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王心心

相關文章 34 篇
  • 台北室內合唱團「中南美彌撒」
    特別企畫 Feature

    向宇宙下訂單>>音樂類

    台北室內合唱團「中南美彌撒」 2020/12/10 高雄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音樂廳 2020/12/11 屏東演藝廳音樂廳 2020/12/12 嘉義市政府文化局音樂廳 2020/12/30 台北 國家音樂廳 成立於1992年的台北室內合唱團今年恰巧邁入第30周年。歷年來合唱團從早期音樂到現代作品,從人聲重唱、室內合唱團到交響合唱團,台北室內合唱團均展現出高度藝術性。「中南美彌撒」是合唱團2020年度的旗艦製作。音樂會精選芬蘭作曲家J. Mntyjrvi、P. Kostiainen、J. Linkola當代美感的無伴奏合唱,以及法國作曲家F. Poulenc《榮耀頌》及阿根廷作曲家A. Ramrez《中南美彌撒》兩組饒富民族特色的大型宗教作品。作品地域從極北到極南,風格文化也呈現強烈對比。 推薦人 林伯杰 回想已非常遙遠的上個世紀,當我還是大學生,著迷於男高音卡列拉斯所錄製的發燒名盤《中南美彌撒》,便許願能現場聆賞這種充滿民族風情的現代宗教音樂傑作,沒想到隔了幾十年,台北室內合唱團居然把此曲搬上國家音樂廳。 雖然我目標是鎖定《中南美彌撒》,但整闋演出長度不到25分鐘,所幸台北室內合唱團的曲目安排總能讓人大開耳界。上半場全是我個人沒聽過的當代合唱曲目,像是芬蘭的J. Mntyjrvi、P. Kostiainen、J. Linkola等作曲家,他們的作品好陌生但又好好聽,頗是意外的收穫。 下半場排了法國的浦朗克《榮耀頌》與阿根廷的拉米瑞茲《中南美彌撒》,我著實佩服台北室內合唱團如此精準地掌握不同語彙與風格的堅強實力。雖然在《中南美彌撒》的器樂伴奏上,精簡了作曲家原先設定的南美洲民俗樂器,然而請來男高音林健吉是非常棒的選擇,或因他的原住民血統,讓演唱些許脫離學院派氣息,多了些狂放的自然風情。 指揮家陳雲紅已離開台北室內合唱團藝術總監職務,但先前連續3年「紅紅夫人的異想世界」系列,無論是伯恩斯坦的《奇徹斯特詩篇》、

    文字|王寶祥、李欣恬、林伯杰、劉馬利、賴曉俐
    第350期 / 2022年12月號
  • 南管演奏家王心心
    焦點專題 Focus 南管演奏家 王心心

    播種 體會堅韌的慢

    小時候在福建家鄉,丘陵地上到處都種著花生,王心心也種過,一步兩顆、兩顆地播下種子,每播一次就用全身力氣將種子踩進土裡,植物熟成和自己於是有了更深的聯繫。這讓王心心有了親近植物的童年,也逐漸學會什麼是「等待」,她說:「其實就好像南管,這種音樂這麼慢,它的速度與表現就像植物生長,不能急。」

    文字|吳毓庭
    第334期 / 2020年10月號
  • 王心心(右)將與蔣勳(左)聯手,演出新作《春江花月夜》。
    音樂 搬演新曲《春江花月夜》

    王心心輕揉慢捻 再現唐樂詩文之美

    繼《琵琶行》之後,南管演奏家王心心再度以唐詩經典《春江花月夜》為本,編創吟唱新曲。在「江畔.相逢」演出中,她將與作家蔣勳合作,呈現《琵琶行》與《春江花月夜》,一以中原古音吟唱,一以國語念詩引言,讓觀眾透過聆聽,想像詩人筆下「銀瓶乍破水將迸,鐵騎突出刀槍鳴」的激動與「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的孤寂。

    文字|賴家鑫
    第324期 / 2019年12月號
  • 王心心與鹿谷內湖國小的小朋友在發表會中演出。
    專題

    王心心 雅韻緩緩 滋養土地成長

    對南管演奏家王心心來說,南管是從小陪伴她長大的搖籃曲,是休閒娛樂,是生活情境,但來到台灣,卻是要用心用力、想方設法去推廣、傳承。數年前,王心心因緣際會在南投鹿谷的內湖國小展開為期三年的「當代南管泥土計畫」,教導該校學生從無到有地學習南管,孩子們從抗拒、接受、投入到上台演出,有模有樣,藝術的種子就這樣播撒在土地山林之間

