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R表演藝術
專欄 Columns 專欄

期待「閒置空間」再生下的劇場空間

多年來我們對劇場建築的偏頗發展,形成「重大輕小」的面貌。這時節通過「閒置空間」的釋放,使空間得以做新的衍伸,使表演藝術得以有機會做新的詮釋。這一個舉措,在浮面上看,也許覺得只是去增加一些表演的場所而已;如果能往深層一點去探究,就會察覺到,它對整體的表演藝術發展,是會有很大的影響。

多年來我們對劇場建築的偏頗發展,形成「重大輕小」的面貌。這時節通過「閒置空間」的釋放,使空間得以做新的衍伸,使表演藝術得以有機會做新的詮釋。這一個舉措,在浮面上看,也許覺得只是去增加一些表演的場所而已;如果能往深層一點去探究,就會察覺到,它對整體的表演藝術發展,是會有很大的影響。

近來「閒置空間」再生計畫,正在熱烈地被討論、研究、分析、規劃與實踐。這對於藝術展演空間的拓展,會有很大幫助;特別是在有些縣市已經見到初步的成果,更給予大家很大的鼓勵。作為一個專業劇場設計者,對這項議題在欣賞與感佩之餘,也願在此相對地作一些探討,拋磚引玉,供大家參考。

再生閒置空間,甦活文化活力

就表演藝術說,在西方表演藝術發達國家,對「閒置空間」的再利用、再創生機,已經是行之有年的事了。歐美國家已經有太多的經驗和例證。在大的城市像紐約、倫敦、巴黎……不用說,就是一些小的郡縣鄕鎭,也都會有這一類有趣的展演空間出現。有的在歷史古蹟建築裡,有的在教堂裡,有的在廢棄的工廠,在學校教室,老舊劇院……這已是很普遍的現象。我們現在能夠起步,這當然也算是一種思維的革新,一種開放,一種新認知的好開端,値得肯定。

從建築物保存、都市發展的觀點來看。一棟老舊的建築,放在那裡任其朽毀,實在是極其可惜的一件事;而且一棟建築物棄置過久,也會失去了「人氣」,隨之其生命也會萎縮。因而「閒置空間」的再生,不僅僅是可以為藝術展演釋放出一些空間來,同時它也是都市發展、再造、更新,社區營造的一種契機。像紐約的外百老匯、外外百老匯、蘇活區的小劇場、各式畫廊,就有許多是這種機遇下所誕生出來的。他們也就成為紐約這個都市活躍的生命力,新藝術的發祥點。對一個社區的成長、都市的文化建設,都非常重要。

打破硬體迷信,釋放劇場認知

說到我們的表演藝術發展,缺少演出場所,一直是個嚴重的問題。據了解,現有的表演場所,大都是節目「滿而為患」;特別是一些所謂大型的劇場,都是演出排得滿滿的,有很多想演出的大小團體,則在那裡急著、等著排隊,或是怨聲連連,給這些場所形成極大的壓力。加上相對地我們還有一些已經既成的觀念,也始終在那裡跟著糾纏--多年來,我們一直有一個看法,總是認為所謂「一流劇院」,才是劇院。一流劇院裡演出的歌、戲、舞,也才算是一流的。我想這是一項誤導,也助長缺少演出場所的問題更行惡化。這項誤導也引領出「小戲大演」,或是等著新建劇場,再發展表演藝術的想法。迷信硬體,迷信劇場設施,迷信外在包裝,而忽略了表演藝術樸實創作價値的追求。

為此必須說,在倡導「閒置空間」的再生,釋放空間給表演藝術使用的同時,也該釋放對劇場深層意義的認知。我們應該知道去找尋另一類的表演藝術。我們是不是想一想,可以從觀念上,來解決表演場所不足的問題?是不是可以想一想,建立「找一塊地方」就能作劇場的想法及做法?只有觀念的突破,才會有更多的可能。以觀念去引領製作演出的人,觀賞演出的客官,對劇場藝術要有另類的選擇與品味。不然就是能釋放出再多的空間,也許初期會熱一陣,熱潮一過,就又會再淪為「閒置空間」──新增的「閒置空間」!那可就不太好了。

