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年八月,馬辛為青春編舞營編作《變態》。(林鑠齊 攝)
專題 專題/藝術無國界,創作全球化?/看向台灣

旅行,在各個文化村落間

茉莉.玉果内特和馬辛.伊安那瑞里

去年底才在關渡藝術節演出《肢體二重奏紫色地球》Duet OcReTerrE的法國塞納弗互動舞蹈劇場(Synalephe Interactive Theatre),是由茉莉.玉果内特(Yasmine Hugonnet)和馬辛.伊安那瑞里(Maxime Iannarelli)這兩位來自法國巴黎的年輕舞蹈工作者所組成。他們都畢業於法國國立巴黎高等舞蹈暨音樂學院,馬辛不到三十歲,茉莉更小,年僅二十三。這對舞蹈伙伴來台灣短短兩年,卻已經有許多與本地團體合作的經驗,兩人接觸的層面既廣且深,為台灣舞壇帶來相當另類的實驗風格。

一九九九年秋天,馬辛成為國立台北藝術大學舞蹈系交換學生先來到台灣,有了這一年的認識與了解,讓馬辛深深為台灣藝術家所擁有的熱情、與正在建構中、充滿活力的文化環境所吸引;他不只很希望自己能繼續留下來,還鼓勵遠在紐約學舞的茉莉也飛來台灣。但問題接踵而至:一個只能拿觀光簽證的外國人(六個月就得離境一次,沒有工作簽證、也沒有勞健保),又不能向政府單位申請補助,怎麼有那個本錢留在台灣當藝術家?

馬不停蹄的遊牧舞人

茉莉輕描淡寫地說「沒錢有沒錢的做法」。他們在台灣做的第一個演出Who Create the Happening?裡所有舞台裝置都是路邊撿來的,參與演出的工作人員也都是不拿錢的。在前一兩個月,馬辛曾經去教法文,茉莉則去當美術模特兒,賺點錢。可是到後來他們卻發現:這些賺錢的工作佔去太多創作的時間,他們就決定喊停,改從每次的受邀參與創作、演出和教學中,賺取生活所需。這樣的生活雖然清苦,但卻是最能堅持理想的方式。

茉莉說,當初兩人組團就是希望透過不同文化、藝術領域的知識和特色的互動交融,開拓出更寬廣的藝術空間,於是跨領域、跨國界(文化)成為他們作品的最大特色。他們不但非常有意願觀賞台灣藝術工作者的創作,並透過進一步的交談、了解,以發現志趣相投的伙伴。去年三月他們一起參加了在台中舉辦的「WAC國際劇場藝術節」,帶領接觸即興的工作坊;八月,馬辛為青春編舞營編作《變態》;十二月,除了上面提到的《肢體二重奏紫色地球》,他們還參與「第六種感官表演藝術祭」,演出與視障者一同發展出盲人接觸即興實驗Beyond,並與多位美術、影像藝術家合作。這兩個人就像蓄滿了電力的馬達,穿梭在排練室、劇場和都市的各個角落。

作為法國文化首善之都的巴黎,可能是大多數台灣藝術家的理想國,然而馬辛卻獨鍾台灣。馬辛認為,「台灣的創作者很有活力,很多藝術正在發展,這比已經定了形的巴黎要有趣多了」。茉莉也認為,「如果能將這些個人的力量好好地結合起來,一定相當可觀」。她接著說道,「在台灣只要與演出的宣傳單看對眼了,觀衆就會進劇場來看你的作品,在巴黎則不然,除非你是『有名有姓』的某某某,不然是沒有人會理你的」。然而相對於馬辛他們的開放性,台灣的舞蹈界卻顯得保守,茉莉說,「讓我們覺得很奇怪的是,其實我們已經有好幾場演出,來看的舞蹈人卻少之又少」。

出生於非洲、瑞士裔,長住法國卻領義大利護照,或許正因為這樣的背景讓茉莉這麼說:「我從來不覺得我屬於哪個國家,當然也不會特別期待從政府那裡得到補助」。台灣是塞納弗互動舞蹈劇場的第一個實驗場,茉莉說,將來他們將循著台灣的模式,移往地球上的其他地區。

 

(本刊編輯 陳品秀)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