    文字|李秋玫
    第315期 / 2019年03月號
  • 達人推薦 本月我想看

    《王心心作場—輕輕行》

    睽違三年,很高興又看到心心南管樂坊繼《心經》之後推出新作。一看到王心心的名字,便會想起第一次看她現場演出的震撼:如此柔美的聲音,卻有著足以穿透一切的力量。緩慢而沉靜,使觀眾入座前所有的忙亂,隨著琵琶奏出的每個音符退去,跟著她的呼吸漸漸安定下來。 即使坐在自己的位置上不動,卻覺得彷彿穿越時空。南管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列的「人類口述非物質文化遺產」,這次演出中,將以宋詞詞牌《蝶戀花》為主題、蘇東坡、歐陽修、晏殊、柳永及李清照等文學作品入歌。細緻典雅的音樂,以閩南語吟誦的古詩詞,會為熟悉的文字帶來什麼樣的新感受?光用想像的,就覺得期待起來。 文字|魏君穎 自由撰稿人、臺灣文化政策研究學會理事長

    文字|魏君穎
    第315期 / 2019年03月號
  • 漢唐樂府藝文中心演出南管,左二持琵琶者爲陳美娥,右二吹洞簫者爲王心心。
    焦點

    「漢唐」姑嫂相和歌

    「荼薇架,日弄影。鳥雀悲春,意故卜來叫出斷腸聲。看紫燕,含泥歸。黃蜂𧋦蝶,黃蜂共𧋦蝶,翩翻那障飛來採花蕊。阮心事,今欲訴渡誰知。肝腸百結,但得掠此,目滓暗淚滴。咱娘嫻,相隨侍,去到相國寺,見伊人食得醉熏熏,挨來推去,挨來共推去,伊身都全然不醒來。賊冤家,無心腹,誤阮返來,此處無興又無彩。肌膚瘦,阮不自在,阮身恰似揚子江中遇著風浪搖擺。雀橋會,不駕來。親像牛郎織女,銀河阻隔在東西。恰親像牛郎織女,銀河阻隔在許天台。」(南管〈荼薇架〉) 南管音樂的情,陳美娥嗓聲的幽曲乾淨,在季末的春雨中,寅夜繞耳不去。前年三月「漢唐樂府」一場南管演出留下的音印仍然淸鮮;今年六月在兩廳院「風雅頌系列」古韻新姿中,漢唐祭出泉州來的媳婦王心心主唱,南管愛好者將可聆賞到正統泉州腔南音了。 來台甫年餘的王心心,是陳美娥的嫂子。姑嫂結緣於南管,嫂嫂雖比小姑年輕,南管藝齡卻較長。「我開始學講話就在南管的音樂中了,」王心心說:「聽大人唱,自己也哼,南音就是兒歌了。只有南音,其他的沒有聽過。」還不習慣說普通話,含著泉州腔不時地望向身邊陳美娥。她看來靦腆,卻不怯唱,第一次上台竟只五歲。「是高甲戲班到我們玉溪村演,開演前後加一段南音,我上去唱〈小紅花〉。」後來村上廟會、辦喜事、學校辦活動都找她唱曲,鄕紳長輩閒在就一句一句地敎她。稍長,入晉江縣文化館文宣隊,經常出外地巡演。在一次南音大會串的排練中,聽到一位男生唱〈因送哥嫂〉,「特別的好聽」她講不出那個觸動,卻依稀浮現那份動容。這是她第一次沁心領會南音的淸美古雅,她想要深入地學。過二年,福建藝校泉州分校南音班第一屆招生,她考上入學,接受系統化嚴格地敎導,樂器從琵琶入手,唱曲由作品分析入心,探究調式及曲牌,而她本身的泉州腔是正統南音的標準唱腔。畢業後加入泉州南音樂團,成爲一個眞正識曉南音的專業演出者。 獲准來台定居後,參與夫婿與小姑合力創建的漢唐樂府南館古樂團,與陳美娥一同敎學及演出。「漢唐」在陳美娥與兄長的十年努力下,經營出一個專業場地,逢周六、日晚演出,也爲機關團體接待外賓或辦活動而專場演出。 演而優則究,陳美娥鑽硏古樂史多年了,早期多與東南亞僑界的南音團體接觸,開放探親後,她更頻繁往大陸採集南管源頭史料,請益學界耆宿。令

