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龍夏成功地展現了小柴達斯舞曲應有的狂野、激昂與熱情,所展現的超技技巧,無疑是薩克斯風超高演奏技巧的上乘佳作;而布龍夏在慢板的部分,將應有的感情投入其中,卻不讓人感到刻意的濫情或是做作的音樂性,反而聽到時而内歛深沈、時而狂風驟雨般的奔放意境,令人相當感動。
「和諧薩克斯風四重奏年度演奏會曁第七屆全國薩克斯風夏令營大師音樂會系列」,是和諧薩克斯風四重奏與台北薩克斯風重奏團爲樂迷們所精心設計的一場音樂會,它展現了薩克斯風獨特的活力與魅力。主辦單位除了邀請二位法國大師洛弘.布龍夏(Laurent Blanchard)、克里斯汀.沃斯(Christian Wirth)與和諧薩克斯風四重奏,更邀請了指揮家王戰及作曲家鍾耀光參與盛會。此場音樂會不論是在曲風或者在樂器配置的安排方面都是前所未有的;除了可以看到兩位法國大師吹奏他們拿手的樂曲外,還可聽到改編葛利格的三首抒情小品、蒲朗克(F.Poulenc)寫給鋼琴、雙簧管、低音管的三重奏,以及結合薩克斯風、二胡、古箏、三弦、鋁片琴之《聽泉》,與由和諧薩克斯風四重奏委託作曲家鍾耀光所作的《歌謠II》Cantos No.2,還有以十一位薩克斯風演奏家來擔任伴奏的Ibert的室內小協奏曲。
音樂會是由洛弘.布龍夏演奏Ida Gotvosky之《亮度》Brillance揭開序幕,這首曲子是法國里昂的薩克斯風演奏家們的最愛,所以聽完出生於里昂的布龍夏之詮釋後,除了感受到他完整的技巧外,更讓筆者感染了里昂人的熱情與執著。第二首是改編葛利格的「三首抒情小品」。第三首Jean Matitia所作的The Devil's Rag,是一首輕鬆而又帶點爵士的小品,此曲大量使用Ragtime舞曲(註1)的節奏,對演奏者及鋼琴伴奏間的配合是一大考驗。第四首是P. Iturralde之Pequena Czarda,此曲是這場音樂會中演出最成功而且現場氣氛熱度最高的一首曲子,布龍夏成功地展現了小柴達斯舞曲應有的狂野、激昂、熱情,而快板部分的超技技巧,無疑是薩克斯風演奏技巧的上乘佳作;而布龍夏在慢板的部分,將應有的感情投入其中,卻不讓人感到刻意的濫情或是做作的音樂性,反而能聽到時而內歛深沈、時而狂風驟雨般的奔放意境,令人相當感動,特別是他在慢板部分成功地運用了Rubato(彈性速度),不禁令人激賞與讚嘆,上半場至此已經能夠充分表現他優異的天分以及演奏才華。
十一把薩克斯風的同台演出
下半場的第一首曲子是由克里斯汀.沃斯(Christian Wirth)演出P.Creston的奏鳴曲,這是一首所有古典薩克斯風演奏者都相當熟悉的一首薩克斯風與鋼琴奏鳴曲,基本上他將整首曲子處理得十分流暢,給人相當舒服而不急躁的感覺,可以很輕鬆地聆聽,讓人覺得是一種享受;尤其在第二樂章"With tranquility"充分表現出作曲者所要表達的安靜感,舒服地享受到溫暖與平靜感,而且在音準上也有相當好的控制力,令人讚許;第三樂章演奏者使整體音樂的感覺十分地輕巧,流暢地歌詠出獨奏者本身唯美的音樂氣質,這種精緻化,類似於宮廷氣質的華麗音色以及如弦樂般穩定而一致的抖音,也是這位演奏家所表現出他音樂內在優勢外的工具。
《聽泉》是一首給高音薩克斯風、二胡、古箏、三弦、鋁片琴合奏的樂曲,完成於二〇〇一年六月,此次演出是世界首演。創作靈感來自畫家傅抱石的山水畫代表作《聽泉圖》,這五重奏涵蓋了中國傳統的「拉、彈、吹、打」四種樂器,並利用樂器的組合來突顯畫中空靈之氣,高音薩克斯風充分地模仿中國國樂中之管子(註2),再加上運用了薩克斯風之現代演奏技巧,讓薩克斯風的表現能超越了管子。《歌謠II》是由和諧薩克斯風演奏,曲子從自由奔放的陝西民謠《蘭花花》開始,後利用旋律中首句的四度動機,過渡至輕快的台灣民謠《西北雨、直直落》;最後以節奏激烈的青海民謠《四季歌》結束全曲。
最後一首是J.Ibert的室內小協奏曲,原本是寫給薩克斯風擔任獨奏,而十一種管弦樂器擔任伴奏的協奏曲,在此場音樂會中,由王戰指揮台北薩克斯風重奏團的十一把薩克斯風擔任伴奏,整首曲子以活潑的旋律,洋溢著快樂的氣息與流暢的進行,高度挑戰了所有演出者的技巧與默契。
在這次音樂會中,兩位薩克斯風大師運用了他們高超的技巧,展現了薩克斯風從古典到現代樂中的豐富多樣,變化多端的表現力令我們對薩克斯風有了更新的認識,對國內薩克斯風演奏的推廣有非常大的幫助,藉著中西文化的交流也給予音樂一個新的空間。也希望在台灣才開始萌芽的薩克斯風音樂與教育,能有更多人來灌溉、投注心力,使其有更好的發展空間。
註:
1 . Ragtime散拍樂,是美國爵士樂中的切分節奏。
2 . 像中國樂器中的笛,為直吹的樂器。
文字|顏慶賢 國立台灣藝術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