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於三月初來台的知名鋼琴家、有「俄國鋼琴第一夫人」美稱的蕾昂絲卡雅,以紮實的鋼琴功力與細膩的風格詮釋,遊刃於德奧與俄國曲目之間,曾是鋼琴大師李希特最推崇的雙鋼琴搭檔,不凡的室內樂功力,更是連鮑羅定四重奏與阿班.貝爾格四重奏都點名盛讚。曾訪問多位國際知名鋼琴家的樂評人焦元溥,也從他訪問蕾昂絲卡雅的經驗出發,專文介紹這位鋼琴夫人的不凡藝業與音樂人生。
PROGRAM 蕾昂絲卡雅鋼琴獨奏會
TIME 3.8 7:30 pm
PLACE 台北國家音樂廳
INFO 02-33939888
很少音樂家能像蕾昂絲卡雅(Elisabeth Leonskaja,1945-)般自然地跨越國家、性別、族群與語言的界線。她的音樂個性獨立,卻又是絕佳的室內樂高手,鮑羅定四重奏與阿班.貝爾格四重奏都點名盛讚。聽她陽剛大氣、在舞台上力抗樂團的布拉姆斯與柴可夫斯基鋼琴協奏曲,絕對不會想到私底下的她竟是溫柔甜美、聲音輕柔的女士。她的音樂詮釋一絲不茍,情感深邃而邏輯嚴密,舞台下卻又笑容可掬、和善可親。然而,這一切看似相悖的事實都是真實的蕾昂絲卡雅,也造就她不平凡的人生。
篤實求藝,卻被迫出國參賽「為國爭光」
蕾昂絲卡雅出生在喬治亞共和國首府提比利希(Tbilisi)一個單純的律師家庭。「我不知道自己算不算神童,但我學鋼琴還真的沒遇到困難。」她按部就班地學習,十一歲就和樂團合作貝多芬第一號鋼琴協奏曲,十二歲更演奏李斯特第二號鋼琴協奏曲,十七歲時則在羅馬尼亞恩奈斯可大賽(Enescu Competition)奪冠。這次勝利讓蕾昂絲卡雅肯定自己的能力,也使她一戰成名。原本已要在提比利希音樂院就讀的她,從布加勒斯特返回故鄉途經莫斯科,就被莫斯科音樂院鋼琴系主任「抓」到系上,不經考試就成了學院新生。蕾昂絲卡雅在莫斯科的老師是頂頂大名的米爾斯坦(Yakov Milstein)。米爾斯坦個性內向而謙虛,雖非活躍舞台的演奏家,卻是熱中學術、著作等身的大師。他曾是莫斯科四大門派中伊貢諾夫(Konstantin Igumnov)的學生與助教,而伊貢諾夫又師承李斯特晚年弟子西洛第(Alexander Siloti),一向以獨到且深入的李斯特詮釋聞名。米爾斯坦承傳大師,所撰寫的李斯特傳記,至今仍是俄國學派的經典之作。
個性篤實的蕾昂絲卡雅,自也繼承米爾斯坦的嚴謹。她重新思索自己的技巧與音樂,從最基本的觸鍵開始,追求更高深的音樂藝術。同學們總嘲笑蕾昂絲卡雅「問題太多」,但她就是打破砂鍋也要問到底,在老師的引導下開展自己的獨立思辯。當蘇聯為求得名、指派她參加隆提博大賽時,天真的她竟還拒絕參賽,寧可待在音樂院練琴也不願分心。等到官方伸出黑手,取消她國內外的演奏會,蕾昂絲卡雅才知事態嚴重,乖乖前往巴黎參賽。雖然最後她只得到第三名(冠軍從缺),卻遇見生命中的貴人──匈牙利鋼琴大師安妮.費雪(Annie Fischer)。費雪極力稱讚蕾昂絲卡雅的演奏,認為她的天分與音樂是所有參賽者之最,「但妳既然有如此天分,就得加倍努力!」年輕的蕾昂絲卡雅似懂非懂,多年之後,她才領略費雪一生鑽研音樂的自律。
猶太血統處處受限,忍痛離開蘇聯
同樣在文化部監視與掌控之下,蕾昂絲卡雅再度被安排去參加比利時伊莉莎白大賽(1968年)。這次比賽蘇聯大獲全勝,四個代表都得到名次,十六歲的Ekaterina Novitzkaja更奪得冠軍。但奇妙的是,當年僅得第九名的蕾昂絲卡雅,和第十名內田光子、第十一名杜歇伯(Francois-Rene Duchable),卻成為該屆比賽唯三成為今日頂尖國際名家的鋼琴家。蕾昂絲卡雅再度證明,比賽僅是一時,藝術終是長久之路。
