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說這次海洋四重奏整體的演出是非常成功的,那麼凱特爾的功勞實是要佔另一大部分。他的演奏時而恬靜的鄕村風格,時而又冷凝如冰雪天地裡的滴露,晶瑩而透明;更重要的是,凱特爾總是適時地知道,在襯托其他團員時收斂表現,該自己獨當一面時,更不會有任何遲疑地傾神投入。
海洋四重奏
9月26、27日
台北新舞臺
該怎麼說這次海洋四重奏Sea Quartet來台演奏這件事呢?打從一開始筆者在與玖玖文化幾位負責這次演奏會的朋友接洽一些訪問的事宜外,其實自己本身也對他們這次來訪感到興奮。雖然這次筆者只有與凱特爾.畢卓斯坦(Ketil Bjorrnstad)與塔吉.瑞朵(Terje Rypdal)兩人作了簡短的訪談而已,但從與兩人較爲親近的接觸經驗中,發覺到倘若還有所謂音樂家風範的話,那麼這四位所表現出的個人氣質儘管略有不同,但卻都稱得上是已達上層境界的功力修爲了。
大珠小珠落玉盤
這次他們來台演奏的兩晚場次筆者都有參加,在整個曲目的安排上,兩場都是以炯.克理斯坦森的鼓作爲開場引子。筆者記得吉他手塔吉在一次訪問中曾說過,他理想中的夢幻樂團是除了曾經合作過的大衛.達伶外,其他人選便是凱特爾與克理斯坦森兩人,坦白講,凱特爾的鋼琴自是無庸置疑,但爲何指名要克理斯坦森當鼓手卻是讓筆者納悶了很久;基本上,一般的爵士樂鼓手,大都仍是有獨當一面的個性與一定程度地要求表現,但這次在親眼看見克理斯坦森的鼓法時,筆者才恍然大悟爲何塔吉獨鍾這位非常內斂沈潛的鼓手。因爲就整個樂團的韻律調子來看,凱特爾的鋼琴無疑是主角,可是對於同屬敲擊性質的鼓手而言,一般的年輕樂手自是仍想力求表現,但克理斯坦森卻不然。雖然他在第一晚也有一次獨奏的機會,但他的鼓法風格仍是偏向非常細緻的巧擊。尤其在第二晚一開始沒多久,他看似漫不經心、愛開玩笑的作風,其實是蘊含非常深厚的功力才能如此隨心所欲而不逾矩。而他的那些慢板敲擊,到了第二場更是覺得他的鼓法已達到一種「大珠小珠落玉盤」的境界,甚至他那些未擊出的拍子更具有一種內聚的無形韻律存在,誠屬一位少見而相當迷人的高手。
隨後緊接著的Laila、The Sea II加入鋼琴與大提琴,這兩首原本各自收錄在唱片The Sea、The Sea 2的開頭曲,在這邊的現場效果要比錄音間的空間感要來得更爲清澈遼闊,而且就四位樂手的配置來看,從最左邊的鋼琴、大提琴、鼓到右邊的吉他,相互之間的音場空間算是很恰當的,只是後來不知是因整個收音部分可能並未再仔細檢查過,所以整體的音量及共鳴效果並不是很理想,尤其塔吉的吉他似乎都搶過其他人的音量,使得整體的平衡感略微失調。但在後來當晚結束後,才知塔吉這次帶來的Mashall音箱似乎摔壞了,因此他才一直必須隨時得調控音量及其他旋鈕。
第二晚的音場也同樣出了狀況,達伶的大提琴共鳴情況非常不理想,尤其一開頭大提琴的高音有點破掉,共鳴聲太強。鋼琴聲則還好,吉他聲比前場好,但音量仍是太大而搶過其他人。幸好在接著凱特爾介紹完每位團員後的The Sea IX及Brand兩首均是較沈緩的曲子,因此才有機會可以讓設在聽衆席後方的音效工程師(sound effect)可以趁機調整,否則如此下去整晚音樂會大概就毀了。
撥弦、搖桿樣樣都來
