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五年是個很好的、可用的時間線索;從嬰兒誕生到會吵糖吃、從叛逆到逐漸成熟的青春期。(擊樂文教基金會 提供)
焦點 焦點

騷動,開始解放的青春期

朱宗慶打擊樂團十五歲了

朱宗慶打擊樂團即將過十五歲生日,八〇年代的打擊青年如今多已為人父(母),清澀的學生氣質也換上堅定自信的表情;不會再有人問:打鼓能做什麼?不會有人質疑為什麼到打擊樂團「上班」。打擊與心跳是同一件事,都在思考生命的脈搏與能量。悠悠十五載,像是十五歲的青春期少年,開始蛻變並同時解放。

朱宗慶打擊樂團即將過十五歲生日,八〇年代的打擊青年如今多已為人父(母),清澀的學生氣質也換上堅定自信的表情;不會再有人問:打鼓能做什麼?不會有人質疑為什麼到打擊樂團「上班」。打擊與心跳是同一件事,都在思考生命的脈搏與能量。悠悠十五載,像是十五歲的青春期少年,開始蛻變並同時解放。

朱宗慶打擊樂團創團十五週年音樂會

1月5、7日

國家音樂廳

1月9日

高雄中正文化中心至德堂

1月14日

台中中山堂

一九八六的一月二日,朱宗慶領著一批年約二十的子弟兵,悄悄地在台北一家火鍋店宣告成立「朱宗慶打擊樂團」,當時他們尙不知道台灣的打擊樂舞台和聽衆在那裡(十五年前也確實沒有什麼補助是用來獎勵「打擊樂」的);這批熱血青年自然也就沒有想過,日後會繼續敲出第一千場、累積十萬筆的「擊樂之友」,根據一個非正式的統計指出,至少超過一百萬人次看過朱宗慶打擊樂團的現場演出。

打開國際通路

還不僅如此,創團後第三年他們正式成立基金會,以非營利組織的文化經營模式介入專業藝術團隊;第二個三年開辦的朱宗慶打擊教室,則直接衝擊民間音樂教室生態,也爲這個國內唯一的職業打擊樂團帶來更充裕的經濟條件。九三年起朱宗慶連辦三屆國際打擊節,爲該團打開了國際的通路;前不久才以亞洲唯一團隊受邀至「國際打擊樂藝術協會年會」(PASIC)演出,美國主要的樂譜供應商「鍵盤擊樂出版社」(Keyboard Percussion Publications)更允諾爲其出版系列套譜,直接引介台灣當代作曲家的創作。

這應該不是偶然,歷史會給許多創意人士十分鐘的光與熱,但通常曇花一現;朱宗慶在國家文藝獎得獎感言上曾有感而發:「台灣是一個給機會的社會」,但那奉半指的是辛勤奉獻而且有「累積性成就」者。不過很幸運地,朱宗慶本人確實兼具這二種特質,而他領導的團隊則見證了台灣表演藝術正在形成的「專業經營」模式。十五年是個很好的、可用的時間線索,從嬰兒誕生到會吵糖吃;從叛逆到逐漸成熟的青春期,我們不妨解析「朱宗慶」如何成爲一種品牌、一種眞實的奇蹟(miracle)。

朱宗慶的打擊之路

一九八二年朱宗慶自維也納音樂院學成歸來,那時的打擊樂,即使是在學院裡,仍不是一門專業主修。西式音樂在台灣扎根其實不算太晚,然而當時的生態發展基本上以鋼琴、聲樂、弦樂爲主,以學院爲基地擴散伸向表演舞台是所謂「專業演奏家」基本的路徑(台灣向來沒有表演經紀的機制,所以「學院派」的品牌經常巧妙地提供社會認證「專業」的合性基礎)。朱宗慶左手投入國立藝術學院第一屆擊樂組的設立,右手則手持麥克風四處演講(在一次的訪談中,他曾經形容後來帶團到地方演出的「椿腳」,都是「那時候建立起來的」)。大學講師的身分對於這個階段的朱宗慶應該是個正數,因爲即使從都會走到地方,普羅大衆對於「留學的」都有分敬意,尤其在馳名的維也納音樂院主修「打擊樂」,民間的好奇心經常替朱宗慶在「精緻藝術-大衆」之間拉進了不少距離。