    文字|胡惠禎
    第20期 / 1994年06月號
  • 南管音樂家王心心演出〈心經〉。
    即將上場 Preview 心心南管樂坊「此岸.彼岸」

    心境流轉 展現悠緩之美

    南管藝術家王心心突破傳統南管的演出形式,與各種藝術合作,企圖展現當代生活下人們多元的內心活動。將在三月演出的「此岸.彼岸」,上半場的《春祭》以完整的上下四管組合呈現南管由指而曲、循序漸進的典雅傳統,下半場由王心心將四個與觀音大士相關的主題作品重新以南管曲牌編曲,將她近年的感悟融入南管的血液裡。

    文字|李育慈
    第278期 / 2016年02月號
  • 特別企畫 Feature

    傳統的現代啟示錄

    傳統 深厚而穩固的根基 最強烈獨特的歷史情懷及民族品牌 創新 多變與跨界的思維 最靈活時尚的包裝定位及創作趨勢 表演藝術的「新文藝復興」運動 走出舊框框 迎向新舞台 褪去了古味 換上了新妝 老祖宗的壓箱寶書法、南管、扯鈴、歌仔戲 在藝術家巧思下搖身一變成為當代流行 雲門《狂草》融合書法與肢體的東方美學 站穩全球化國際市場 王心心「南管音樂舞劇」跨越劇種與國界 打造現代典雅新定位 舞鈴劇場顛覆扯鈴雜技注入舞蹈劇場元素 開創表演藝術新形式 明華園日團轉攻小劇場培養第三代生力軍 成功吸納年輕新觀眾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155期 / 2005年11月號
  • PAR表演藝術
    特別企畫 Feature

    藝術新移民 Republic of Arts

    一座花園裡如果只種了一個品種一個顏色的玫瑰 美則美矣,但似乎單調了些 多少植物專家用嫁接、基因改造等等方法培植育種 為的不就是要讓一座花園繽紛多彩? 在對創意索求無度的藝術國度裡 更是不可能容忍純粹與單一 新的藝術家、新的視野、新的思考、新的形式 一次又一次 讓藝術的花園綻放奇花異卉 不管是來自中國泉州的王心心 還是來自荷蘭的羅斌 抑是來自俄羅斯的法立德與艾蓮娜 她╱他們因為不同的原因來到台灣 也在這裡展開藝術之路 與台灣的藝術家對話、激盪 嶄新的藝術未來,是否就此展開?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142期 / 2004年10月號
  • 特別企畫 Feature

    南管女兒王心心

    離鄉背井的孤寂,王心心總是藏在心裡,不輕易表現出來,但每每唱起《王昭君》中的〈山險峻〉:「虧阮一身來到只,只處無興又無采,四目無親,舉目無親今卜怙誰人通訴起, 」,王心心總是隨著唱詞在心裡喊著「爹媽恁值處,袂得相見,阮袂得見媽恁一面!」

    文字|李玉玲
    第142期 / 2004年10月號
  • 王心心在《胭脂扣》中扮演一個煙花女子,對一向形象十分良家婦女的她是一大挑戰。
    特別企畫 Feature 讓南管化身時尚

    王心心 要做南管音樂舞劇的品牌領導

    「誰說南管不能跟『現代』畫上等號,這次的『王心心作場』就是一個好的開始。」王心心說,南管在古代是時尚,在現代也可以是時尚,多方面的跨界嘗試,還有定位清楚的票房策略,是讓南管歷經千年依然如新的活命丹。

    文字|鄭淑瑩
    第155期 / 2005年11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常客推薦

    《懷念好老戲》讓人回味歷史人物的神韻

    光環舞集《水域70%》,編舞家劉紹爐試圖找尋舞者身體與發聲的關聯,讓舞蹈中韻律、氣息、及內在力量的收放,成為呼和聲和吟唱,和著吐瓦民謠,令人驚訝。極致體能舞蹈團的《草山行》,讓人期待如何以強烈的創作力量舞出陽明山的秀麗景色。 李寶春將京戲新演成一齣齣好老戲。在古老戲曲的凝練語彙中,除了看戲、聽戲更飆戲。這次《懷念好老戲》所選的戲碼讓人回味故事中一個個歷史人物的神韻。國光劇團的《閻羅夢》及《王熙鳳大鬧寧國府》,前者令人慨歎人生,後者則看王熙鳳的機鋒銳利。 漢唐樂府古典梨園歌舞戱《韓熙載夜宴圖》像是一幅恬靜的古畫,如同卷軸般悄聲地展開。人物姿態細膩,音樂幽婉,雖然緩慢卻有著難見的韻雅僕質。常和梨園歌舞戲的音樂相互借用的南管,是十分古老的音樂,清雅而細緻。《古曲清韻晉江南管》的演出採傳統形制,《心韻》則在古曲外,能聽到王心心新創的曲子。《NSO馬勒系列九》演出馬勒第六號交響曲《悲劇》,雖然是龐大的樂曲,但音樂以緩慢的步調開展出一幕幕的情景,若靜心聆聽,沉潛內蘊的情感將顯得豐富而動人,聽見那「搏擊命運的人」。

