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雖是第一次導劇場,吳念真並不怯場。(綠光劇團 提供)
跨台演出 跨台演出

認真生活的人最幸福

吳念真的「人間條件」

不論文字或影像創作,與人「溝通」都是吳念真創作的目的。但人通常是善忘的,對於生命情感、生活經驗,未必能鉅細靡遺。吳念真則有一雙澄澈的眼睛,直視不諱的坦率。

不論文字或影像創作,與人「溝通」都是吳念真創作的目的。但人通常是善忘的,對於生命情感、生活經驗,未必能鉅細靡遺。吳念真則有一雙澄澈的眼睛,直視不諱的坦率。

綠光劇團《人間條件──滿足心中缺憾的幸福快感》

5月24〜27日

國家戲劇院

因爲編導五月綠光新戲《人間條件──滿足心中缺憾的幸福快感》,吳念眞抽空接受宣傳所需的採訪;通宵拍金鐘電視劇集才剛收工,沒時間睡又接著看腳本,帶著些許倦容的他,在聽到第一個問題丢出的瞬間,彷彿通電似地,醞釀已久的故事、創作生活的方式,在一個個活靈活現的場景角色中立體成形。

從「亂哈啦」到「有建設性的哈啦」

從電影、廣告、電視到劇場舞台,這一步跨得自然天成。吳念眞直說這是他「自投羅網」,起初這故事準備要拍電視劇,在跟李永豐的一次「亂哈啦」中,被李永豐說動,先是答應繳出劇本,又說沒別人比他更清楚故事要怎麼說演員要怎麼演,就接下了導演筒。

雖是第一次導劇場,吳念眞並不怯場。小時看新劇與後來看舞台劇的經驗,吳念眞侃侃談論劇場媒體與電子媒體的差異,除了劇場具備與觀衆直接溝通的臨場性,劇場的限制更是他躍躍欲試的主因。「劇場的限制極大,拍片可以變換場景,演員可以NG四十八遍,劇場不行,不能重來對導演、演員都是最大的考驗。」他說,就像一幢房子,如果有一兩百坪,那你愛怎麼擺怎麼用都行;如果只有十坪,那麼每一樣東西都得推敲考慮,每一吋空間都要運用到最精緻、發揮到最極致。這種讓他在最大的限制中榨出最高能量,看演員在台上捏把冷汗、腎上腺素猛分泌,觀衆對演出有立即反應的挑戰,是最過癮的事。

「我想這齣戲的場景最多五個……我希望先把故事講好,讓演員盡興,讓觀衆看得快快樂樂。」不論文字或影像創作,與人「溝通」都是吳念眞創作的目的。「很多舞台劇都太『知識』了。」(他笑說這樣講可能會得罪很多人)有些創作者信奉形式決定內容,作品講主題、搞結構,但他從來不是這種人。熟悉吳念眞的人,都說他是個說故事的高手,「故事」也確實是他創作的源頭、素材。他說最喜歡跟小野、柯一正、李永豐等一干好友哈啦,你說一個故事,他回敬一個,不管是發生在自己身上的、耳聞目睹的悲慘、爆笑、溫馨、活生生的經驗,都是故事,也正是內容,篩選整理後,形式結構就自然形成了,這是吳念眞所謂的「有建設性的哈啦」。

用心洗好人生的「三溫暖」

但人通常是善忘的,對於生命情感、生活經驗,未必能鉅細靡遺。吳念眞則有一雙澄澈的眼睛,直視不諱的坦率。

最近的某一天,吳念眞形容自己像洗了場「三溫暖」。一早太太接了電話,得知兒子推甄考取台大戲劇系,聽兒子說著如何在面試時表演風中的樹、雨傘(他邊說邊比劃著);說著不怕唸戲劇將來可能賺不了什麼錢,但只要是很快樂生活過得去的工作就好;說著要去學開車,要好好利用這段入學前的空檔去劇團見習(露出有子長成的欣慰表情)……然後,接到醫院打來的電話,說剛動過癌症手術的母親得做化療。「怎麼辦?學習面對吧!」於是他跟母親講解可能要掉頭髮,「沒關係,我替妳買很多種假髮,可以染很多顔色,變很多造型,就像剪狗毛那樣,幫妳剪得很漂亮……」先逗母親開心,接著迅速與太太討論化療課程接送,喜憂之間,不容遲疑。

