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活動的焦點鎖定近二十年來英國舞蹈的呈現,不僅首次完整展現當代英國舞蹈風貌,更強調了舞蹈史的價値。
在台灣提起英國當代舞蹈,一般人的印象大概局限於曾經來台演出的幾個團體以及英國皇家芭蕾舞團。雖然國內有幾本舞蹈書籍曾對英國舞蹈做概略性的介紹,報章雜誌上也曾經報導特定的英國舞團,其實國人對於英國當代舞蹈團體和舞蹈家的了解較為片面。七月初由台北藝術推廣協會與英國文化協會主辦的《舞動世紀:英國舞蹈影展曁英國舞蹈史講座》,即是有系統地介紹當代英國舞蹈。活動中除了播放在台灣難得一見、記錄英國舞蹈發展的錄影帶之外,並有專家介紹英國近代舞蹈發展現況並且主持討論。
凸顯記錄舞蹈史的價値
此次活動的焦點鎖定近二十年來英國舞蹈的呈現;除了介紹八〇年代快速竄升的小規模舞團之外,還有英國當代重要編舞者的生平、創作理念、創作方法以及代表作,最後更呈現英國當代編舞者與影像導演之間的合作成果。這次活動的特色不少,不僅首次在台灣完整展現當代英國舞蹈,突顯其創新、多樣以及多元化的風格;更是在呈現當代英國舞蹈發展的同時,強調了舞蹈史的價値。這次展出的影帶包含拓展舞蹈創作領域的獲獎作品,具體呈現出英國舞蹈影像的發展和演變。
為了幫助讀者了解英國當代舞蹈及其發生背景,以下概略介紹二十世紀英國舞蹈的發展歷程及特色。二十世紀的英國舞蹈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每個階段相互重疊,無法截然劃分。第一階段大約是從二十世紀初期到二次大戰後,當時主要是受到來自歐陸的影響,例如瑟給.狄亞格列夫的(Sergei Diaghilev)俄羅斯芭蕾(Ballet Russes)、魯道夫.拉邦(Ludo1f Laban),以及柯特.尤斯(Kurt Jooss)的尤斯芭蕾舞團(Ballet Jooss)。此時英國的舞蹈傳統尚未建立,沒有來自學院派的壓力,觀衆也沒有先入為主的成見,因此當時外來芭蕾舞和現代舞團在英國的演出都反應良好。英國舞蹈家積極吸收來自歐洲的芭蕾舞以及現代舞蹈的理論及技巧,為日後發展英國風格奠立基礎。
第二階段大約是從二次大戰後到七〇年代末期,所謂的英國舞蹈風格即是在本時期發展出來的。英國芭蕾舞蹈界率先成立本土舞團,最早的專業芭蕾舞團可溯及到一九二六年左右創立的藍貝爾芭蕾(Ballet Rambert)以及英國皇家芭蕾舞團的前身,現代舞則是經歷學習美國現代舞蹈的過程,最後才宣稱建立所謂的英國現代舞風格。雖然拉邦這一派歐洲現代舞蹈,深深影響英國的舞蹈教育以及舞蹈研究,但是眞正對現代舞蹈演出和創作具有影響力的卻是倫敦當代舞校(London School of Contemporary Dance)的師生。倫敦當代舞校除了正式引進葛蘭姆現代舞蹈技巧外,更因為該校早期師生推廣康寧漢風格的舞蹈創作,而登上英國現代舞蹈的龍頭。此時期的代表人物和舞團為理查.艾爾斯頓(Richard Alston)、雪邦.戴維斯(Siobhan Davies)、若絲瑪麗.卜契爾(Rosemary Butcher)、「邁步者舞團」(Strider)、「X6集體」(X6 Collective)以及「第二邁步舞團」(Second Stride)。
奠定英國舞蹈風格的發展
其中「x6集體」的運作模式類似美國傑德森舞蹈劇場,質疑並挑戰舞蹈傳統,以及跟著傳統而來的限制。他們稱自己的舞蹈為「新舞」(New Dance),反對「為藝術而藝術」,注重作品所表現個人與社會的問題和限制。運用眞人眞事的主題、單元劇式的架構、剪貼拼湊的手法和自由放鬆的動作來編舞。對他們來說「新舞」不只是創作舞蹈,更是一種「解放」的態度。「X6集體」在其出版的《新舞》New Dance雜誌,主動宣揚「新舞」的創作和教學理念,同時引進一些主流舞蹈雜誌忽略的議題,例如舞蹈中的女性形象、舞蹈的女性主義研究等等。如此一來「新舞」不只是跳離了原先效法變革的對象──美國後現代舞蹈,它更發展出屬於自己的舞蹈風格。
