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
這個樂季,蒞臨台北的國際巨星之多,令人目不暇給。除了歐洲大樂團外,更有揚名國際舞台的亞裔音樂大師。今井信子與鄭明勳的舞台丰采,相信留給台灣觀眾很深的印象;每年固定回台演出的「台灣之光」──呂紹嘉,今年更將與陳必先──被歐洲樂壇譽為「中國奇蹟」的鋼琴家──攜手打造亮眼的曲目。經由專訪,我們發現這些大師們的共同特色:亞洲的嚴謹思維、世界村的國際觀、深研典籍、關懷當代,當然,也看到舞台下,大師們深厚的人文光采。
我總是期許自己,每次演出能讓聽眾在不需事先作功課的情況下,自然地被曲子吸引,跟我們一起經歷全新的音樂旅程──這也是音樂藝術所以特別之處。
──呂紹嘉
NSO發現理查.史特勞斯五—英雄的生涯
1/12 7:30pm 台中市中山堂
1/14 2:30pm 台北國家音樂廳
INFO 02-33939888
曲目有布拉姆斯《海頓主題變奏曲》(Op.56a)、荀貝格鋼琴協奏曲(Op.42)、理查.史特勞斯《英雄生涯》(Op. 40)
名家與NSO的對話—探索新世界
1/20 7:30pm 台北國家音樂廳
INFO 02-33939888
曲目有李給悌《氛圍》、巴爾托克第二號鋼琴協奏曲(Sz. 95)、德弗札克第九號交響曲《新世界》(Op. 95)
人物小檔案
▲1994年獲荷蘭「孔德拉辛」指揮大賽首獎,同時也是國際知名的法國貝桑松指揮大賽首獎,金琴獎得主及義大利佩卓地國際指揮大賽冠軍。
▲1995- 1998年任柏林國民歌劇院首席駐團指揮。
▲1998- 2004 年任德國國家萊茵愛樂交響樂團音樂總監。
▲2001- 2005年任德國漢諾威國家歌劇院音樂總監。 2004年獲德部長頒贈該省文化最高榮譽之「Peter Cornelius」獎章。
「呂紹嘉的音樂救了《顏如花》!」向來嚴厲的法蘭克福《綜合報》如此稱讚呂紹嘉手下這齣現代歌劇的呈現。自從一九九四年臨時被召回台灣,接替生病的傑利畢達克指揮慕尼黑愛樂開始,他便成為國際間矚目的新生代指揮。傑利畢達克深具慧眼,呂紹嘉帶著深厚的人文素養與紮實的專業訓練,一路走來,其高度的藝術品味與誠懇的工作態度,讓驕傲的德國音樂界也臣服讚賞。
這次返台,除了與旅德鋼琴家陳必先合作罕見的荀白克鋼琴協奏曲以外,更將為國人帶來李給悌的名作《氛圍》,兩場節目展現呂紹嘉既深且廣的藝術關懷。
本刊特地越洋訪問到這位令台灣人驕傲的指揮家,一談他這次返台指揮的構思種種。
問:可否請您談談二○○七年一月與NSO 的這兩場音樂會的曲目?可否分享您設計這個「菜單」的用意與考量﹖
答:在第一場曲目中,我們可以看到十九世紀後半期至二十世紀初期德奧音樂傳統的傳承與創新。布拉姆斯畢生維護古典形式,曲風嚴謹卻深情浪漫,這首《海頓主題變奏曲》便是最好的例子。史特勞斯狂放多彩的《英雄生涯》與荀白克冷冽知性的鋼琴協奏曲,雖然像是兩個不同世界的音樂,其革命性卻奠基於同一根源——對傳統的全然認知與吸收。
第二場的曲目則散發濃厚的東歐及斯拉夫氣息,其中《新世界交響曲》是大家熟知的曲目。上半場是較新奇的,它需要大家以開放的耳朵及心靈去感受。李給悌(G. Ligeti)的《氛圍》Atmosphères可說是音樂美感的革命,它呈現了八分多鍾沒有旋律、節奏,只有來來去去所謂「音塊」的音樂,像不同形狀、色彩的雲,有大、有小、有快也有慢…但它呈現出來的不只是技術性的音效,更是深邃、震撼的藝術。巴爾托克是我很喜歡的作曲家,我一直覺得他的音樂還不夠被世人所認識。這首第二號協奏曲有著他一貫的作曲風格:尖銳的和聲與節奏、狂野的快板、寧靜卻詭異的慢板以及匈牙利的民俗風。
不管是什麼曲目,我每一場音樂會的唯一心願是:在一個不說教、不強迫的溫暖氣氛中,與聽眾進行兩小時心靈深處的交流,爾後大家──包括我自己──抱著滿滿充實的心回家。
問:您先前與陳必先女士合作過嗎?如果有,請問是是哪些曲目? 與陳必先女士合作是否有記憶特別深刻的事蹟?
答:我從小就聽了很多陳必先的音樂會,在維也納與她合作過一首莫札特鋼琴協奏曲,對她一直很景仰。陳女士近年鑽研現代音樂很深入,我幾年前在德國聽過她彈奏整場荀白克作品的獨奏會,印象很深刻。我相信她是介紹這首協奏曲給台灣聽眾很合適的人選。
問:您有特別喜歡的當代作曲家嗎?
答:二十世紀後半期重要的作曲家之中,我欣賞梅湘(O. Messiaen)、魯托斯拉夫斯基(W. Lutosławski)與李給悌。我認為他們不僅成功地找到自己的音樂語言,也具備精神上的偉大性。
問:以指揮的角度,詮釋(或工作)古典音樂與當代音樂有什麼不同?