    文字|謝杰廷
    第149期 / 2005年05月號
  • 王心心
    戲曲

    王心心與打城戲 「閩韻風澤」雅俗並陳

    由王心心和福建梨園戲、泉州南音樂團共同創作的《霓裳羽衣》,以大唐皇室為背景,以玄宗和貴妃知音識音為主軸,將結合梨園科步、創新南管音樂曲風,重現盛唐古畫韻味。《目蓮救母》是打城戲最具代表性的劇碼,深具福建閩南特殊的風土民情與地域色彩。

    文字|廖俊逞
    第179期 / 2007年11月號
  • 日本薩摩琵琶演奏家岩佐鶴丈。
    音樂新訊

    分而再合 三地琵琶相見歡

    「推手為枇,引手為杷」。從枇杷到「琵琶」,這個發展超過兩千年歷史的樂器,在這麼一彈一撥之下,唱出了多少人世蒼涼?更翻山越嶺,橫跨了多少疆域?一把琵琶,橫抱、直抱、有用撥子、有五指輪奏;在東亞各國,更伴隨迥異的唱腔,有不同的表現手法。為此,臺灣國樂團以南管琵琶與中國琵琶作為兩岸切磋的媒介,輔以日本薩摩琵琶展開國際交流,透過琵琶一項樂器探討台灣、中國及日本三方在地域上的源頭與變革。 為突顯不同特色,樂團邀請台灣的王心心、中國的曲文軍與日本的岩佐鶴丈與樂團共同合作。在上半場各以純粹的獨奏方式,展現琵琶不同形制的特殊性;下半場則在首席客席指揮閻惠昌的帶領下,讓琵琶與樂團演出拿手的協奏曲。在最後,更讓三位演奏家同台與樂團演奏琵琶、薩摩琵琶、南管琵琶協奏曲,使分流已久的樂器,再有合而為一的感受。此外,更難得地邀請到學者林谷芳擔任主持,在樂聲中引領觀眾了解各種琵琶的淵源、形制、流派及樂曲特性,介紹此樂器多元又迷人的風貌。

    文字|李秋玫
    第251期 / 2013年11月號
  • PAR表演藝術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柔性政變

    十月看完當代傳奇劇場的《等待果陀》,吳興國的表現遠比《暴風雨》裡好的太多。但青年演員盛鑑及演「垃圾」的丑角林朝緒和演暴發戶的馬寶山則令人刮 目相看。盛鑑剛「黯然」離開台灣最活躍的國光劇團一個從小坐科、在鼻青臉腫中長大的京劇演員離開京劇團,不是黯然是什麼?十五年前的吳興國不也是噙著 淚水離開。在傳統師輩眼裡,他們是叛徒。 離開之後,卻見戲曲演員海闊天空的新舞台。中國京劇名伶梅蘭芳說:「演員需要靈活運用程 式,不能被程式所困。」戲曲程式不是限制,但那個鼻青臉腫造就的紮實根基,只要靈活運用,卻讓傳統可開可闔,穿古通今,東西遊走。傳統的創新哪裡需要大破 大立,原來從梅蘭芳開始,傳統戲曲的柔性政變就不斷在每個時代裡發生推翻與被推翻。 因為即將登場的雲門舞集《狂草》、及王心心的「王心心作 場」,這一期我們製作了「傳統的現代啟示錄」,台灣這幾年在傳統的創新上走出了許多成功的案例,不管是傳統戲曲的現代化,或者結合傳統元素的現代創新,從 明華園到當代傳奇劇場,從雲門舞集到國光劇團,從漢唐樂府到霹靂布袋戲,塑造了台灣當代藝術既傳統又時尚的經典面貌。 我們用「柔性政變」來 形容這樣的轉變與創新,因為並沒有破四舊,只是不斷融入新的時代情感、時代節奏,傳統的在朝與在野可能都有喧囂或喝采,但我們看到每一個時代裡出現它的最 新,也有它被尊崇的古老。傳統不能逆時代而存,而時代面對傳統亦應謙卑。老祖宗的東西如果要「靈活運用」,就正如《等待果陀》節目單裡,年輕的盛鑑在這一 齣作品裡的體會:「唯有紮實的傳統基礎才是創新的後盾。」 西方的傳統藝術裡,最被我們熟悉的該是芭蕾吧,有趣的是,在柏林,古典芭蕾霸佔數 百年的歌劇院,今年也在歐陸頗具指標性的「八月舞蹈節」裡,出現後現代舞蹈企圖「攻城略地」的一場「柔性政變」。事實上,九月下旬法國當代舞團瑪姬.瑪漢 來台演出的《環鏡》也在柏林觀眾裡引起各式各樣擁抱與反對的意見:走路算不算舞蹈? 一再重覆算不算?《環鏡》究竟是不是一支舞蹈?新世紀以來的現代舞發展是不是遇到了瓶頸?在這些似舞非舞的作品裡究竟還有沒有新鮮事兒?我們在歐洲的作者 林冠吾,給這次藝術節的幾支重要作品如何顛覆傳統,作了詳細的描述與觀察。