多元舞蹈類型嶄露頭角
七〇年代末期以後是英國舞蹈發展的第三階段,從「新舞」的基礎,結合歐洲舞蹈劇場及肢體劇場,發展出多元文化的舞蹈風格。此時除了主流舞蹈學院體系出身的舞蹈家,英國境內少數及弱勢族群成員,例如英國在亞洲、非洲和美洲加勒比海舊殖民地移民後裔、同性戀族群、肢體殘障人士等所組成的舞蹈團體,也漸漸嶄露頭角。八〇年代英國舞蹈觀衆迅速成長,形成廣大多元的市場,產生許多小規模、以巡迴演出為主的舞蹈團體,造成一波舞蹈狂潮。例如「鳳凰舞團」(Phoenix Dance Company)、「DV8肢體劇場」(DV8 Physical Theatre)、「聯合舞團」(Union Dance Company)、「即席舞蹈劇場」(Extemporary Dance Theatre)、「珍妮.史密斯與舞者舞團」(Janet Smith & Dancers)、「創姆禮舞團」(The Cholmondeleys)、「轉向舞團」(Diversions Dance Company)等。十幾年來他們各自發展出獨特的舞蹈風格。
澳洲出生、具有心理學背景的洛伊.紐森(Lloyd Newson)所創立的「DV8肢體劇場」是此類團體中的佼佼者。該團的舞蹈風格以精力充沛的肢體語言,突顯當代的權力支配、暴力、愛情以及宗教問題,影響不少後進的舞蹈家和團體,例如今年五月自柏林率團來台演出的雅莉絲.畢(Alex B),以及英國的「垂直升降舞團」(Vertical Take Off and Landing,簡稱為V-TOL)。 公視曾播出其代表作品《阿奇里斯來了》Entre Achilles。
對抗傳統也豐富舞蹈題材
在此時期,一些英國當代重要編舞者也開始嶄露頭角,例如:友蘭妲.史耐斯(Yolande Snaith)、馬修.波恩(Matthew Bourne)、賈維.德福拓(Javier de Frutos)、修芭娜.嘉亞辛(Shobana Jeyasingh)、強納森.巴若(Jonathan Burrows)、麥可.克拉克(Michael Clark)等人。其中馬修.波恩成功地結合精緻與通俗文化於舞蹈創作中,算是目前英國最當紅的舞蹈家。他創立的「動畫冒險舞團」(Adventures in Motion Pictures,簡稱為AMP),在藝術性以及票房上都非常成功。其代表作是一系列改編自芭蕾舞名作、老戲新編的舞劇。例如諷刺英國皇家、以男子扮天鵝的《天鵝湖》,以及場景設在二次大戰期間英國遭受德國轟炸時期的《灰姑娘》。
這次「舞動世紀──英國舞蹈影展」呈現的即是記錄第三階段的舞蹈影像。一般來說英國當代舞蹈家吸收情緒渲染的戲劇手法,間或運用純舞蹈的技法,並結合劇場以及大衆娛樂形式。這些來自澳洲、英格蘭、蘇格蘭、威爾斯、印度、加勒比海、非洲等不同文化背景的舞蹈家,以寫實和夢幻錯置並列的方式,諷諭現實生活加諸於人類身上的桎梏。他們希望經由舞蹈來打破社會、文化的限制,並且加以批判;舞蹈題材則從純舞蹈到處理人體,擴及同性戀、個人認同、文化認同、都市人的窘況等議題,現代舞、芭蕾舞、武術、街舞、社交舞、民族舞等美學觀迥異的技巧和形式,都運用自如。從某一方面來說,英國近二十年的舞蹈活動,早已跨越單純的舞蹈或是文化範疇,顯現一股反抗英國傳統──亦即反對以盎格魯.薩克遜男性異性戀為主流、長期主導二十世紀所謂英國劇場舞蹈的趨勢,呈現出豐富多樣、勁爆另類的新一代不列顚舞蹈景觀。
文字|趙玉玲 倫敦拉邦舞蹈中心研究博士、文化大學舞研所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