答:我不是很同意在愛樂者之前將音樂截然以時間、地域等劃分。當然,我們演奏者必須事先掌握各樂曲的風格與精神,然後以自己的感受誠實地傳達給觀眾。但當曲子真的被消化吸收後,創作的年代只是紙上的資料,沒有實質意義。重要的是,無論是一首數百年前、或是剛完成的作品,在每一次演出都將它賦予嶄新的生命,呈現在觀眾面前。我總是期許自己,每次演出能讓聽眾在不需事先作功課的情況下,自然地被曲子吸引,跟我們一起經歷全新的音樂旅程——這也是音樂藝術所以特別之處。
問:您讓漢諾威歌劇院再顯光芒,是否可以談談在該劇院工作的感想或經驗?
答:德國劇院傳統深厚,水準頂尖,能在此領導一級劇院是我的很大榮幸。但傳統多,束縛也大。馬勒說得好︰「傳統不是對灰燼的膜拜,而是火炬的傳承。」我以東方人的角度,能以較不受拘束的觀點帶給他們一些不同的色彩及新鮮的空氣。五年來致力於曲目的擴展及加深,如德布西、楊納傑克(Leoš Janáček)、穆索斯基(M. P. Mussorgsky)的歌劇,在音樂會方面,我首次在此推出梅湘的Turangalîla。即使在德國曲目上我也致力於改變一些僵化的觀念,例如︰我反對所謂德奧音樂該有的「厚重」感,華格納、布拉姆斯與布魯克納都絕對偉大,但不是道貌岸然、高不可攀。我希望傳達出他們音樂中,除了雄偉深沉之外的和藹可親,甚至幽默感。欣慰的是,五年來我得到了正面的回響,尤其是樂團團員們,雖然我已經卸任了,仍時常與我聯絡,維持良好的情誼。卸任當日,樂團出示一本“Goldenes Buch”(類似名人留言簿)請我在上面題字,我翻開一看,心頭一震,有福特萬格勒(Furtwängler)、亨德密特(Hindemith)、理查.史特勞斯…等等前輩大師的留言。我很慎重地寫下我的留言,心中有莫名的感動與震撼,久久不能自已……。
問:您目前已經卸下劇院工作,可以談談接下來的工作與人生計畫嗎?
答:現在我以客席身分在各地指揮,也較有時間留給自己,希望藉此機會靜下心來沉澱一些東西,並再充實自己。
問:是否可以跟我們的讀者分享您最近閱讀的書或音樂?
答:我今年將首次指揮華格納的《帕西法爾》Parsifal,除了研究總譜以外,也研讀相關的文獻,包括華格納的、《帕西法爾》的、甚至哲學方面的。《帕西法爾》牽涉的範圍太廣,需要花很多時間準備。
呂紹嘉 陳必先 巴佛傑
聯手揮發現代音樂的經典氛圍
呂紹嘉此次指揮NSO,分別與兩位國際鋼琴家合作:陳必先與巴佛傑(Jean- Efflam Bavouzet)。陳必先九歲赴德,為鋼琴名師史密德‧紐浩斯(H. Schmidt- Neuhaus)與雷葛拉夫(H. Leygraf)之弟子,也曾拜於如安達(Geza Anda)、尼可萊耶娃(T. Nikolajewa)及肯培夫(W. Kempff)等世紀大師門下。她以二十一歲之齡贏得第二十一屆慕尼黑ARD國際大賽首獎,緊接著又於鹿特丹「國際荀貝格大賽」與美國華盛頓「國際巴赫大賽」中奪得首獎。在國際樂壇間,她所詮釋的巴赫與當代作品均具有極高的評價與指標性,直至今日,她仍戮力於巴赫音樂的錄製與不斷挖掘當代新作。這次與呂紹嘉及NSO 合作荀貝格鋼琴協奏曲,不但是陳必先的拿手曲目,更是這首協奏曲在台灣的首演。
無獨有偶地,另一位鋼琴家巴佛傑(Bavouzet)也是一位全方位的音樂家。除了曾經演出全套拉威爾鋼琴獨奏作品以外,也是貝多芬全套奏鳴曲的重要演奏家,而法國《費加洛報》Le Figaro則稱讚巴佛傑所「講述」的巴爾托克沒有「口音」,意指他能原汁原味地呈現每個作曲家的面貌,無論是同為法國人的拉威爾,或是氣質全然不同的巴爾托克。他曾於一九八九年為蕭提爵士(Sir George Solt)所邀,共同合作演出巴爾托克第三號鋼琴協奏曲,而他的當代曲目也相當豐富,其中包括了布列茲(P. Boulez)、史托克豪森(K. Stockhausen)與李給悌等人的鋼琴作品。 這次來台,他將演出巴爾托克第二號鋼琴協奏曲,台灣觀眾將可聽到被國際樂壇大力稱讚的詮釋。
此外,這次曲目中,不可不提的是首次登上台灣舞台的李給悌成名作《氛圍》,這首李給悌寫於一九六一年的管絃樂曲,是讓李給悌迅速成名的作品。李給悌將他於科隆電子音樂研究中心的聲響經驗,化為這闕突破當代音樂管絃樂手法的樂曲,李給悌本人也認為,這是讓他成為今日我們所認識的李給悌的關鍵之作。
呂紹嘉與NSO這兩場曲目設計,既大膽又縝密,從演出者到演出作品,也堪稱是NSO、乃至台灣樂壇的一個顯目的標竿。(林芳宜)
延伸閱讀
●《PAR表演藝術》雜誌第149期,林芳宜〈永遠發亮的音符─鋼琴家陳必先專訪〉,p.30-32,2005年五月號
●《PAR表演藝術》雜誌第164期,林芳宜〈李給悌,您在色彩中作夢嗎?—追念藏身在電影世界後的現代音樂巨擘〉,p.20-22,2006年八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