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京劇院《女殺四門》(鄧惠恩 攝)
特別企畫 Feature 特別企畫/鏡頭下的凝視

用快門摘採藝術之果

專業與敬業兼具的鄧惠恩

鄧惠恩總是事先了解演出者的特性、創作者的動機,彩排現場經常可見到這位提早到達,看完整場彩排才離開的攝影記者。從事表演藝術的新聞攝影十二年來,鄧惠恩的專業技術與敬業精神,一向為表演藝術界及同業所讚賞。

鄧惠恩總是事先了解演出者的特性、創作者的動機,彩排現場經常可見到這位提早到達,看完整場彩排才離開的攝影記者。從事表演藝術的新聞攝影十二年來,鄧惠恩的專業技術與敬業精神,一向為表演藝術界及同業所讚賞。

在舞蹈或戲劇節目的彩排現場,經常可見到這位提早到達、先讓自己進入狀況,而且拍攝工作完成之後,儘可能留下來、看完整場彩排才離開的攝影記者──鄧惠恩。

工作是興趣的所在

「我的工作就是我本身的興趣所在,這是我自認最幸運的地方。」《中國時報》負責表演藝術新聞攝影的鄧惠恩,自幼就對美術深感興趣,學生時代的他原本有意朝繪畫方面發展,但家人並不贊同,於是進入「北市高工」(「大安高工」的前身)印刷科就讀,之後又考上國立藝專美術印刷科。「有一半的課程與攝影有關。」鄧惠恩笑稱:「雖然我如家人所願,不拿畫筆,但現在拿的是照相機,這樣的結果似乎相去不遠。」

在國立藝專期間,鄧惠恩自然而然地與舞蹈、戲劇、音樂等其他藝術科系有所接觸,培養出對於表演藝術的愛好,「也讓我的視野更加開闊。」那時鄧惠恩就常替校內的舞蹈、戲劇演出活動,擔任拍照記錄的工作,於是一九八八年進入《時報週刊》攝影組之初,他便主動表達負責藝術文化路線的意願,並如願地開始拍攝表演藝術活動的照片。九三年到《中國時報社》後,工作內容仍持續以表演藝術的新聞攝影爲主。

濃縮「菁華」的理念

十二年來鄧惠恩的專業技術與敬業精神,一向爲表演藝術界及同業所讚賞。鄧惠恩謙稱,或許與他自幼就喜歡美術,學生時代國立藝專的環境,以及工作之餘樂於接觸藝文活動,長期下來「美感經驗的養成」有關。鄧惠恩同時也指出,就表演藝術的新聞攝影而言,有著當天截稿、隔天上報的時間壓力,必須在瞬間拍到精髓所在。攝影者應事先了解演出者或團體的特性,導演或編舞者的創作動機,再加上臨場判斷、應變的能力,如此一來才可能拍到理想的照片。

每天透過照相機的鏡頭,看到編舞家、戲劇導演心血結晶的鄧惠恩認爲,作品本身爲表演藝術新聞攝影的核心所在,「我傾向於儘量不加入本身的觀點。」嘗試將整齣作品濃縮成爲一、兩格的定格畫面,準確地抓住整場演出的精神所在,配合文字記者的報導在報紙上呈現,爲鄧惠恩從事表演藝術新聞攝影所抱持的工作理念。

預測,是鄧惠恩所服膺的拍攝法則。「舞蹈有其高潮的規律,戲劇也有衝突點所在。」能否適時掌握按下快門的契機,往往來自於攝影者的預測本領,「這就要靠本身長期累積所得的經驗。」舞蹈或戲劇的彩排記者會,通常只是片段的呈現,不同於正式公演時的完整作品。鄧惠恩工作之餘,經常利用晚間觀賞演出,不斷地吸收、形成經驗法則。

近年來國際級的表演團體陸續來台獻藝,鄧惠恩事先會透過報社每日所接收的外電報導,注意外國攝影記者所拍的相關照片。等到這些表演團體抵台後,鄧惠恩就會將從彩排記者會所拍得的照片,與先前的外電照片相互比較,「常作這類的比較,自己的拍照技術就會有所進步。」

工作之餘鄧惠恩所從事的休閒活動,就是觀賞美術展覽、舞蹈戲劇演出,樂此不疲。前一陣子鄧惠恩曾被報社調升負責行政工作,無須再跑線拍照。但他隨即就向報社方面反映,也如願再度回到原來的工作崗位。「在報社內處理行政方面的事務,就無法在工作中接觸到藝文活動,也比較沒有時間看演出。」鄧惠恩對於表演藝術的熱愛,由此可見一斑。

 

文字|賴廷恆  新聞工作者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