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健被樂壇譽為繼馬友友之後,最有前途的中國大提琴家。(© Gunter Glücklich DG/環球 提供)
藝號人物 People 讓音樂自然引領「風格」的大提琴家

王健 用琴音傾訴對巴赫的尊崇

王健,一位被樂壇譽為繼馬友友之後,最有前途的中國大提琴家。十歲就在奧斯卡獎紀錄片《從毛澤東到莫札特—以撒.史坦在中國》中展露他精湛的才藝,更是百年古典音樂廠牌DG簽下的首位華裔專屬藝人。三月初即將來台演出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的他,接受本刊越洋訪問,在遙遠的瑞典為我們暢談他對音樂、對巴赫的思考與詮釋想法。

王健,一位被樂壇譽為繼馬友友之後,最有前途的中國大提琴家。十歲就在奧斯卡獎紀錄片《從毛澤東到莫札特—以撒.史坦在中國》中展露他精湛的才藝,更是百年古典音樂廠牌DG簽下的首位華裔專屬藝人。三月初即將來台演出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的他,接受本刊越洋訪問,在遙遠的瑞典為我們暢談他對音樂、對巴赫的思考與詮釋想法。

王健的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

3/21   7:30pm  台北國家音樂廳

INFO  02-23694802

 

王健大提琴獨奏會

3/23   7:30pm  台中中山堂

INFO  02-23419898

人物小檔案

▲1968年生於上海,四歲起隨父親學習大提琴

▲1979年在奧斯卡最佳紀錄片《從毛澤東到莫札特—以撒˙史坦在中國》中嶄露頭角

▲1985年赴美學習,師從大提琴家Aldo Parisot

▲1994年與鋼琴家Maria Joao Pires及小提琴家Augustin Dumay組成三重奏

▲1999年由DG出版首張個人演奏專輯《海頓大提琴協奏曲》

約定訪問的台北時間晚上十點鐘,當一切都準備就緒,撥打的電話那頭卻是因為線路的問題,遲遲無法聯絡上。等到終於接通時,巳經是持續撥打的第三天了。在說明原委後,只聽見對方謙和又平易的聲音回答「沒關係,沒關係,我也是一直在這等著呢!」

他是王健,一位被樂壇譽為繼馬友友之後,最有前途的中國大提琴家。他曾被美國年度重要音樂刊物《美國音樂雜誌》評選為「全美傑出音樂藝術家」;英國絃樂雜誌《斯特拉底》更盛讚他是「一位令人激動的演奏家,他的技巧是建立在花崗岩上的。」連知名的指揮家小澤征爾(Seiji Ozawa)都曾經在王健年少時即宣告他為「世界級的大提琴手」。

順著樂曲的自然流動來「展現風格」

出生於音樂世家的王健,四歲便隨父親學習大提琴,九歲即進入上海音樂學院就讀,就在隔年,當製片聚焦於拍攝美國小提琴家以撒.史坦(Isaac Stern)在中國與音樂家和學生的互動時,王健在片中卓越、成熟又完善的演出,不但得到史坦的稱讚,在影片以《從毛澤東到莫札特—以撒.史坦在中國》From Mao to Mozart贏得奧斯卡最佳紀錄片後,這位小明星更成為國際注目的焦點。就在這樣的機緣下,他遠赴耶魯與茱莉亞音樂學院學習,從而嶄露頭角,其純熟的技巧與深厚的詮釋力深獲各地極高評價,更得到百年古典皇牌DGG唱片的青睞,成為DG首位華裔專屬藝人。

三月下旬,王健將訪台演出巴赫的六首無伴奏大提琴組曲。這六首曲子因馬友友的詮釋在台灣廣為人知,其內容複雜且旋律性不多,而風格各異的六首樂曲,對演奏家來說更是一大挑戰。對於自我風格的展現,王健認為無須刻意追求,因為這樣往往會加入偏見,甚至有扭曲性的解釋。他覺得自己是以「被動」的角度,循著音樂的道理來演奏的。先用心地去「聽」音樂,而在「被音樂打動的那一霎那,我便會知道怎麼去演奏它!」王健舉例:「就像一條小河,應該讓它自已流下來,而不是先挖一條渠道來讓它走!」如同音樂有它的規律,要按著最自然的方式走,而不是為了要展現風格,刻意地去刻畫自我的導向。而王健和諧悠遠的音色,正傾訴著一位演奏家對作曲家的尊崇、理解與感受。但他所「聽」到的,是什麼樣的巴赫呢?他聽到的巴赫不是老牌演奏家所詮釋的那種嚴肅的、高高在上的,而是慈善的、虔誠的、對美好的嚮往與一種給人安慰的感受。

想明白自己的音樂審美觀,演奏巴赫吧!

「想明白自己的音樂審美觀,可以試著演奏巴赫;想聽一位大提琴家對音樂的真正感受,也是要聽他演奏巴赫。」王健說。沒有標注表情記號的無伴奏大提琴組曲,考驗的正是演奏家對樂句的處理方式與音樂的表現力。若沒有能力理解與體會巴赫的音樂,是沒有辦法完美地在這自由又帶有規律的空間裡揮灑的。例如王健對於作品中舞曲的元素便有它自我的見解:他認為就結構來講,當時的作品的確是建構在舞曲的特點上,但他非常反對將它拉得像舞蹈一樣,這樣的做法其實是大材小用,因為巴赫寫的作品遠遠超過舞蹈性的娛樂效果,其實是以舞蹈的形式反映出一種更崇高的音樂。由於巴赫是一個虔誠的教徒,寫作相當多的宗教音樂,因此王健在演奏時也要求自己要有這一方面的感受。「在慢的速度上面來說,與其說是它是舞曲,還不如說是一個很好的祈禱。」

但是,為什麼是巴赫呢?王建認為巴赫的音樂不像於其他作曲家,如浪漫派作品那樣加了濃烈的情感在樂曲中間。他說:「巴赫的組曲給了一套非常完善的原料,但是你必須自己將他組裝起來!它不是像小說一樣,將完整的故事寫下來,而是給了幾個人物、幾個可能性。」在這樣的角度下「不可能有兩個人拉的巴赫是一樣的」,因為沒有人會做出完全一致的組裝,發展相同的劇情。

超然與敏感,對音樂家來說是有益的

談到自己出身中國的背景,王建有他獨特的想法,他認為中國古老的文化與歐洲有很相近的地方。巴赫從宗教出發的崇高素質與謙讓的態度,是「希望」而非「追求」,是「嚮往」而非「佔有」,這與中國傳統的美德相仿。就像他喜歡看歷史書,可以從中理解人性的奧妙及特殊點,提高對人性的敏感度;這種超然的態度和敏感度,「對音樂家來說是有益的,因為音樂家無非是用音樂給大家帶來一種精神上的超脫。」對音樂有極度熱忱的他,認為音樂和藝術都是人類非常寶貴的精神財富,優於任何物質上的東西,也是作為一個音樂家最重要的精神支柱,即使不成功也不成名,仍舊會有這樣一個精神夥伴陪伴,永遠不會孤獨。

誠懇、自然、崇敬、執著,這就是王健!如此從內而外、樸實不矯作的情感,使得他的演出精湛而深入人心。

 

文字|李秋玫 倫敦大學金史密斯學院當代音樂研究碩士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世界舞台 盡在你手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