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遼士將歌德的《浮士德》譜成清唱劇。(本刊資料室 提供)
音樂

流傳數百年,啟迪多少藝術傑作

浮士德博士的傳說

浮士德博士是十六世紀初的德國科學家,精通藥學、哲學、煉金術和星象學,所以同時代的人們流傳著許多關於他使用黑魔術或是與魔鬼打交道以換取智慧、財富與生命等等的臆測。歌德的《浮士德》應該算是最被廣為閱讀的文學版本,這部作品也為後來的藝術家們帶來不少靈感。法國作曲家白遼士(H.Berlioz)即以此為藍本寫下了清唱劇《浮士德的天譴》。

浮士德博士是十六世紀初的德國科學家,精通藥學、哲學、煉金術和星象學,所以同時代的人們流傳著許多關於他使用黑魔術或是與魔鬼打交道以換取智慧、財富與生命等等的臆測。歌德的《浮士德》應該算是最被廣為閱讀的文學版本,這部作品也為後來的藝術家們帶來不少靈感。法國作曲家白遼士(H.Berlioz)即以此為藍本寫下了清唱劇《浮士德的天譴》。

NSO歌劇系列《浮士德的天譴》

2003年12月31日、2004年1月2日

台北國家音樂廳

約翰尼斯.浮士德博士(Dr.Johannes Faust,?-1540)生前可能沒有想到

自己的生平日後會被文學家、藝術家與音樂家們不厭其煩地流傳、作為創作題材、扭曲與再創新。這位十六世紀初的德國科學家,精通藥學、哲學、煉金術和星象學,生前長年周遊德語系國家發表論說,因為他的死因不明,所以同時代的人們流傳著許多關於他使用黑魔術或是與魔鬼打交道以換取智慧、財富與生命等等的臆測,許多人甚至認為他並沒有死,只是隱姓埋名持續以交換來的性命活在這個世界的角落裡。

流傳的謠言化為文學作品

第一本將對浮士德的傳說以文學方式呈現的為史畢斯(J. Spies)所寫的《浮士德博士的故事》Historia von Doctor J. Faustus,這本於一五八七年發行的德文小說,描述著浮士德與魔鬼交易,換取智慧與財富,終致臨死前交出自己的靈魂。史畢斯的這本小說一發行即被譯成各種歐洲語言,流傳於各國之間。

一六○四年英國出現了第一個以浮士德為主題的劇本,即為出自馬羅(C. Marlowe)之手的《浮士德博士生與死的悲劇》The Tragical History of the Life and Death of Doctor Faustus,根據後人的研究與揣測,馬羅這部劇本的基底為史畢斯小說的英文版The Tragical History of the Life and Death of Doctor Faustus,姑且不論這個揣測的真實性有多高,日後世人提到浮士德所想到的版本──德國文豪歌德(J.W.Goethe)的《浮士德》Faust,卻的確是讀了馬羅的劇本而引發靈感所寫就的。

經典版本

歌德於一七九○年開始構思浮士德,第一部分於一八○八年印行,第二部分

卻直至歌德過世之後,才於一八三二年印行。在歌德分為兩部分、總共五幕的這套《浮士德》裡,文豪加了愛情的題材在其中,他將浮士德博士與情人瑪格莉特的愛情與幸福,也寫成了與魔鬼交易的籌碼條件之一,然基本架構與馬羅的劇本十分接近。

善?還是惡?

在歌德筆下,老年的浮士德博士感嘆年華稍縱即逝,正想結束自己衰老身軀所呈載的性命時,魔鬼梅菲斯托菲勒斯卻應聲出現,答應讓歌德回復青春獲得愛情,條件是浮士德必須獻出自己的靈魂。與魔鬼立下契約的浮士德,在魔鬼的帶領下得到了美麗的少女瑪格莉特,在浮士德與瑪格莉特雙雙為對方所吸引的同時,卻不知道這正是梅菲斯托菲勒斯為浮士德設下的陷阱。懷了浮士德骨肉的瑪格莉特因受道德的譴責,與浮士德久不露面的折磨,精神日益失控,在她的哥哥因為阻止她與浮士德見面而死於浮士德劍下時,終於精神崩潰,親手殺死了她與浮士德的親生骨肉,並被判處死刑。瑪格莉特的死令浮士德心灰意冷,他先是轉身投入政治,後又對政治遊戲新生厭倦,在梅菲斯托菲勒斯的幫助之下,進入了古希臘的時空,與美女海倫相戀,並生下一子歐佛里翁,然而歐佛里翁追求毫無拘束的生命,最後終自高空墜下而亡,海倫深感幸福快樂的虛幻,也離浮士德而去。最後回到現實的浮士德,戮力於為人民建立理想的生活環境,並在這個工作的過程中領悟了生命的真諦與智慧,當他在精神上獲得極度滿足,並且喊出當時與魔鬼相約交出靈魂的信號:「停下來吧!你真美麗!」(verweilen doch!du bist so schön!),接收他靈魂的,卻不是魔鬼,而是上帝──「凡是自強不息者,我們將能救贖他。」──天使在接引浮士德的靈魂時,如此唱著。而這也回答了這部作品一開始上帝與梅菲斯托菲勒斯的辯論與賭注:人最終是向惡還是向善?

難以歸類的音樂作品

歌德的《浮士德》應該算是最被廣為閱讀的文學版本,這部作品也為後來的藝術家們帶來不少靈感。法國作曲家白遼士(H.Berlioz)即以此為藍本寫下了清唱劇《浮士德的天譴》la Damnation de Faust。這部清唱劇並不是白遼士唯一以浮士德為題材的作品,在此之前的二十年,他即以同樣的題材寫了《八幕浮士德》Huit scènes de Faust,在一次前往奧地利、匈牙利與波希米亞一帶時,白遼士才開始著手寫作《浮士德的天譴》。

這部作品雖被歸類於清唱劇,實際上它的屬性是難以界定的。白遼士以歌德的劇本為根據,寫給獨唱、合唱團與管弦樂團的編制,並在總譜上標示幕與景的分配,這些已超出清唱劇的方式,更接近歌劇的型態,而上帝與魔鬼的爭論、道德的闡述,卻又使其帶有神劇(Oratorium)的色彩。一八四六年在巴黎的首演應該說是全盤失敗,這對白遼士是一大打擊。諷刺的是,在白遼士死後,這部作品與古諾(C.Gounod)的歌劇《浮士德》Faust卻並列為法國人最喜愛的兩部浮士德相關題材作品。

其他以浮士德為主題的文學作品尚有德國小說家湯瑪斯.曼(Thomas Mann)於一九四七年所寫的小說《浮士德博士》Doktor Faustus,湯瑪斯.曼在小說中完全宣洩其對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失敗與西方文明的斷層腐敗的不滿。音樂的部分則有華格納(Richard Wagner)的《浮士德序曲》Eine Faust Overture、李斯特的《浮士德交響曲》A Faust Symphony in three Character Portraits,馬勒也將歌德的作品第二部寫進第八號交響曲之中。

(本刊編輯 林芳宜)

藝術家請回答-吳珮菁廣告圖片
夏佑體驗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免費訂閱電子報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