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ino身處深山,靠著簡單的器材,創作無數的作品。(王福瑞 提供)
專題 專題/電音創作新記事/台灣現況

不確定的聲響

台灣的電子實驗音樂創作

電子實驗音樂在台灣發展不過短短的十年,但其活力十足的創作生命與企圖心,卻不容忽視。這些創作者藉著電子的聲響,透過音波、雜訊,尋找生命之音,讓台灣前衛音樂在世界發聲。

電子實驗音樂在台灣發展不過短短的十年,但其活力十足的創作生命與企圖心,卻不容忽視。這些創作者藉著電子的聲響,透過音波、雜訊,尋找生命之音,讓台灣前衛音樂在世界發聲。

台灣電子實驗音樂的發展,可追溯至一九九三年甜蜜蜜咖啡館辦的「地下音月」活動。當時「零與聲低能兒解放組織」做過一場名爲「不斷出現復又消逝的念頭」的現場演出;Noise刊物主編播放著國外刺耳的工業噪音音樂。在當時此類音樂資訊極度貧乏的情況下,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開始展開一連串的活動。從早期「破爛生活節」、「後工業藝術祭」到近年一些「不思議恐怖騷音樂會」、「靜電暴動」等電子實驗音樂演出,可看出國內電子實驗音樂創作者的成長,以及與國外創作者交流的軌跡。

台灣電子實驗音樂其實很難以國外既有的音樂風格來界定,雖受外國電子音樂資訊影響,但尙未有特定音樂類型的發展脈絡及技術上的傳承;台灣的實驗音樂創作者大都以其對聲音「聽覺」的敏銳度,靠自己的多方嘗試和對器材的摸索──如「不確定聲響」,雖不若國外如此成熟有脈絡,卻創作出不確定當中的各種可能性。

創作就是現場演出

在台灣多年從事電子實驗音樂的創作者中,Dino是台灣電子實驗音樂圈最出世的創作者。身處在陽明深山的小屋,因內在無名的創作驅力而沉浸在床邊角落的器材中,轉、按、推著機器的開關按鈕,電子聲響在這不斷地反覆嘗試、切換,聲響漸漸愈來愈富層次和變化,當下便將作品錄成一捲一捲錄音帶。這無名狀的自發創作,用日期標示(如:20000608)一首首作品,Dino雖正式發表作品不多,但Dino的創作量可算是台灣電子實驗樂圈最豐盛的。Dino的創作過程都是即時即興,創作本身就像一場場現場演出錄音,不再多加混音。

不花俏的器材,如同他深居簡出的生活。主要器材有兩台測試電子器材用的聲波產生器、一些簡單效果器、做反饋(Feedback)用的卡座和混音器等。Dino的創作方式如同回歸類比合成器的最原始狀態,以震盪器所產生的音頻,配合不同的波形爲主要音源。透過不同音波的交互干擾及效果器對音波的重製、濾波和變形等,在經過混音器將一波波的電子聲響交互穿叉鋪陳,形成如迷幻反饋般的效果。

這種全靠當下內在本能對聲音的敏銳度和肢體直覺反應操控,是Dino創作的主要特色。Dino的作品可讓樂迷欣賞到Dino對這原始粗糙的電子聲響處理的特殊態度與手法。

「零與聲」早期是由林其蔚、劉行一和Steve組成,後來劉柏利加入,Steve返回香港離團。早期「零與聲」的出現就像解嚴後的大解放,同時也擺脫過去地下搖滾的框架。「零與聲」使用收音機短波、打鐵、電鋸和環境聲響等,而現場行動演出內容對現場觀衆內在的直接侵犯,將原始、叛逆、粗糙的張力,發揮到極致,打破過去創作的老舊模式。就如「零與聲」團員所說:「從『零與聲』以樂團形式公開表演以來,從未彈奏樂器;我們只『使用』樂器。」

近年來「零與聲」的創作已愈來愈成熟細緻,感應器的運用、電腦的即時控制和肢體與聲音的互動演出。目前團員林其蔚暫時單飛到法國進修新媒體藝術並單獨從事電子實驗聲響創作;劉柏利與劉行一則將致力於身體的表現──人的身體、人與聲音、人與機械、人與行動的關係,在形式上或內容上將以極端的方式呈現。

刺激神經,探索精神

精神經是筆者本身的實驗聲響、影像的創作計畫。「精神經」是結合「精神」與「神經」二字,創作理念主要是透過實驗聲響、影像來激發人腦感官「神經」,探索未知的「精神」深層。就如同「精神經」的創作宣言:「聲響!不是音樂,是噪音?是聲響顆粒互擊的冥幻音像。影像!不是實像,是雜訊?是抽象光點變換的光怪顯像。」

「精神經」的創作手法,是運用軟體工程背景,以電腦爲創作中心。將實際收錄的環境聲響或電腦軟體模擬產生的電子聲響爲主要創作音源,音源透過電腦的數位化(ADC,Analog-To-Digital Conversion),轉換成可供電腦程式讀取的數値資料,利用既成軟體或電腦程式,套入各式模擬電子聲響合成原理的公式或物件,再經類比化(DAC,Digital-To-Analog Conversion)轉換成可聽見的電腦虛擬電子聲響。

在數位音訊處理的過程,可透過改變一些參數,來即時控制不同聲響的變化。「精神經」在現場表演時曾以PDA、紅外線感應器等作爲改變電腦程式中這些參數的實體操控介面,藉此來做即時互動的電子實驗聲響演出;同時,影像也使用相同手法來做即時互動的演出。

「精神經」的1.2.3.0CD作品,只使用一小段海浪聲爲音源,運用「生物基因實驗」般的手法,將電腦取樣音源再改造,進行交配、重組、突變成電子化的浪波電音。部分曲目重新混音成《破浪》Breaking Waves作品,在澳大利亞的二〇〇一亞太多媒體展(MAAP)中的"AO:Audio Only"聲音藝術展展出。

目前「精神經」正參與 ". . devolve into I I . ."國際聲音藝術串流計畫,樂迷可上網聆聽欣賞「精神經」和其他參與創作者的聲音作品和相關影像。這計畫將在二〇〇二年三月十七日在奧地利Kunstradio ORF電台播出,相關實體裝置三月十八日至二十日在奧地利的Klangtheater ORF Funkhaus和三月二十三日德國的ZKM。

由於這些對聲音的開發相當執著的創作者長期以來的投入,台灣的實驗音樂也陸陸續續向國際上這一特殊屬性的藝術領域發聲。

相關參考網站:

Noise@Taiwan: www.noisetw.com

零與聲:www.etat.com/zslo/

精神經:www.etat.com/csc/

". .devolve into I I. .":

http://devolve.aaeol.ca/online/

在地實驗: www.etat.com

全球聲音藝術資訊網:http://www.etat.com/soundart/

破週報:http://www.pots.com.tw/

 

文字|王福瑞 電音創作者

廣告圖片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專欄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