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R表演藝術
專欄 Columns

是愛好藝術還是做凱子?

尋求文化交流的合理效益

古典音樂引進多年,都是單向的不公平貿易。好比我們和先進國家交易,沒有技術提昇。人家賣我們高科技,我們只能賣香蕉鳳梨。最後不耐煩了,說我們乾脆不要高科技。是啊,沒有多明哥、沒有維也納愛樂,我們日子當然過得下去,可是這只是消極、負面的對待方式。積極的方式是:檢討自己產業為何不能升級?

古典音樂引進多年,都是單向的不公平貿易。好比我們和先進國家交易,沒有技術提昇。人家賣我們高科技,我們只能賣香蕉鳳梨。最後不耐煩了,說我們乾脆不要高科技。是啊,沒有多明哥、沒有維也納愛樂,我們日子當然過得下去,可是這只是消極、負面的對待方式。積極的方式是:檢討自己產業為何不能升級?

「一王二后」來台開唱不久,公視打電話找我,說想製作一個專題,探討「巨星來台究竟給台灣留下什麼?」回想起來,印象中大眾媒體已經好幾次關注這個議題。姑不論其探討內容,從這些動作我可以感受到大眾對古典巨星來訪的效益逐漸起疑。

古典樂界不健康的「貧富斷層」在世界已存在多年,算是這種藝術的「老人病」之一。古典音樂在社會的實用需求愈來愈低,一般演奏家幾乎連「倒貼」都找不到票房。但大牌明星卻又挾「藝術無價」的社會正確,競相把酬勞推到不合理的天文數字。問題是:對西方國家而言,為傳承歷史文化,花大筆資產來維護還說得過去;對台灣人來說,動輒付出百萬、千萬代價,只為吃兩小時「西餐」到底值不值得?他們到底留下了什麼?

如果有人問我,像多明哥這樣無新意的歌者,在台灣唱幾首歌,值不值得我們這樣大費周張?我也會一時為之語塞。儘管如此,我還是建議人們從另一角度來看問題。自古藝術生命建立在交流上,即使最原始的野台戲也是創作者與觀賞者間的互動。透過交流,藝術才算完成,而激發的思想、感動,則是後續創作的動力。同樣,透過不同民族與國家間的交流,藝術更見活力。所以原則上我絕對支持國際表演活動,而且近年國際表演一定程度地擴大國人視野,刺激國內表演品質,這都是有目共睹的。

我認為大眾疑慮,病因還得反求諸己。問題關鍵不在表演本身,而在國人不知如何、或無從將國際表演所帶來的能量,轉移到自家國內音樂環境的促進,造成虛耗資源。就好比與外國通商貿易,除互通有無,還能透過技術交流達成彼此進步,最後共享繁榮,是件好事。外籍經貿或科技人才來訪受到歡迎,就是因為他們讓我們覺得獲益比付出多。而古典音樂引進多年,都是單向的不公平貿易。好比我們和先進國家交易,沒有技術提昇。人家賣我們高科技,我們只能賣香蕉鳳梨,差距愈來愈大,人民愈來愈不平。最後不耐煩了,說我們乾脆不要高科技。是啊,沒有多明哥、沒有維也納愛樂,我們日子當然過得下去,可是這只是消極、負面的對待方式,並不真能解決問題。積極的方式是:檢討自己產業為何不能升級?

問題還是要回歸本土音樂工作者。相形之下,台灣其他領域藝術多少有自己的創作生態,如美術、舞蹈、戲劇、傳統戲曲等。觀眾對外來節目能看熱鬧也看門道,知道哪些他山之石可以觀摩、攻錯,不是純當凱子。但台灣樂壇瞎忙半世紀,乏善可陳,對國際樂壇除了消費、還是消費。哪怕古典音樂在世界逐漸過氣,還是台灣嚴肅音樂舞台消費的唯一。不久前美國女高音芭托來台,明明唱得荒腔走板,觀眾照樣熱情Standing Ovation。多明哥巡迴海掏,國人還是大擺場子恭迎,無怪乎「所為何來?」質疑聲起。

最後我還是要提醒,排外心態和阻斷對外窗口絕非明智之舉,愈封閉只會愈退步。明白問題本源,最後還是要靠音樂工作者的大智慧,自立自強,開創安身立命的桃花源,這樣音樂活動的「進出口貿易」自然能找到健全合理的模式和效益。

 

文字|楊忠衡 資深樂評人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數位全閱覽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