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年一度的本土作曲家作品首演音樂會是台北打擊樂團最燦爛的主題(台北打擊樂團 提供)
音樂

本土作曲家的代言人

淺談國內樂團展演國人作品之概況

作曲家在五線譜上寫下要說的話,然而不經演奏者,這些話卻毫無可能傳達至聽眾的耳中。國內幾個持續不斷展演國人作品的音樂團體,不但擔任為本土現代音樂催生新創作的角色,也是本土作曲家的代言人,本文將藉由這些音樂團體演出國人作品的現況,為本國樂團與作曲家們之間的合作與互動,作一現象的記錄。

作曲家在五線譜上寫下要說的話,然而不經演奏者,這些話卻毫無可能傳達至聽眾的耳中。國內幾個持續不斷展演國人作品的音樂團體,不但擔任為本土現代音樂催生新創作的角色,也是本土作曲家的代言人,本文將藉由這些音樂團體演出國人作品的現況,為本國樂團與作曲家們之間的合作與互動,作一現象的記錄。

台北打擊樂團「純粹擊樂」

9月20日 台北新舞臺

十方樂集「擊樂新浪潮」

9月25日 中正堂

現代音樂論壇-盧炎的林中高樓

9月27日 台北十方劇場

作曲家在五線譜上寫下要說的話,然而不經演奏者實現,這些話卻毫無可能傳達至聽眾的耳中。國內有無以計數的重奏團、室內樂團、甚至各類型的管弦樂團、合唱團,這些音樂團體或定期或不定期的展演相當程度地提昇了國內音樂節目的品質與數量。在各種不同編制的團體活化了節目的種類與內容之時,最應受到關切的國人作品卻仍舊鮮少出現在節目單中,另一方面,卻有幾個團體持續地為本土音樂催生與演出。

不譁眾取寵只求演出質地─台北打擊樂團

九月由國內知名打擊樂家連雅文帶領的台北打擊樂團,將在新舞臺展開一年一度國人作品的首演音樂會「純粹擊樂」。這個首演音樂會裡的作品,不僅是台灣地區首演,也是世界首演。台北打擊樂團雖然不是國內演出團體委託國人創作的濫觴,十七年下來,卻是箇中翹楚。每年一場由樂團委託本國作曲家的首演音樂會是台北打擊樂團年度固定計畫之一,這些委託作品在首演音樂會中演出過之後,即列在樂團的演出曲庫中,在日後依節目性質與音樂會型態持續地被演奏,尤其在全國巡迴演出的專案當中,歷年來的委託作品是節目單上的重頭戲,旨在將國人的音樂持續不斷地於各縣市散播,這部分在演出國人作品的音樂會當中約佔百分之二十五,其他由樂團主動委託創作的佔百分之六十五,而受作曲家委託演出作品則約佔百分之十。

除了音樂會以外,面對慘澹的現代音樂票房與國內聽眾的冷淡,「中華民國青年打擊樂作曲比賽暨得獎作品展」最足以窺見台北打擊樂團的勇氣與遠見。這類型的比賽在歐洲的現代音樂重鎮已屬相當難能可貴,因為不但相關事務繁雜、排練作品費時,驚人的高額經費是令每個主辦團體與單位最頭痛的問題。台北打擊樂團自一九九九年起,每隔三年舉辦一屆,每屆並為得獎的作品舉辦首演音樂會,經費的壓力年年升高,二○○二年第三屆比賽適逢納莉颱風橫掃過境,縱使所有樂器泡水損毀,比賽與音樂會仍然如期舉行,筆者猶記得當天令人讚嘆的演出與冷清的現場,即便如此的誠意與質地,仍未帶給樂團提供新創作發表的足夠資助。

然而多年下來,台北打擊樂團紮實的能力與對待作品的專注與誠意,贏得了音樂界極高的評價。至今有十多位國內作曲家曾經與樂團合作,其中包括了賴德和、金希文、潘皇龍等眾多國際級的作曲家們。而無論票房多慘澹,台北打擊樂團的方向卻似乎毫不為所動,踏著穩定的步伐,繼續為台灣擊樂與本土新作耕耘。

由演出到講座論壇─十方樂擊多方進行

相對於台北打擊樂團以打擊樂為主要項目,同樣由打擊樂家徐伯年創立的十方樂團則顯得「五光十色」多了。甫在八月於國家音樂廳演出潘皇龍的《擊樂劇場-太極篇》與吳丁連的《冰凍的嘆息》,十方樂擊藉由樂團所在地的專業演奏廳,自成立以來,提供了作曲家發表作品的一個理想場所與方式,「台灣當代作曲家側寫系列」即為整合作曲家歷年作品,作一精髓的呈現。側寫系列甚至因此發展出「台灣現代音樂論壇」,由徐伯年、作曲家楊聰賢與洪崇焜共同製作的音樂論壇,將提供愛樂者一個持續深入探討現代作品的可能性。

