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到了近代,數來寶的樂器變成了今日習見的竹板,然而使用牛骨來表演數來寶的人,只剩下孟新。(台北曲藝團 提供)
絶活亮相 絶活亮相

以牛肩胛骨耍嘴皮兒

獨步兩岸的數來寶藝人孟新

據說,從元朝開始就有「數來寶」的表演,最早的數來寶是用牛掀板骨──也就是牛肩胛骨──為配器;今天的大陸農村還盛行數來寶,但是沒有用牛骨表演的了,使用牛骨來表演數來寶的人,只剩下孟新一位。

據說,從元朝開始就有「數來寶」的表演,最早的數來寶是用牛掀板骨──也就是牛肩胛骨──為配器;今天的大陸農村還盛行數來寶,但是沒有用牛骨表演的了,使用牛骨來表演數來寶的人,只剩下孟新一位。

孟新是快板大師高鳳山的親傳弟子,也是海峽兩岸碩果僅存的牛骨數來寶藝人。他的表演生動逗趣,也擅於創作;代表作《數唱北京城》、《馬頭琴的傳說》曾獲牡丹獎、文藝作品優秀獎等多項榮譽。自一九五九年起學習快板書(註1)的孟新,因爲在高寶山病榻前無微不至的照顧,而獲傳這獨門的數來寶技藝──牛骨數來寶。

罕見的牛骨配器數唱千古

據說,最早的數來寶是用牛掀板骨──也就是牛肩胛骨──爲配器,是古代蒙古族人戰勝之後用以和樂抒情的樂器之一。後因成吉思汗建國,許多官兵轉業流入民間,這項表演逐漸與漢族農民在農餘時表演順口溜、俚語結合,成了牛骨數來寶。孟新表示,這兩塊牛骨所加上的銅鈴鐺與紅綢子等裝飾,是爲了紀念元末明初兩位解救過開國皇帝朱元璋的牛骨數來寶藝人。朱元璋欽賜左右兩片牛骨所懸掛著七顆與六顆金色銅鈴,代表皇帝授意兩位藝人能走遍明朝管轄的十三省分,以「數來寶」的表演感時論政。後來這項樂器漸漸變化,稍後成了「撒拉基」(薩拉基),一手是兩片長竹片,另一手是一片長竹片,竹片上安著鈴鐺。到了近代,樂器變成了今日習見的竹板,行話叫「節子」、「七塊板」(註2);今天的大陸農村還盛行數來寶,但是沒有用牛骨表演的了,使用牛骨來表演數來寶的人,只剩下孟新一位。

數來寶具有「撂地演出」的特性,在地上劃個圈,在裡面表演,大家圍著看,在故事進行的段落之間停一下,討點賞錢,一直到一九四九年以前都是這樣子演出。這時的數來寶發展出了相對固定的段子,像是〈雙鎖山〉、〈楊志賣刀〉與〈諸葛亮押寶〉等,也發展出不同的藝術風格,可依演唱者而分成三派:高鳳山一派講究脆、快而不亂;王鳳山一派講究慢而不斷;李潤傑一派講究結合說書,朝說唱並重的方向嘗試。

台北曲藝團團長郭志傑表示,孟新的牛骨數來寶表演與一般數來寶表演不同,像這次孟新的演出,便會增加其他藝人與主角孟新的吹捧逗笑,抖弄的「包袱」特別多;由於孟新出身大專院校,因此孟新創作的段子,也深具知識性。孟新的代表作《數唱北京城》便是孟新自己研讀許多歷史典籍、稗官野史與人物傳奇編寫出來的。由於「七塊板」的數來寶表演蓬勃發展,不但是一手把玩樂器,還能靠右手表演角色個性,表現力豐富,使得牛骨數來寶一度失傳。孟新表示,爲了改良與創新,他特別強調了「牛骨數來寶」表演中載歌載舞的特性,並且發揮自己善於「歸納總結」的思考能力,以老百姓愛聽的語言,編寫有趣的段子,即使《數唱北京城》的表演已有六、七年歷史,至今仍相當受到世界各地華人的喜愛與共鳴。

註:

1.「數來寶」的表演之中,單說一個完整故事的叫做「快板書」,也就是台北曲藝團的「竹板快書」。

2.上述的實物,在北京前門大柵欄廣德樓戲園裡面的北京曲藝博物館都有展示。

 

特約採訪|李元皓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秋天藝術節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免費訂閱電子報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