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意指大眾化和普遍性,能夠掌握流行的脈動,作品也就容易符合市場口味,這也是為何在音樂劇舞台上,流行音樂元素不乏發揮的空間,從倫敦西區的Mamma Mia!、We Will Rock You到法國巴黎的《鐘樓怪人》、《小王子》流行領域的歌手、作曲家、製作人佔據舞台,無論劇中的歌曲是口水歌還是原創曲,唱的是英文還是法文,群眾能夠跟著節奏打拍子、聽著旋律哼唱幾句,便可促進音樂劇的傳播速度和市場商機。
二○○五年《鐘樓怪人》成為首齣登台的法式音樂劇,搖滾香頌的音樂風格對國內聽眾很新鮮卻也容易接受,在口耳相傳下,音樂劇的票房一路從差強人意賣到無票可賣,《鐘樓怪人》在台灣旗開得勝創佳績,促使《羅密歐和茱麗葉》、《小王子》接續來台報到。
流行音樂人投入,法式音樂劇翻紅
音樂劇被暱稱為「窮人的歌劇」、「平民的歌劇」,它是一種以大眾為訴求的娛樂形式,強調通俗化和在地性,第一齣法式音樂劇可追溯至一九七六年流行音樂作詞人普拉蒙東(Luc Plamondon,作品包括《鐘樓怪人》)和音樂人貝傑(Michel Berger)合作的《星幻》Starmania,普拉蒙東來自加拿大的法語區魁北克,他當初投入音樂劇製作,相信受到臨近美國百老匯的啟發。近來紅遍一時的《鐘樓怪人》、《小王子》作曲家柯香提(Richard Cocciante)和《羅密歐與茱麗葉》、《亂世佳人》的作曲家皮斯葛維克(Gerard Presgurvic)也都是流行音樂的能手,更加確立法式音樂劇由流行樂界發起的地位。
「流行」加「音樂劇」成就法式音樂劇的成功方程式,既然與流行樂界掛勾,音樂劇的行銷包裝也就自然地流行化。他們習以在音樂劇上演前發行單曲,肯花大把鈔票拍攝單曲MTV,讓劇中要角先在電子媒體曝光。因為流行曲風的要求,他們喜愛使用搖滾歌手演唱音樂劇,而在娛樂手法的操作下,也讓不少默默無名的歌手,在音樂劇大紅之後,隨即身價水漲船高,唱片約接踵而來。
《鐘樓怪人》首演版中飾演鐘樓怪人的卡胡、《羅密歐與茱麗葉》的原版男主角達米安皆因劇獲得唱片約。今年《羅密歐與茱麗葉》在亞洲巡迴,在法國已是超級明星的達米安願意「回鍋」飾演羅密歐,想必是希望藉由音樂劇的演出在亞洲開展知名度,進而促銷個人專輯,由此可見參與音樂劇演出,已被年輕歌手視為投身流行樂界的跳板。這樣的一種流行音樂劇食物鏈,讓音樂劇在原聲帶、周邊商品等有形商機之外,開創出更多隱性的潛能。其次,音樂劇也被視為創意產業的一環,當法式音樂劇前進他國時,必然勾起當地觀眾對於法國文化、音樂、語言的好奇心,藉由音樂劇促銷法國,賦予音樂劇更多的價值。
不過,以流行樂為首的法式音樂劇世界,能否創造相當紐約百老匯、倫敦西區的產業價值仍是未知數。首先,法式音樂劇每年新製作數量有限,無法匹敵百老匯和倫敦西區,此外巴黎演出音樂劇的合適場地只有兩、三處,不足以構成群聚效應。作曲家皮斯葛維克曾指出,法國人對於音樂劇並沒有非常熱中,再加上一般觀光客到巴黎必訪羅浮宮、凱旋門,想看紅磨坊、麗都秀,觀賞音樂劇能否成為重點行程他甚為懷疑。
堅持原創,不為歌手量身打造
然而法國因為不像英美擁有深厚的音樂劇傳統,少了歷史束縛自由發揮的空間更大。流行音樂蓬勃的台灣和香港近年來也有不少流行音樂製作人投入音樂劇的領域,試想將流行音樂化為文化商機。但是他們對於音樂劇認知的淺薄,使得《雪狼湖》、《愛上卡門》等音樂劇在龐大製作財力投入後,淪為有劇情的大型演唱會,卻缺乏音樂劇所需的藝術性。
在法國音樂劇中,雖然大量使用流行演唱者,但是大多不為特定明星而作,堅持原創不用口水歌,佈景不會華而不實追求時尚創意,劇本內容也不虛應故事,舞群不淪為伴舞,歌手不只唱歌還會飆戲,音樂風格不單調、配器也不陽春,最終達到演、歌、舞三者合一環環相扣不脫勾的境地。法式音樂劇從起步到推銷至全世界,過程也花了將近二十年的摸索期,台灣本土音樂劇正在起步,未來能否開花結果建立特色,法國人開創音樂劇新路的精神值得借鏡。
文字| 林采韻 資深藝文新聞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