免去演奏系譜的監控

從近代音樂史的發展來看,擊樂的概念與分類是二十世紀才有的,它沒有龐雜的以歐洲爲中心的演奏系譜,它是一種「正在形成」而且可以「不斷創造」的演奏形式,它基本扣合了現代音樂「聲音即音樂」的理性基礎,並與二十世紀後半葉,主流音樂論述集體歸返世界(民族)音樂的潮流有關。

以這個角度看來,朱宗慶其實掌握了極佳的時機。因爲免去了「正確性美學」的監控(會有人質疑鋼琴怎麼彈才有「原味」,可是不會有人說該怎麼「打」才是對的吧!),朱宗慶根本就可以用自己的語彙、揀選擊樂的各種創意組合,創造自己的「玩」法,而這正是當時台灣社會氛圍所強烈需要的、一股承續七〇年代本土/在地的文化追尋。我們可以想像,如果早十年,可能還在現代主義的冷澀中「敲不出半點聲音」;而晚十年,「娛樂」則根本取代了傳統「藝術/非藝術」的分類;在不同的時間點,擊樂也許眞正成爲一種藝術形式的媒材,然而絕對不是今日的模式。

所幸,時機永遠留給準備好的人,隨著打擊樂團與基金會的相繼成立,有別於過去推廣教學單打獨鬥的場面,朱宗慶開始以專業的組織經營。過去打擊樂被認爲沒有出路,朱宗慶製造出路,於是四處奔波教課的子弟兵成爲當然的班底,教學系統更讓爲數衆多的科班畢業生有了更好的去處;沒有觀衆,朱宗慶直接走進民衆生活的現場。大約從創團第三年開始,樂團便宣告「暫時離開舞台」,因爲他們發現擊樂的活力在民間,而那顯然是更大的舞台。

差異化行銷

目前擊樂文教基金會擁有十七位全職行政人員、十位專職打擊樂團員,每年超過一百場的例行演出。由於擊樂在台灣發展的特殊性,使得音樂會的曲目規畫,可以依照不同「產品」屬性,做不同形式的「差異化行銷」。基金會巧妙地將推廣/經典性與兒童音樂會做不同「目標群衆」的設定,再根據他們的需要量身打造節目,這樣的方式不僅強化了團員對於不同屬性曲目的嚴謹練習(如經典音樂會有大量委託創作或前衛實驗的艱澀技巧),更意外地爲樂團累積了更多元的樂友層面。目前擔任執行長的劉叔康就不諱言,經營得力的擊樂教室「客源」,有不少人就是衝著「兒童音樂會」來的;而教學系統所培養的學生與家長,也順理成章成爲樂團演出時最「死忠」的觀衆。至於台灣表演藝術界向來屬忠誠牌的學生族群,基金會則派出主修擊樂同爲學生的二團──「躍動」,主攻一年二十場的校園巡迴;而三團──「傑優」則是參與過擊樂課程的青少年所組合的自發性社團,目前有十九個團分散各地,是朱宗慶打擊樂團集結「地方勢力」最堅強的後盾。値得觀察的是,這項被劉叔康指爲「再窮都要辦」的校園巡演,和這些散落各地的學生種子,待新世代長大成人之後,是否會呈現樹枝狀茂密的家庭式欣賞人口,其向下扎根的熱忱至少應先被提及,至於後續的「實力」其實不容小覷。

朱宗慶打擊樂團即將過十五歲生日,八〇年代的打擊青年如今多已爲人父(母),清澀的學生氣質也換上堅定自信的表情;不會再有人問:打鼓能做什麼?不會有人質疑爲什麼到打擊樂團「上班」。打擊與心跳是同一件事,都在思考生命的脈搏與能量。悠悠十五載,像是十五歲的青春期少年,開始蛻變並同時解放。

(本刊編輯 黃俊銘)

藝術家請回答-吳珮菁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數位全閱覽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