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謝安來說,人生是不斷地表達和選擇,而攝影就是他選擇的表達方式。基於對文化歷史累積的認知,謝安放掉人人稱羨的優渥工作,以三十三歲高齡投身表演藝術攝影,由吃閉門羹到今天受到表演藝術團體的肯定,一晃眼十餘年。對謝安來說,人生是不斷地表達和選擇,而攝影就是他選擇的表達方式。
對謝安而言,選擇拍攝表演藝術的動機很簡單,「想記錄表演藝術」。「歷史是每個當下聚積而成,文化則是當下創造性的累積,只要不斷地累積,就會有成果。」在日本早稻田大學唸書時,攝影是謝安閒暇時的最大娛樂,每逢假日便四處拍照,回台後不久便開了個人第一次攝影展。但眞正讓謝安投身表演藝術攝影,則是基於對文化歷史累積的認知,放掉人人稱羨的優渥工作,謝安以三十三歲高齡,向朋友借錢買了二台萊卡相機,投身表演藝術拍攝,一晃眼就是十餘年。
剛開始,沒人知道謝安是誰,無法拿到採訪證自然四處碰壁,甚而還有被罵出門去的記錄,但日子久了,表演團體逐漸知道有個背著二台萊卡的瘋子到處拍表演藝術(還上了當時中視新聞小人物單元),加上對他的作品有所肯定,這才打開他的表演藝術拍攝之路。
重複即興曝光的攝影美學
雖說在日本唸書時常以拍照自娛,也練就出一套拍攝技巧,但那和拍表演藝術是完全不同的,「第一、劇場光線通常很弱,和戶外光線截然不同,攝影技巧自然不同;再則,表演藝術變化性極強,若非對表演藝術喜愛到一個程度,很難拍出精髓,特別是剛開始時,連用什麼底片、鏡頭都得重新摸索。」謝安回憶,當年瑪莎.葛蘭姆來台演出,猶是生手的他拍得手忙腳亂,瑪莎葛蘭姆都跳完了他還在換底片呢!另外,謝安認爲在一齣戲或舞蹈中,不只是視覺,音樂也佔有十分重要的角色,因爲出色的音樂搭配可預見動作,可以讓攝影師更能掌握整齣戲/舞的精髓。
面對每個攝影師都在尋求的「個人風格」及「拍攝原則」,出身社會學背景,又基於文化、歷史感而投身表演藝術拍攝的謝安,自認是個不按牌理出牌的人,「或許是天生愛冒險刺激吧,作品呈現出來的風格就不太一樣。」謝安喜歡挑戰即興,捕捉瞬間美感,不喜歡看過作品後再拍。其中,謝安喜歡以當場重複即興曝光方式拍攝,因爲等於是再創作,即使用同一張底片,在按下快門後換另一個鏡頭在拍,同一張照片拍二次,造成同一影像重複地出現,而這種獨創的拍攝技巧,也受到許多表演藝術團體的好評。
兼具知性與感性
在拍攝技巧上,謝安認爲一個好的攝影師需兼具知性與感性,特別是要有天分,「好的攝影師不是訓練出來的,而需具備多種能力。」會導戲又會編舞的謝安表示,這些能力都有助於拍攝,以和果陀劇團的合作爲例,由於懂戲,謝安會指導演員如何動作,「不單是擺擺pose,而是要考慮到舞台視覺,因爲透過攝影視窗看到的和單用眼睛看到的是不同的感覺。」而同樣畫面,在不同攝影師眼中,也有著截然不同的呈現,例如雲門舞集《流浪者之歌》中當稻米徐徐灑在飾演修道人王榮裕身上,謝安看到的是「線」,而不是「點」,而這張流動著米粒金線的照片,在當年雲門舞集赴歐演出時,成了當地舞蹈雜誌封面。
由吃閉門羹到今天受到表演藝術團體的肯定,謝安覺得雖辛苦但十分値得,特別是在過程中將他大力引薦給表演藝術界的葉芠芠和陳錦誠。「我還記得當年葉芠芠引見我給林懷民老師,我把作品攤了一地,林老師看過後決定可以合作,『但是,你可不可以不要如此不專業』,他指的是我把作品攤了一地、沒整理建檔,但是,那就是我喜歡的感覺,整整齊齊地,太約束了。」而這種不喜歡受約束、加上不善交際的個性,也讓謝安在表演藝術圈有著極不同的評價,對此,謝安聳聳肩說「是選擇的問題」。
特約採訪|錢麗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