想一想劇場基本的定義,並非在於多大的空間,什麼樣的設備。劇場只是一個容納表演和觀賞的地方而已。好的演出是建立在表演與觀賞的關係上,是演和看的結合程度上。當然支援表演的、支援觀賞的設施是重要的,但是我們不要忘了,歷史上有多少位偉大的表演藝術家,並不是完全靠著這些因素,而演出過感人的戲劇,表演過動人的舞蹈;而觀衆也不因為抬頭看到了水晶吊燈,踩幾階巴洛克式的樓梯,走一走大紅地毯,就認為觀賞到了完美的演出。劇場就是演出,演出在於它的內涵,它的意義。當然,支援表演與觀賞的設施也算是因素,但不是絕對的因素。在這裡我這樣論述,並不是要貶抑既成的一些「偉大劇場」,而是在這樣一個純粹要為表演藝術找尋空間的時機下,反思該如何為表演藝術(特別是非營利的、小規模的、藝術性的演出)覓得眞實的、適宜的原鄕與歸宿。

建構純為滿足「演與看」的劇場空間

當在構思這些釋放空間要作劇場時,先要擱下一些非表演藝術功能因素的干擾。讓我們來評估考量一下:我們要演什麼?怎麼演?如何看?都演那一類型的作品?什麼樣的表演團體進駐合宜?如何經營?如何管理?人力?效率?……之後,進一步再去發展到空間需求的規劃、設施的安排、動線、安全、結構造型,與原建築物的接合,以及建築、裝置美學的追求等等。以表演藝術為核心,向外發展開來,做出眞實的劇場空間──是純為滿足「演和看」所需求的表演空間。果眞如此,再加上一些突破性的處理,即便「勁爆」一點的設計理念也無妨。因為新的刺激,會推使表演藝術更向前瞻的路上去奔馳;只要在基本上,它的一切是為表演藝術著想就成。

信不信,只要放掉高規格,捨去大規模,一下子就會使空間的適應性、可能性增大許多。不要老是想著那些多餘的裝潢,不要去想著容納五百、一千人的座席。想一想一百五十人、一百人、甚至七十五個人的小劇場如何?多想一些小劇場也可以成就大氣候的事實,就可以鼓舞我們朝這方向走,朝這方面做。就劇場實際經驗看,一個總空間面積只有三百八十平方公尺、容納一百位觀衆的劇場,照樣也是可以是樣樣倶全的。如像:舞台/後台/座席/通道/男女化妝間/演員化妝室/演員休息室/技術工作區/接待處(也是安全緩衝區)/售票處/觀衆接待處/排演空間/觀衆休息處(lounge) /辦公室/佈景道具室/服裝間/儲藏室等等,都可以一樣不缺──只要規劃時不缺精心細想、不少劇場專業的理念就行。例如紐約外百老匯著名的Playwright Horizons劇場就很接近這個規格(稍微大一點點)的劇場。超乎人們的想像,這一個一百四十五席座位的小劇場,創造過多麼輝煌的歷史,成就了多少位劇作家、導演、演員、劇場設計、作曲家、音樂指導……,上演過多少齣精采的舞台劇和音樂劇。三十多年如一日,到今天仍然是盛名不輟。這就如俗話所說「山不在高」,一座劇場不是在於它的規模有多大,設施有多新穎,而在於它能不 能做出精采動人的演出,是不是一座眞的劇場──從空間規劃、設施配置、演出執行到經營管理。(註1)

小劇場運作的實務觀點

至於這類小劇場的構成,可以是各種形式;當然最好是具有實驗性的開放形式。讓它能有多種可能、可變性。使編劇、導演、設計、演員在裡 面可以有較大的揮灑自由。多年來這一類小劇場的發展,也已積累出不少 的經驗。經過不少的實驗與演出,劇場藝術家各種層次的辯證與反思,也 體察出小劇場的利弊與優缺點。對小劇場的運作,也理出一些實務的觀點。在這裡也歸納起來一些看法,順便提一提:

