演出振奮人心的舞作《薪傳》爲起點,陳建仲加入表演藝術新聞拍攝工作的行列至今已有六年。接觸表演藝術攝影之初,陳建仲自認受到前輩劉振祥的影響,他特別提到劉振祥有一系列的作品,將劇團、舞團的演出者拉到戶外環境,形成表演藝術與自然相互結合,當時讓他眼睛爲之一亮,「原來拍表演的照片,不見得非得在室內的表演場地。」
「把環境放進攝影當中」爲陳建仲喜愛使用的表現方式,他經常透過現場的光影,甚至於讓現場的觀衆入鏡,爲觀賞照片者提示出整個演出環境。「我期望能在照片中放入自己的觀點,不僅止於記錄性的劇照。」陳建仲對於演出者與環境間的互動,重視的程度有時甚至超越戲劇或舞蹈本身。因此他按下快門時「切」的位置、「框」的擺法,時而會脫離表演舞台的範疇,向台下觀衆、週遭景物游移。
具有「人文關懷」的觀點
「演出好不好,對我而言有時已經決定了照片的好壞。」陳建仲不假思索地指出,抵達拍攝表演藝術新聞的現場後,他在十分鐘之內就能判斷出自己對演出作品本身有無靈感。長久下來他的心態已然經過轉變、調適,對於喜歡的表演頻頻按下快門之餘,也能採取「容易交差」的拍照策略,看待那些較不爲他所欣賞的演出。如今的陳建仲,把日常參加表演節目的彩排記者會,均視爲一次次個人拍照創作的訓練。
雖然以拍攝表演藝術新聞照片爲工作內容,陳建仲對於「表演藝術新聞照片是否爲一手創作」一事,仍存有著辯證性的質疑。他認爲這類的照片脫離不了報導演出,此一事先即已設定的主題,往往由於說明性質意味濃厚,被視爲「二手創作」。在陳建仲的眼中,「舞台上的人都被矯飾過」,關鍵之處則在於能否經由「虛構」的手段觸及「眞實」的層面。
工作之餘也從事攝影創作的他,心上仍延續著學生時代源自《人間》的那份感動,期望基於「人文關懷」的觀點按下每一次快門,讓眼前流瞬而過的世人、人世,一一在他作品中顯影。
文字|賴廷恆 新聞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