六月裡十方樂集推出了《意象繽紛─台灣現代音樂集(一)》,收錄了盧炎、李泰祥、潘皇龍、吳丁連、楊聰賢、陳玫琪等六位作曲家的作品,這張錄音堪稱台灣現代音樂的簡史,包含了老中青三代作曲家的音樂,十方樂集委實為本土音樂記下了相當重要的一筆。本月底會在「擊樂新浪潮」音樂會中為作曲家洪崇焜發表新作,音樂論壇第一場盧炎的《林中高樓》也即將開跑,年底尚有賴德和委託創作首演、音樂論壇第二場的「馬水龍─意與象」,而明年則是鍾耀光的作品首演音樂會,多樣的製作、縝密的紀錄與計畫,十方樂擊的活力朝著四面八方散播,是個愉悅且生機蓬勃的所在。

另類現代音樂-采風樂坊以千年傳統為當代發聲

一九九一年,幾個國樂高手在二胡演奏家黃正銘的帶領下,組成了「采風樂坊」,這個國樂樂器的室內樂樂團卻有著不同於其他國樂團體的「聲帶」──不只演奏傳統國樂樂曲,現代音樂也相當拿手。也許是創團之初,因緣際會下遇到了作曲家潘皇龍、溫隆信與瑞士籍指揮家羅徹特等音樂家,采風樂坊自創團開始即不斷演出本土作曲家為國樂樂器寫作的新曲,並且致力於國樂現代作品在海外的交流。自創團以來,以工作坊的形式介紹國樂樂器,再讓參與的作曲家自由挑選樂器與編制創作,樂團研讀這些創作加以排練演出,使得作曲家可以有最紮實的國樂現代音樂經驗,這個與作曲家的互動模式也延伸到歐洲。近年來,采風樂坊已在奧地利、德國、波蘭、克羅埃西亞等地,帶給歐洲聽眾十分「另類」的現代音樂──原來古老的中國樂器聲響拿來演奏現代音樂是這麼美!這在各種創新的可能性已然被挖掘殆盡的歐洲,有如從天而降一道曙光,在現代音樂界裡引起不小的震撼與波瀾。明年春天采風將再度前往柏林與維也納,顯見采風樂坊的音樂已經受到各音樂節的矚目與關切(註)。

「財團法人益生文教基金會」是采風進入另一個階段的踏腳石。因為經常出國演出,雖然連續八年獲得文建會優秀扶植團隊的補助,龐大的支出仍使得采風樂坊的營運一直很拮据,所幸二○○二由愛樂者捐贈資金成立基金會與場地,讓采風樂坊終於有了最實質的鼓勵。將本土作曲家的作品帶至國際舞台的夢想已經實現,更蓬勃的未來是可以期待的。

經費、作品與觀眾

這些樂團在展演國人作品所遇到的困難,不外是欠缺三樣東西:經費與作品與觀眾。要找到純粹資助新創作展演的資金,難如登天,來自政府的補助不是卡在層層規定與關卡無法取得,就算取得也只能說聊勝於無。台北打擊樂團克勤克儉,十方樂集以出租劇場、製作技術來多元發展,采風樂坊則以教學、傳統或通俗音樂會等方式持續經營,或開源或節流,以求在演出國人作品上不要缺席。而新作品、好作品也是一直被期待的,尤其是當代作曲家的作品缺乏統一性的整理與出版,有心演出本土管弦樂作品的「樂興之時」管弦樂團因為無法解決高額的譜務製作經費問題,而幾度無法落實這個計畫。

現代音樂的觀眾經由這些團體多年的經營下,逐漸呈現成長的跡象,但是最欠缺的仍是音樂界自身的掌聲,如果現代音樂在音樂的國度裡,仍屬小眾音樂,那麼又如何能期待門檻外能夠擁有知音濟濟呢?這些團體正一筆一筆地寫入屬於台灣自己的音樂史,政府當局與台灣的觀眾也應當回饋他們實質與精神的鼓勵。

(本刊編輯 林芳宜)

藝術家請回答-張擎佳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註:2003年3月28日至30日在維也納、柏林演出「歐亞慶典」音樂會。

延伸閱讀:

1.本刊第102期,賴惠娟〈新韻不絕,聲揚國際─采風樂坊十年來時路〉,p.50,2001年6月。

2.本刊第117期,林芳宜〈「鼓動」新聲,卻鼓不起音樂人的熱情─評「鼓動」台灣擊樂創作新聲〉,p.30,2002年9月。

3.本刊第128期,林芳宜〈窺見作曲家的私密花園─訪台灣現代音樂論壇製作人徐伯年、作曲家盧炎與楊聰賢〉,p.66,2003年8月。

Authors
作者
藝術家請回答-吳珮菁 等你來提問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