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格納老是愛讓音符盤旋在所謂的過門音域之處,還強逼歌手得將聲音穿越過銅牆鐵壁般的厚重管絃樂,此外,歌者更要能深刻詮釋戲劇中的心理層面。為挑戰極限,聲樂家們前仆後繼地為華格納奉獻,但成就非凡卻僅是寥寥,這些少數民族,樂迷自然樂於奉上「華格納歌手」的尊稱。
讓我們透過歷年拜魯特音樂節,鎖定《指環》中最重要的三個角色——大神佛旦、英雄齊格飛、與女武神布倫希德,藉此窺看百餘年來最卓越的華格納歌手。
由於華格納被後人神化得徹底,連帶擅長演唱樂劇的歌手,也隨之「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畢竟,華格納既然寫出非「凡人」能唱的角色,聲樂家若沒有超凡入聖的功力,又豈能在《指環》中騰雲駕霧?
華格納在世時,就已有許多專家學者大肆批評他那些「違反人類自然聲音」的殘酷要求。華格納老是愛讓音符盤旋在所謂的過門音域之處,還強逼歌手得將聲音穿越過銅牆鐵壁般的厚重管絃樂,除此之外,歌者更要能深刻詮釋戲劇中的心理層面。為了挑戰極限,聲樂家們前仆後繼地為華格納奉獻,但成就非凡卻僅是寥寥,這些少數民族,樂迷自然樂於奉上「華格納歌手」的尊稱。
特別是華格納一手創立的拜魯特音樂節,堪稱「華格納歌手」名人堂,或許因為「正統」的作祟,一位歌手倘若沒有登上拜魯特,即使在全世界唱遍華格納角色,似乎算不上一脈相傳的嫡傳子。因此,且讓我們透過歷年拜魯特音樂節,鎖定《指環》中最重要的三個角色——大神佛旦、英雄齊格飛、與女武神布倫希德,藉此窺看百餘年來最卓越的華格納歌手。
大神佛旦:仙氣堂皇的尊貴男低音
一八七六年拜魯特音樂節上首演佛旦的貝茲(Franz Betz,1835-1900),是華格納最喜歡的男低音歌手,《崔斯坦與伊索徳》中的馬可王亦由貝茲擔任首演。但讓世人開始對這位大神產生深刻的印象,則是由匈牙利出生的史寇爾(Friedrich Schorr,1888-1953)所創造,一九二五年至一九三一年之間他頻繁地以佛旦登場。而有趣的是,史寇爾似乎也只擅長華格納的作品,一脫離華格納歌劇角色,他的表現就顯得平凡無奇。
不過,二次大戰後登場的霍特(Hans Hotter,1909-2003),或許才是世人公認最偉大的佛旦。尊貴的聲音及堂皇的相貌,霍特創造出佛旦的總體印象,特別的是他的詮釋不單保有天上神明的氣度,還在多了地下人性的悲苦。在蕭提指揮的《指環》錄音中,正可見證霍特的佛旦,是如何從威赫的大神步入衰邁的黃昏之心路歷程。
緊接著出場的亞當(Theo Adam,1926-),是拜魯特有史以來演唱過最多次佛旦的歌手,從一九六三年到一九七五年,每年都是由他領銜主演。亞當的音質比霍特略高,因而呈現出較高不可攀的佛旦仙氣。
邁入二十一世紀,拜魯特音樂節上的首選佛旦,都是由美國出生的提圖(Alan Titus)擔綱,他可以說少數以演唱義大利歌劇起家的華格納歌手,儘管德國人總愛嫌他的德語咬字不夠清晰,但從千禧年起,提圖連續五年都擔任佛旦這個角色。
屠龍英雄齊格飛:青春朝氣無所懼的男高音
首位飾演齊格飛的是男高音昂格(Georg Unger,1837-1887),不過據考他的表現不佳。進入二十世紀,丹麥出生的梅謝爾(Lauritz Melchior,1890-1973)成為第一個貨真價實的華格納男高音,他原本是位男中音,後來自我訓練成為一位聲音洪亮寬廣的英雄男高音,一九一八年,梅謝爾以《唐懷瑟》男主角首次登台,大獲成功。
不過梅謝爾遊走男中音與男高音的風險,讓他在一九二一年陷入聲音毀滅的危機,所幸靠著強壯身體與多方求教,奇蹟地恢復嗓音。一九二四年梅謝爾以《帕西法爾》登上拜魯特,之後的齊格飛更是受到多方推崇。爾後歸化成為美國公民,從一九二六年起在紐約大都會歌劇院登台,他和女高音芙蕾絲坦在美國經濟大蕭條時期的演出,一直是票房的保證。有人說,若不是他倆的號召力,大都會歌劇院當時勢必宣告倒閉,梅謝爾唱到一九五○年才光榮宣告退休。
梅謝爾的演唱風格,成為後世許多華格納男高音的典範,要唱齊格飛,必須具備青春朝氣的嗓音,才能呈現「一無所懼」的英雄氣質。在梅謝爾移民後,稱霸拜魯特是德國出生的羅倫茲(Max Lorenz,1901-1973),雖然他在拜魯特締造了最多次齊格飛演出的記錄,但由於梅謝爾太過讓人印象深刻,因此樂評家對羅倫茲的詮釋往往有兩極的評價。
二次大戰後,瑞士出生的溫德嘉森(Wolfgang Windgassen,1914-1974)馬上成為最耀眼的華格納男高音。華格納的孫子威蘭(Wieland Wagner)在一九五一年看到他演唱奧芬巴哈輕歌劇《美女海倫》後,立刻簽下他擔任拜魯特音樂節歌手。溫德嘉森從一九五四年唱到一九六八年,共計演出十次之多,這在近年陸續發行的拜魯特實況錄音與蕭提的《指環》全曲,都可以聆聽他的聲音丰采。
溫德嘉森會受到如許推崇,從威蘭所說的「倘若溫德嘉森退休,那麼拜魯特音樂節就會因為沒有合適的男高音,而從此關門大吉!」就可得知。他的音色與音量,比不上其他華格納男高音,但是他投入角色時的真摯情感,卻比前輩梅謝爾更受世人喜愛。自從溫德森嘉告別舞台後,讓那些緬懷舊時代氛圍的樂迷們,宣告華格納男高音絕跡了!