    文字|盧健英
    第155期 / 2005年11月號
  • PAR表演藝術
    特別企畫 Feature

    升溫中的混血活力

    台灣外籍聯姻的普遍,正在改變新的人口結構與文化面貌。而隨著兩岸的文化交流,也將有越來越多的華人藝術家,在藝術的國度裡創造不可限量的結合潛能,我們是不是已能接受「混種」與「移民」,在未來的台灣藝術發展上將是新競爭力的重要基因?

    文字|盧健英
    第142期 / 2004年10月號
  • 由何曉玫編作的〈我的佛洛伊德〉中舞者與音樂家一起融入舞作的構圖之中。
    舞蹈

    台北越界《天籟》 超級大越界

    台北越界舞團的秋季製作《天籟》,不但跨界將音樂家拉上了舞台與舞者共舞,在音樂方面,同時運用到中西音樂的搭配,南管與巴洛克音樂的組合。

    文字|田國平
    第142期 / 2004年10月號
  • PAR表演藝術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台灣皮蛋夾義式蕃茄

    朋友邀請我去長安東路上的一家餐廳,意外地讓我體驗了一次舌尖上的「混血」經驗。道地,不是這家餐廳自豪的重點,年輕主廚端出來的台灣皮蛋夾義式蕃茄的冷盤沙拉,韓國泡菜和著乳酪的香醇微辛,風味特殊得讓人咋嘴拍案。 混血,帶來新風味。文化的混融則帶來創新的可能性。 一個人的出生源地確實重要,但重點則是他帶著他的根與其他不同文化所發揮的綜效(synergy),藝術生命也可能因此不同。台灣是三百年來一次次移民歷史的積累,但現在卻往往忽略發生在島內的移民現象,只注意從台灣出去的移民,卻看不見從各地走進台灣的新移民。 這一期我們製作「藝術新移民」的專題,選擇了來自福建泉州的南管演奏家王心心、在台灣築起偶戲大夢的荷蘭人羅斌,及從寒帶俄國來到亞熱帶南台灣的高雄市交響樂團團員法立德及艾蓮娜四個人。他們少則在台灣待了三年,多則待十四年,王心心當年因婚姻而踏上台灣,如今卻要為南管的新出路而留在台灣;羅斌對台北最初的印象是怪、醜、亂,但這位「阿逗仔」卻把布袋戲的傳承與創新變成自己的人生使命;來自最遠的烏克蘭,在高雄生活了七年的法立德不談鄉愁,他說:「所有的『文化隔閡』都令人興奮!」Republic of Arts,在藝術的國度裡,他們的台灣經驗正在積累中。 另外,十月、十一月的芭蕾演出令人炫目。十月的蘇黎世芭蕾舞團以純淨與優雅的極致表現,帶來經典的現代芭蕾作品《郭德堡變奏曲》,作品反映出現代建築般的金屬色澤與線條,是一支看聽俱佳的經典;多年來「只聞樓梯響」的基洛夫芭蕾舞團,則終於要在十一月造訪台灣。基洛夫舞團被形容為「俄國古典芭蕾之最」,從其前身「帝國芭蕾舞團」創立算起,迄今已經跨越四個世紀,上世紀以來,你可以叫得出名字來的芭蕾巨星如尼金斯基、帕芙洛娃、紐瑞耶夫、巴瑞辛尼可夫、瑪可洛娃幾乎都來自這個芭蕾搖籃。 九月中旬來台的e世代當紅小提琴家約夏‧貝爾,在台灣擁有不少樂迷,樂迷們想知道在音樂之外,約夏‧貝爾最感興趣的是什麼?我們的特約作者帶回了答案。

