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全家進入國家音樂廳是二○○四年,中央研究院院方邀請院士觀賞表演節目,我們員工及眷屬去沾光。看的表演就是「優人神鼓」,一家三代看得拚命鼓掌。尤其家中兩個青少年佔位置之利,在第一排看到擊鼓的優人表情及汗水。回家後仍深受感動,除了討論外,還大玩 PS2 太鼓達人遊戲。
就是因為曾經看過「優劇團」表演及其簡介,今年加入兩廳院之友後,就時常注意節目表,四月底看到六月初《禪武不二》節目預購,就馬上訂位。
《禪武不二》整個表演劇情、舞台設計、鼓聲、少林武功和深深的禪機,又讓我們度過一個美好的夜晚。雖然少林功夫弟子是主要演員,擊鼓者大多在幕後,好像看「優劇團」擊鼓看得不夠過癮。但是,這種全新的舞台組合加上文化意涵,除了應該在向國人推薦,更值得推銷到全世界。
後來讀到《表演藝術》雜誌幕後介紹:「從去年冬天到今夏,編導劉若瑀和作曲黃誌群六進六出河南嵩山進行排練,擁有最多少林功夫弟子的『少林寺武術館』,終於準備和優劇團推出《禪武不二》。」還有劉編導給少林功夫弟子的一封信,兩篇文章都道出兩岸合作的不易和藝術工作者的用心辛勞。
感謝兩廳院安排這麼精采的節目,也希望「優劇團」如雲門舞集一般,走出台灣,在世界舞台發光。
——台北市 吳永芳 中央研究院員工
《禪武不二》大哉問
當布幕升起之前,你會問自己:「何謂禪?何謂武?」,而這也將是整場演出的課題,落幕之後仍須自我延續的問題。
同樣,「優人神鼓」以向來直擊入心的律動與鼓聲開啟這項大題目的發問,並實驗性地邀請少林眾武僧助拳,其中的開創性令人激賞,因為這項發問難以言喻,無從解決,只可由鼓聲、肢體和對白架構出該情境下可能的發問方向。
但若反問身為觀眾,參與設問的我感動何來?我的回答是每份感動絕對來自於以生命引動的鼓聲及人與鼓間的精練關係,而非對白中套上某類語句公式(「X既是X,但也不是X」)的偈語來代表所謂的禪意,更非情節中安排「少林功夫加唱歌跳舞」強調武髓如此簡單。
大哉問得繼續,「優人神鼓」也將邁向下一場試練。不過對於《禪武不二》命題的回應或許早已蘊含在「優人神鼓」歷來演出的積累中,何須畫蛇添足外求於一班依刻板印象建構出的「少林弟子」?
——新竹市 王二 交通大學社文所學生
禪門公案背後的文化厚度
「咚—咚—咚—」純粹的鼓音在空氣中激盪,從舞台逼近面頰,一聲沉於一聲,與心搏的脈動共鳴。力與速度的美,不只表現在擊鼓上,也在武術上:拳法有如行雲流水般展開,收放間看似如此自然,卻蘊含了無比能量。那是一種氣,操控著粒粒分明的鼓聲、掌握了大小十八般兵器。汗,隨著豪邁的舉放而沿著每一束肌肉蜿蜒,隱沒在衣衫中。我,屏息注視著。
當初僅是受「少林寺」及「優人神鼓」斗大的名號所吸引,暗暗好奇著這一中一台的碰撞下會激起什麼樣的火花。後來才知這標題是整齣戲的中心思想,或者更應該說它是疑問、也是回答—是禪是武、非禪非武、禪武皆空、人我不二。
舞台上的繁華會在曲終人散的那一刻落盡。當時讚嘆不已的真功夫,在今天漸漸模糊;會在腦中不時咀嚼品味的反而是當時淡淡的幾段話:……風和葉子均不會動,而是你的心在動;……人為什麼會死?只要是人都會死。透過戲的方式呈現,禪意更顯得生動活潑,也更讓人更加印象深刻。這些禪門公案道理都很簡單,我認為那是因為背後有著生命的累積、文化的厚度才能建構而成。
——台北縣永和市 陸郁安 學生
顛覆少林刻板印象
在過去的印象中,少林寺武僧的功夫雖然聞名遐邇,但是長久以來表現的方式總不出胸口碎大石、傳統音樂加拳腳套路的賣藝風格。優人神鼓在視覺和聽覺上的震撼力非常地大,但是節奏往往十分地緩慢,有時定力不夠還是會在節目進行中打個盹。《禪武不二》結合了少林武僧的真功夫、優人的鼓樂、燈光和舞台設計的元素,完全顛覆了我的刻板印象。
極簡的舞台設計,引領著觀眾的想像力看到舞台上看不到的景色。一根高聳的石柱,看見了宏偉的少林寺建築。幾根竹枝呈現出一整片茂密的竹林。武僧在歪斜的樑柱上行走,飛簷走壁武功立即浮現在腦中。貫串全場的巨大佛手,讓我看到更宏偉的石雕大佛和禪的代表。劇情中安插了幾個讓人莞爾一笑的禪門公案,在我輕鬆中思考禪武的意義。
——台北市 黃錦熹 程式設計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