回到蘇聯,她穩定地開展演奏事業,更因此認識鋼琴大師李希特(Sviatoslav Richter)。「他真的為我開啟了全新的音樂世界!」在李希特的邀請下,蕾昂絲卡雅和他一同演奏了舒曼和巴爾托克的雙鋼琴作品。在李希特心中,莫札特的作品是鋼琴曲目中「最困難的音樂」,而為莫札特立下極高標準,又從不演奏改編曲的李希特,最後竟然主動提議和蕾昂絲卡雅一同挑戰葛利格改編的雙鋼琴版莫札特鋼琴奏鳴曲,可見他對蕾昂絲卡雅之高度欣賞。只是就在兩人已經練習多次、音樂會也即將舉行之際,蘇聯官方卻在此時批准了蕾昂絲卡雅的移民申請(1978)。知道機會稍縱即逝,蕾昂絲卡雅最後忍痛離開,那場莫斯科音樂會終成未竟的遺憾。
為何蕾昂絲卡雅非得離開蘇聯?「你若知道身為猶太人在蘇聯有多苦,你也一定想離開!」即使父親是俄國人,蕾昂絲卡雅的護照與所有官方文件,仍然清楚註記「父:俄國人;母:猶太人」。蕾昂絲卡雅永遠不知道為何自己不得出國演出,永遠不知為何音樂會被取消。所有問題的答案,最後僅得一句「這是為妳好!」然而,李希特始終沒有忘記蕾昂絲卡雅。即使她已離開蘇聯,在世界各地奔波演奏,他們仍然保持合作與友誼。在蕾昂絲卡雅移居西方十三年後,一九九一年他們終於一起演奏莫札特—葛利格鋼琴奏鳴曲。既實現當初未完的夢想,也終於了了李希特的一樁心願。
與李希特相知相惜,開啟藝術道路
談起李希特,蕾昂絲卡雅可有說不完的故事。「李希特是一位偉大的音樂家,更是偉大的人。如果要我形容他,我會說他是奧林帕斯山的神祇,超凡脫俗地在星雲之上。他總是充滿獨特的神采。雖然傲看人間,思想卻無比寬闊開放。當李希特要解釋一個概念,他的話總是非常簡單,寥寥數語中卻是巨大而深沉的智慧。當我們練習時,他從來不擺架子,總是非常紳士地表達見解,親切而循循善誘,讓我深入地思索作曲家與作品的意義。」不只在音樂上蕾昂絲卡雅受益匪淺,李希特更慷慨地傳授技巧的秘訣。「我們排練時,李希特常鼓勵我彈出更甜美的音色與更細緻的弱音。我知道他是對的,他的要求正是作曲家要的,但我就是不能完美彈出我所追求的效果。當我們首次演奏後,突然間,李希特為我打開了技巧之門,告訴我音色變化與弱音控制的秘密。我現在能彈出這樣的音色與各種層次的弱音,全都得歸功於李希特的教導!」直到今日,蕾昂絲卡雅仍然認為李希特是影響她最深的藝術家。對這位偉大的前輩,她更有無限的感恩。
離開蘇聯,蕾昂絲卡雅選擇定居維也納。「當時奧地利是蘇聯猶太移民的中繼站,多數人待滿三個月就再去別國。然而,我之前就已在維也納表演過三次,音樂會都非常成功。這裡的人們也很喜愛我的演奏,而我也愛這音樂之城,因此我最後也就留在維也納。」多年研習下,蕾昂絲卡雅已自這莫札特、貝多芬、舒伯特、布拉姆斯等作曲家棲息之地體會出地道的德奧風格,也能純熟運用「維也納風格」於其詮釋之中。
思索時代意義,細膩詮釋作品
然而,她並非照單全收,仍然以其一貫的思辯審慎區分「傳統」與「積習」之間的差異。「同樣是『維也納風格』,顧爾達(Friedrich Gulda)的表現就遠較許多學究靈動活潑。很多人說『維也納風格』老舊迂腐,其實問題不在風格,而是看演奏家如何表現。演奏家要了解傳統的來源,並思索其時代意義,而非盲目地抱著古董當聖經!」
我一直好奇,為何同樣是舒伯特,蕾昂絲卡雅在其中期作品就常運用「維也納風」句法,但在最後三首奏鳴曲,如此風格卻消失不見?蕾昂絲卡雅表示:「那當然,因為在最後三首奏鳴曲,維也納還在塵世,但舒伯特已身在天堂。那是全然不同的音樂視野,我自也不再運用維也納式的句法。」如此細膩詮釋與深刻思考,讓蕾昂絲卡雅成為繼李希特之後,最能完美表現舒伯特的俄國鋼琴家。
回首來時路,蕾昂絲卡雅的藝業步步踏實;也正因如此,她的音樂方能在樸實中現真情,在淡泊中見偉大,以自由心靈照亮作曲家幽微的樂思,在琴音裡訴說平凡中的不平凡。
文字|焦元溥 樂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