在溫德嘉森之後,許多男高音嘗試接下他的齊格飛衣缽,比較令人注目的有柯羅(Rene Kollo,1937-)與耶路撒冷(Siegfried Jerusalem,1940-)。而德國男高音舒密特(Wolfgang Schmidt),從一九九四年起至今都在拜魯特擔任齊格飛,他的聲音頗有溫德嘉森的青春美感;同樣也是德國出生的法蘭茲(Christian Franz),則是近年崛起的後起之秀。
布倫希德:凌厲懾人的武神女高音
擔任布倫希德首演的女高音,是華格納極為喜歡的瑪特娜(Amalie Materna,1844-1918),原本以輕女高音出道的她,在作曲家的親自調教下,居然就蛻變成充滿力道的戲劇女高音,也樹立了華格納歌手的原型。緊接著,挪威出生的古布拉森(Ellen Gulbranson)是在拜魯特唱過最多布倫希德的女歌手,她從一八九六年一直唱到一九二四年,共計十三次。
莉莉.蕾曼(Lili Lehmann,1848-1929)是一個全方位的歌手,她能演唱超過一百七十個歌劇角色,不過蕾曼的成就,絕大部分還是在華格納領域。在第一屆拜魯特音樂節,蕾曼還只是飾演萊茵的少女之一,然後她前往美國演出華格納歌劇,讓美國人為之瘋狂。一八九六年蕾曼以凱旋之姿回到拜魯特,首次以布倫希德登台,成就了一場令人難忘的名演。
蕾曼之後,華格納女高音幾乎都是由北歐女人所壟斷。瑞典出生、美國長大的芙瑞敏斯特(Olive Fremstad,1871-1951),是蕾曼的嫡傳弟子,不過《指環》裡她所擅長的角色是《女武神》的齊格琳德。接著,挪威出生的芙蕾絲坦(Kristen Flagstad,1895-1962),開創二十世紀初期傳奇華格納女歌手的新頁。
芙蕾絲坦起初由於演藝事業無法拓展,二十年來僅局限在北歐各地演出,讓她一度想要退出舞台。沒想到一九三三年拜魯特音樂節首次以命運女神之一登台,雖然只是小角色,卻受到華格納另一個孫子沃夫岡的青睞,隔年立刻邀請她演出齊格琳德,一夕之間聞名全世界,旋即她在美國唱盡了所有華格納的女高音角色,聲望如日中天。一九六二年,她在錄製完蕭提指揮的《萊茵黃金》中的女神佛麗卡之後,因健康迅速惡化後過世。
瑞典出生的娃奈(Astrid Varnay,1918-)在二次世界大戰後,立刻成為最搶手的女武神,她在拜魯特擁有連唱十五年布倫希德之輝煌記錄,至今無人匹敵。雖然娃奈有著強大的聲音氣魄,但她的高音卻常因不夠穩定而飽受批評。
然而,同年出生又同是瑞典同鄉的女高音妮爾森(Birgit Nilsson,1918-2005)才是真正被視為芙蕾絲坦的接班人,她凌厲驚人的聲音力道無與倫比,「二十世紀最偉大的華格納女高音」的封號絕對當之無愧!整個六○年代,妮爾森如同女王般統治了拜魯特與全世界各大歌劇院,她在蕭提指揮的《指環》全曲錄音,直到如今仍為人津津樂道,直到八○年代初妮爾森才退休。
妮爾森的布倫希德太過鮮明,以至於後來的女高音都很難突破她的成就。七○年代竄起的英國女爵瓊斯(Dame Gwyneth Jones,1936-),她從次女高音起家,慢慢將嗓音推展至戲劇女高音。她的布倫希德比妮爾森更具女性特質,這在一九七六年布列茲指揮的拜魯特錄影版本中可以親眼目睹。
德國女高音貝倫絲(Hildegard Behrens,1946-)以演唱俱佳而為人所稱頌,特別是演技方面,《女武神》的神格倨傲、《齊格飛》的人性愛情、到《諸神黃昏》的絕望自焚,她在連續三齣戲中展現布倫希德的微妙心理變化,也就是為何貝倫絲在一九八四年拜魯特演出,會造成極大的轟動之原因。
拜魯特近幾年來的布倫希德,都是由德國女高音荷麗茱絲(Evelyn Herlitzius)擔綱,身材嬌小的她原先學舞出身,但很快就在樂壇大放異彩,二○○二年首次在拜魯特演出這個角色,讓人見識到一種嶄新姿態的女武神。
《指環》首演至今正好一百三十年。從首屆一八七六年起,登上拜魯特音樂節的歌手超過千人以上,一一細數實屬不易,掛一漏萬也得罪不起。然而在拜魯特演過《指環》三大角色,算算也各只有二十四位歌手罷了,真正能夠走進瓦哈拉城享受榮耀的偉大聲樂家、稱得上夠「神」的華格納歌手,或許就僅是上述這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