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董舜文是國內最早期擁有科班學歷的前幾名專業爵士樂手之一。(林鑠齊 攝)
特別企畫 Feature 就是愛爵士! All That Jazz!

與薩克斯風成長的歲月 新生代樂手董舜文

屬於六年級世代的董舜文,是國內少數擁有科班學歷的專業爵士樂手之一,現在到「河岸留言」等音樂PUB,都可以聽到他迷人的薩克斯風。為了走上爵士樂這條路,董舜文歷經了與家人意見分歧而又取得諒解的曲折路途,現在的他,正思考著要在三十歲之前,做出屬於自己的音樂CD。

屬於六年級世代的董舜文,是國內少數擁有科班學歷的專業爵士樂手之一,現在到「河岸留言」等音樂PUB,都可以聽到他迷人的薩克斯風。為了走上爵士樂這條路,董舜文歷經了與家人意見分歧而又取得諒解的曲折路途,現在的他,正思考著要在三十歲之前,做出屬於自己的音樂CD。

名片上,白底黑字寫著他的名字:董舜文。然後是手機號碼。沒有頭銜以及其他任何雜項,乾乾淨淨;遞過來的同時他解釋,是因為像「薩克斯風演奏家」、「爵士樂手」 、「Pub Live Band」這類名詞都不太像印在名片上的「職稱」,收到的人可以回去填上自己認為合適的名詞!,這遊戲倒是真的挺好玩的,是該寫上「擁有一間美麗工作室的樂手」?或是「擁有正統爵士樂文憑的少數人」?

薩克斯風的光芒照耀年輕心靈

擁有美國波士頓百克黎音樂學院(Berklee College of Music)文憑的董舜文,是國內最早期擁有科班學歷的前幾名專業爵士樂手之一。台灣出國學音樂的人,十之八九都還是以古典音樂為主。那麼當年他出國去主修爵士的薩克斯風演奏,是不是轟轟烈烈地鬧了一場革命才達到目的呢?「因為考上學校又拿到獎學金,反而讓我爸爸關係和好。」董舜文說,那刻開始父親才知道,他是玩真的。

其實董舜文入行很早,早從高中就組團在「 兄弟」、「福華」等大飯店表演。而他迷戀上薩克斯風的故事,得從人們熟知的高培華開始說起。董舜文國中時,流行樂壇上出現了以吹奏薩克斯風與俊帥外型迷倒一票人的高培華。某次在朋友的邀約下董舜文也前往聆聽他的現場演奏。董舜文形容他和朋友們擠在前排,現場熱烈的氣氛、映照在薩克斯風上的刺眼光芒、風吹動演奏者大衣時那擺盪的衣角──在那時年輕的心靈裡,簡直帥到不行。個性愛現的他,老實承認當時浮現出來的一個念頭,是學會這個樂器以後,一定可以迷倒很多女生。

走上樂手生涯義無反顧

很多事情的開頭其實很單純,就這樣他與父親講定條件,考上高中前三志願,就可以得到他要的薩克斯風,這對一向成績很好的董舜文來講似乎手到擒來。然而世事偏不順人意,他「落入」第四志願──中正高中。聽故事的人正擔心那把快飛走的薩克斯風,故事主角卻岔開話題去談其實中正高中有多好,用功唸書與用心玩樂的人都有,也才讓他自由發展……等等。這個採訪過程像突然滑出曲調外的幾個頑皮音符──這樣的談話也很爵士啊!

疼兒子的董爸爸最終還是買了對高中生來說,算奢侈品的薩克斯風給他。興奮的董舜文從此加入高中管樂社並不停地勤加練習,發現兒子迷上演奏的父親後悔但無法阻止。在這段期間,董舜文也發現了師大附近一家名叫「藍調」的PUB,如今經常滿座的「藍調」,當年客人其實不多,一個毛頭小子穿著制服被音樂吸引進門,老闆蔡爸老實不客氣地問:「你小孩子來這裡幹什麼?」等到弄懂他會吹薩克斯風之後,老闆興奮地拿出許多爵士音樂來與他分享。就這樣打開了他進入爵士樂的第一道門。一個活潑好動又充滿探索精神的青春少年,就這樣有過一些輝煌有趣的現場演奏經驗。

到他考上大學,用不到多久的時間,他就知道大學裡的知識不是他所追求的。董舜文私自休了學,也讓他與父親產生了閒隙。「兩年,」他認真而透著一點沈重地說:「兩年時間他都不和我說話。就算我賺了錢,到頭來他們還是不能接受這是一項職業。」

同樣的疑慮其實也在董舜文的心裡,愛接近人群的他喜歡和現場聽眾分享音樂,可是就這樣演奏下去嗎?「前輩們和那卡西的老師傅們都很棒,我每次回想那些曾經用音樂感動我的人都很感謝他們。新世代的孩子佔了時代變遷的便宜,上一代則比較可惜,在學習上沒有更多的資訊。我們很幸運,有更多的機會去接觸、學習。」不甘於停滯不前的技藝,他想學更多。就那麼剛好,波士頓百克黎音樂學院首次到台灣來招生並提供獎學金。

想做出「給後輩們演奏」的音樂

在波士頓學習的日子已成他生命裡精華的時刻,開朗的他說著第一次知道原來有爵士樂理這種課程時,依然閃著那時興奮的餘溫,讓我同感灼熱般的開心。然而學習既然如此愉快,為何他要壓縮一半的時間,兩年就修完所有學分回來?為什麼沒有想留在那個「爵士的環境」裡繼續沈浸?

「嗯,一方面是真的沒有沒那麼好的經濟條件;另一方面是當初出去,就是要把資訊帶回來,改善環境。很多人說國內音樂環境不好,你覺得不好,那就要去改變它嘛。」董舜文說。

曾在春禾、果陀等劇團的歌舞劇中演奏的董舜文,在作曲人鮑比達及一些音樂前輩們的影響下開始去思考自己未來的可能性。剛和唱片公司解約的他說:「那樣出來的唱片不會是我的音樂。」一直在演奏位置上吹奏別人的音樂,他開始思考做出一些「給後輩們演奏」的音樂。就像他從那些經典爵士樂音裡得來的快感令他震動不已一樣,他也期許自己要創作出那樣的音樂。「我想出屬於我的CD。那會是我卅歲以前對自己的一個交待。」

 

特約採訪|姜富琴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