「人生苦短!有機會什麼都要試試,千萬不要有遺憾。」吳念眞說,比方以前如果聽到有人說什麼「其實我很久以前就很喜歡妳」這類的話,他會很生氣,「爲什麼你當時不說?」他也最痛恨那種不斷抱怨環境不佳的人,「在艱難環境中異軍突起的人才是英雄嘛!」比方廣告好了,賓士當然可以拍,但有什麼意思?「死商品把它做活的人最厲害!」寫東西一定要在很有氣質的咖啡館嗎?「我常常去錄廣告配音,稿子在哪裡寫的?在電梯出口邊邊的一個小角落。」

創作一如人生,吳念眞逼自己面對。「卡」住的時候,他轉身去掃地、洗刷、煮菜,做一些「馬上可以看到成果的事」,但做完這些,他知道還是得回到書桌繼績,否則一擱筆可能就是兩三年,「你說現在有很多人失業,那閒閒在家爲什麼不動手試試把你家公寓樓梯刷刷漆漆油漆?說不定鄰居看到你,跟你聊聊,喔!失業啦,啊!我知道誰誰誰剛好缺人,工作就跑出來啦!再不然,跟朋友哈啦嘛!總比一天到晚唉聲歎氣,跟老婆吵架得好。」做人就是這樣,什麼身分、地位、有錢沒錢,「本我」有沒有出來最重要,說穿看透,人不過愛恨情仇吃喝拉撒,跟朋友哈啦不要「含東含西」(台語),更不必虛張聲勢,「我最痛恨那種裝腔作勢的人。」

幸福的條件

不擺姿態、不掉書袋,《人間條件──滿足心中缺憾的幸福快感》演的是凡人缺憾、祝你幸福。如果可以回到過去扭轉未來,吳念眞會選擇降落在考大學那一刻,「我一直夢想當醫生,而且是那種鄕下醫生。」(記得那支某廠牌的酒類廣告?)曾經在台大醫院看陳維昭爲忠仁、忠義動手術,當時的那種感動、想跟陳維昭致敬的衝動至今難忘,吳念眞迷戀「醫院」生死並存的眞實,「醫生」讓人快樂讓人有希望的可能,而且他自信會是個與病人相處得很好的醫生。即便現在是個導演,他眼中的幸福也還是自己能讓身邊的人快樂,朋友工作得有成就感,幸福是什麼?「幸福是兩個人、兩個人以上的事」,他順口吐出如文案般的句子,「快樂、健康可以很私人,幸福不容易。」因爲幸福感需要通過溝通、互動、分享獲得。

當然,幸福的條件與標準是相對的,因人而異。吳念眞記得有個老師跟他說過個故事:一個國一學生寫了篇作文,描述自己家裡的花園多麼廣闊繽紛,老師不相信,想說學生家又窮又狹小,怎可能有那樣的一座「花園」?一定是想像掰出來的;直到某天做家庭訪問,學生帶老師見證,嗯,的確,廚房到圍牆之間僅僅方寸,那些野花雜草不過被種植在鐵罐、保麗龍盒當中,但從學生房間的窗口看出去,啊!眞是座美麗的花園呢……。

「把自己放進去。」吳念眞說,讓自己處在當下,認眞做好、做完每件事,就會感覺滿足、感到幸福了,就算遇到挫折、困難,比方說他這次導戲吧,努力認眞地去排練、設計,萬一不行了,身旁有那麼多專家,大聲說一句「你朋友幹假的啊?!」他們能不跳下來嗎?

 

文字 | 楊莉玲(特約採訪)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