優點方面:

1.小劇場演出規模可以小,可以作實驗性高、「藝術冒險」性比較大的演出。劇場實體空間也許小,相對創作的空間卻比較大。一些藝術家在裡面,大可以海闊天空地運用他的想像力,去征服所謂空間的限制。把限 制當成挑戰,其結果也許就會激發出藝術新的道路。

2.在這樣空間形式裡的演出,可以減少佈景費用以及相對的開支。充分用想像力,去創造一些一般大劇場想像不到的空間模式和處理技巧。

3.燈光及其他技術設施,也可以隨之而簡化(注意!不是簡陋)。

4.因為基本費用低,相對時間運用上就可以寬裕,無論對創作、排演、技術實驗上,都可以得到充足的試練,使得演出更可純熟美好。

5.更重要的是在劇場美學觀點上來看,它可以使演員的表演與觀賞者拉近距離。使表演產生更強、更旺的張力;其實這正是表演藝術所要追求的精髓。

天下沒有絕對理想的劇場,小劇場的使用,當然也有它負的一面。從事創作的時候,也該加以介意:

1.基本上它並不適宜全部各式各樣風格的演出,因為無論如何,它呈現的總是「簡化」了的視覺;除非你就是要追求「簡化樸素」,且具有另 類創造性的企圖與智慧,像泰芮尼.蓋斯瑞(Sir Tyrone Guthrie)、彼得.布魯克(Peter Brook)那樣。在一般觀點上,有些戲要有豐富幻覺或需要距離才有美感,或是感情上要距離才能動人,這類戲在小劇場演出,不易滿足觀衆的需求。

2.有一些戲需要表演者與觀賞者「正對面」溝通。如果用「多面向舞台」只是給觀賞者看到四分之三面,那就會缺乏力量,甚至於造成溝通不 良,讓觀衆在劇場裡,有若有所失的感覺。

3.如果一齣戲的情節,有很多必須清楚界定的空間環境,而且要換來換去的。在「三面式」或「環繞式」演出空間裡演出,就比較不合適。因為始終在一個固定形式的空間,有時候會造成錯覺、形成混亂。(傳統戲曲可不受此限)

4.服裝、化妝、道具都要顧慮觀衆多面觀看。

5.有些戲劇動作,比如:槍戰、殺人、消失、表演樂器……等等,會造成失眞,要仔細處理,不然會造成反效果。(註2)

期待為表演藝術堆積新土壤

表演藝術有很多類,表演的空間相對的也有很多種。多年來我們對劇場建築的偏頗發展,形成「重大輕小」的面貌。這時節通過「閒置空間」的釋放,使空間得以做新的衍伸,使表演藝術得以有機會做新的詮釋。這一個舉措,在浮面上看,也許覺得只是去增加一些表演的場所而已;如果能往深層一點去探究,就會察覺到,它對整體的表演藝術發展,是會有很大的影響;特別對一些有想像、有活力的劇場藝術家,其意義、作用是深遠非凡。

「閒置空間」的再生計畫,是一件長遠而細膩的事。從規劃到完成實踐,必定會面臨各種挑戰。不同的見解,不同的方法,不同的詮釋,不同的理念,也會產生不同的結果;不過它的基本立意,絕對是可以被肯定的,它的大方向是可取的。至於技術層面的共識,總是可在良好溝通下而取得。

表演藝術永遠是在變動之中成長,創作總是伴隨新生命而滋生。希望在一些新的空間觀念下,能為表演藝術堆積起新土壤,培植出新的花朵,燦爛綻放,散溢馨香。期待!

註:

1.見Will It Make A Theatre by Eldon Elder Published by Drama Book Specialists 1979,http://www.playwrightshorizons.org

2.見Directing for the Theatre by W. David Sievers Published by WM. C. Brown Co.1965

 

文字|聶光炎 資深劇場設計師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世界舞台 盡在你手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