有趣的是,雖然兩場曲目大同小異,但塔吉的表現卻是有所差異。在第一晚或許場地及其他因素還不是很熟悉的情況下,他的吉他獨奏還不是很多,而且感覺上只是在依照曲子本身該有的部分作呼應而已;然而到了第二晚,塔吉便開始大幅改變作風,不僅在開場沒多久就積極加入許多即興彈奏的部分,而且在指法上更趨近搖滾風格。譬如說在大部分的曲子中,第一晚塔吉的吉他音色大部分只用了搖桿來拉長音響空間感,或者用手指彈奏的方式進行;但是到了第二晚,不僅電吉他的彈奏方式增加外,他還加重許多偏搖滾樂的指法,例如快速的和弦移位、如Eddie Van Halen一般用古典小提琴的方式直接撥彈琴柄上的鋼弦等等,都是讓在場的聽衆直呼過癮的絕妙技法。
事實上,以塔吉早年經歷過六〇年代英美搖滾風潮洗禮的組團經驗而言,這些演奏技巧自是家常便飯,沒啥好訝異的,但若說三十幾年的音樂修爲來看,他的演奏風格是非常收放自如,不論是以綿長音描繪挪威海域的氣魄,或是以指尖泛音企圖模擬冰河幻域的冷瑟音場時,他的力道掌握度都非常恰當,換言之,他可以任意地把玩,並從電吉他任何一個零件部位來發音,譬如敲擊琴頭、移動琴身、調整收音紐、拉扯搖桿等等,都彷彿是一件易如反掌的技術一樣。只是他和一般搖滾、重金屬吉他手最大的差異在於,他並不用過多複雜的效果器,而且同時更加專注在環境氣氛的營造上。
想起溫德斯
也因此,當整場的演奏重心逐漸轉移到凱特爾及大衛兩人身上時,可以發覺又有另一種的況味出現在近中段的Upland、大衛的個人獨奏曲及Qui Passe三曲中。
因爲之前幾首合奏的曲子大都是以凱特爾和塔吉爲主角的對話居多,但是一旦換到凱特爾和大衛的鋼琴與大提琴的曲目時,大衛非常深厚而內斂的個性才開始顯露出來。而若就他兩場的演奏情況來談,他這次顯然和他四年多前曾來訪的造詣又是不同的意境了,因爲即使是雙重奏,大衛在演奏上仍是盡量保持低調的態度配合,他自然地讓鋼琴的戲劇效果與大提琴的低沈形成了一股張力,而在音色質感上卻又非常豐富。
此外在個人獨奏部分,他的演奏則是非常生動,但在後段使用迴音效果卻變得有點奇怪,不知道是音效師過份渲染了大衛的提琴聲,還是他原本就是要這樣的效果。幸好到了隔晚,他則改以適度的個人人聲演唱與琴聲搭配,而很自然地,一股非常人文氣息的感覺就汨汨而出,有時甚至讓人聯想到他爲導演文.溫德斯所做的配樂。
織理多變而層次豐富的鋼琴手
其實,若說這次海洋四重奏整體的演出是非常成功的,那麼凱特爾的功勞實是要佔另一大部分。因爲在最後鼓手克理斯坦森再次以慢板鼓技引導出The Sea IV時,凱特爾卻在第一晚先臨時來段即興的呼應,他以極其用力而快速的拍子彈奏,手指猛烈敲擊琴鍵而發出轟然聲響,而克理斯坦森自然以快板的鼓刷拍擊跟著走;但是到了第二晩時,他則改以較爲甜美的田園風格引出全曲。事實上,如果讀者有事先聽過凱特爾的幾張作品便可以發現,他的演奏織理其實是多變而層次豐富的,時而恬靜的鄕村風格,時而又冷凝如冰雪天地裡的滴露,晶瑩而透明,但有時又如小溪間的流水平緩地流過。而且最重要的,他總是適時地知道,在襯托其他團員時收斂表現,該自己獨當一面時,更不會有任何遲疑地傾神投入。
最後,在聽衆熱情的鼓掌下,全隊演奏了安可曲History作爲結束,而一場演奏會是否成功其實看聽衆的反應立即就知道了,因爲兩場會後樓下的唱片不僅都賣得所剩無幾,而且在團員簽名時,也都出現大排長龍的景況。但如果你問筆者自己的感受及評價又如何呢?筆者願意以塔吉.瑞朵曾發行過的一張專輯名稱If Mountains Could Sing作爲結束:假若高山流水能歌唱的話,那麼他們必定慶幸這世間還有四位知音能爲它們譜寫如此神入的作品。在山水之間,在桃源之境。
文字|胡子平 音樂文字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