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兩廳院二十週年節目「東方傳奇.搖滾國樂」的戶外演出。(王錦河 攝)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多媒體 多元化 多新曲

不當LKK 國樂也要變新裝

現在聽國樂演出,只是看到一群人拿著傳統樂器,穿著傳統唐裝,咿咿啊啊或鏗鏘錚琮地「陽春白雪」嗎?那你就錯了,台灣的國樂音樂會早就發展出多元豐富的演出樣貌,結合多媒體演出不稀罕,加上美食或品茗的感官體驗才有趣!曲目或老曲新編或全新創作,搖滾一下也不賴!

現在聽國樂演出,只是看到一群人拿著傳統樂器,穿著傳統唐裝,咿咿啊啊或鏗鏘錚琮地「陽春白雪」嗎?那你就錯了,台灣的國樂音樂會早就發展出多元豐富的演出樣貌,結合多媒體演出不稀罕,加上美食或品茗的感官體驗才有趣!曲目或老曲新編或全新創作,搖滾一下也不賴!

相對於西洋音樂的「西樂」,在台灣,我們習慣將以傳統樂器演奏、表達民族情感的音樂稱為「國樂」。但這個演奏形式在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稱呼,在香港稱為「中樂」,大陸稱為「民樂」,而新加坡、馬來西亞與其他華人地區則稱為「華樂」。雖然有人曾戲稱,從這些不同的稱呼組合起來,重新排列組合便成為「中華民國」,但事實上,各個地區有不同的傾向,「中華民國」的音樂,是不能代表所有區域傳統音樂特徵的總和的!

一直以來,台灣的國樂都是處於弱勢的狀態。反觀大陸從文革時期以來,樂曲的創作是一片澎湃蓬勃,即使延續到後來以西洋音樂手法創作的中國風味樂曲,存在著政治意味濃厚的樂段,在音樂上依然掀起了一股熱潮。另一方面,西方樂器的型制與樂團的演奏形式在歷史的演進下已成為古典音樂演出的主流。台灣國樂在強烈的西洋音樂與大陸的衝擊下,是否已有逐漸失去自我的危險?其實不然!從各界的努力,反映在近期的表演型態中,似乎看到了一絲希望的曙光!

創新演奏型態,召喚普羅大眾

推廣,一直是國樂團的宗旨之一。如何兼顧創新與流傳,在群眾口味與創作自由中取得平衡,又不至於讓樂曲首演後即宣告封箱,還得讓老、中、青,甚至兒童都喜愛,其實是件苦差事!但隨著跨足流行音樂界的團體「女子十二樂坊」走紅後,國樂演奏的形式不僅注入了新的元素、增加了演出型態的可能性,聽眾們對於傳統樂器的接受度也隨之增加了不少。同樣的,配合兩廳院二十周年慶,台灣國樂界的一大盛事便是藝術活力膠囊系列的「東方傳奇.搖滾國樂」,以及號召胡琴愛好者共同演出的「千人胡琴」活動。在這幾場演出當中,不僅集結了兩岸三地著名的指揮家、作曲家以及業餘、專業的國樂同好共同參與,更將經典的古典、流行曲目重新編曲,配合肢體的律動來演出。雖說這種做法在精神、音色、美感、傳統上有所爭議,但至少推翻了國樂高深莫測的玄機,讓此類型的音樂不再曲高和寡。

古曲新奏的方式是最能夠引發聽眾共鳴的,無論是經典的流行歌曲、民謠、古曲的重新編寫,都是新的一條出路。甚至在New Age音樂錄音中出現的國樂器穿插演奏,都增加了國樂器曝光的機會,無形地在推廣和親和力上加了分。但回歸到音樂廳的演出可以發現,國樂仍舊存在著曲目短缺的問題。以往樂團常用的對策大多以委託創作為主,在作曲家的名氣與水準的保障之下,此舉是較不容易犯錯的,然而這樣的做法不免流於侷促。但廣徵英才也有風險,樂團也許為了新生代的作曲家不了解樂器特徵、語法、演奏方式等問題吃盡苦頭!令人欣慰的是在台北市立國樂團與國樂學會合辦的年度「國樂聯合創作發表會」中,兼具委託與作曲比賽的作品的表演。不僅鼓勵作曲家們多創作國樂樂曲,更能夠在兩代之間取得平衡。

視覺、嗅覺都加入,多元化國樂感官享受

在講求「多元化」的趨勢下,國樂曲的創作也可以分成兩股新潮流。第一種多元化在於樂曲本身,作曲家們將不同的傳統曲種相互連結,或甚至結合中西於單一作品中。另一種方式則是強調融合,將台灣各族群的特色作為素材發揮,象徵團結。這兩種做法在形式的意義上較重大,但多半流於理論化,質感不佳。如何在多元化的材料上面取捨,是必須多加思考的方向;然而其創作用意與突顯台灣本土文化的意圖是值得嘉許的!

國樂的表演與多媒體結合的做法已行之有年,投影幕投射的內容可分為幾類:如依據樂曲所設計的隨機影像、演出人員候演室的狀況或演出時的局部特寫(例如文化大學國樂系《四部伊媚尤》除預錄演前短篇外,更以模擬電視購物的方式呈現)、以及依據主題的影像播放等等(例如國家國樂團「節慶.四季」展現的台灣美食及各地風情)當然還有移師實驗劇場,配合聲光效果、舞蹈、戲劇的表演。最別出心裁的,是國家國樂團即將上演的「絲綢之路」,開創叮噹駱駝、中亞宮殿等夢想的「情境式音樂會」。此外,繼視覺之後,更與嗅覺或味覺相連結,例如與美食或品茗結合的主題等等。雖然「五味雜陳」的音樂會難免影響演奏者的丰采,但這些演出,莫不是致力地觸動身體的每一份感官,讓國樂脫離枯燥乏味的代名詞?

找到自我的獨特方能立足國際

國樂即使不是國際上的主流音樂,無法與強勢的西方音樂相抗衡,但國人也無需妄自菲薄。以南管音樂之走紅法國、令國際人士驚異的例子,可以明白無需追隨強大勢力的潮流,重要的是發揚自我獨一無二的寶藏!從中西打擊樂的《飆鼓》、古箏、日本箏、韓國迦耶琴聯合的《III plus》,以及中外揚琴的同台演出等節目,皆可看出國樂各型態的演出,已經嘗試以平行的態度與國際交流。台灣國樂的發展,在新曲風的基礎上加入更多活潑的因素,在嘗試各種變化中已無形地褪了舊裝、轉換了新樣貌。

藝術家請回答-吳珮菁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免費訂閱電子報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