    文字|盧健英
    第142期 / 2004年10月號
  • PAR表演藝術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與未來同步

    法國的亞維儂藝術節,幾乎是每個表演藝術工作者一生必得去一趟的「朝聖」之旅。每年七月,城內外近百個你可以想到的表演場所,可能是宮殿、可能是修道院、可能是貴族宮邸的庭園、也可能是河畔、街道、學校操場的任一角落,上演著上百齣大小不一,形式各異的表演節目,生活在這裡,幾乎只要走出家門,出外曬曬太陽,就可以和藝術不期而遇;通宵達旦、舉城若狂的節慶氛圍,更著實令人欣羨。 然而攤開法國地圖,你會驚訝地發現,亞維儂雖然號稱法國中南部普羅旺斯省的第一大城,卻只是一個徒步走完一圈僅需一小時的彈丸之地。出了亞維儂城,便是野郊農地,和南邊的馬賽、尼斯,或者北邊的南特等其他城市相比,幾乎沒有其他競爭的優勢。但令人驚訝的是,六十三年來,每年夏天亞維儂藝術節依然吸引了成千上萬、來自世界各地的觀眾。究竟這個老字號的藝術節擁有何種魅力,能夠與時俱進、歷久不衰?而亞維儂經驗又給了我們什麼啟示? 創造表演藝術的未來趨勢,引領而非迎合觀眾品味的策略,不僅是亞維儂藝術節成功的祕訣,更是國際各大藝術節共同追求的策展理念。本刊從法國、英國、德國、美國等世界重要藝術節的觀察中,展望二○一○年即將登場的第二屆台灣國際藝術節,提供這個與世界同步創作,具備深厚潛力和旺盛企圖心的國際藝術節,一個值得借鏡的方向。在強調「跨界」、「跨國」、「跨文化」的策展理念,「自製」、「原創」節目的品牌精神下,明年台灣國際藝術節所帶來的一系列精采節目,本刊帶讀者搶先目睹「未來之眼」。 從過去中發現未來的潮流,從傳統中找到創新的可能,「南管女兒」王心心不斷跨越藝術形式與藩籬,打造「南管」的現在進行式,為傳統再造新生命,其成績有目共睹。這回,她要和林肯中心全本《牡丹亭》的最佳杜麗娘代言人、崑曲青年旦角錢翊同台,堪稱是傳統戲曲史上五百年來頭一回,兩種戲曲音樂破天荒融合。究竟,南管和崑曲要如何攜手彈同調?身為聯合國文化遺產的傳承人,王心心和錢翊如何定義「傳統」?兩位離開藝術原鄉的藝術家,又如何在他鄉吸取養分,滋養個人技藝發展?透過越洋對談,我們看見兩位女子要傳統在自己手上發光發亮,推動傳統大步向前行的堅毅步伐。

    文字|黎家齊
    第203期 / 2009年11月號
  • 王心心在《琵琶行》中將以細膩的演唱技藝,扮演琵琶女、白居易、以及說書人三個敘事角色。
    戲曲 轉軸撥弦就是舞蹈 林懷民讓南管回歸純粹

    王心心獨抒《琵琶行》的悵然之情

    林懷民卻欲藉由此作舒展《琵琶行》字裡行間飄渺卻又絕對的存在感,並重新定義舞蹈。經過林懷民提點,王心心悟到:「我的坐,就是動作;我彈琵琶的揮手、擺肘,就是動作;我的開口與抬頭,就是動作。」

    文字|廖俊逞
    第166期 / 2006年10月號
12下一頁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特別企畫 Feature

    早一點知道就好了的返鄉/移居10個TIPS

  • 澳門

    新興粉專「我不𠝹櫈」讓看戲觀眾大鳴大放

  • 戲劇

    FOCASA馬戲藝術節 建立台灣全新品牌

  • 藝號人物 People

    陳靈 專注的人生、多變的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