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史坦貝克名著《人鼠之間》,將由綠光劇團搬上舞台演出,導演羅北安打算忠實呈現這本描述一九三○年代、美國經濟大蕭條時中下階層生活的小說,演員為此不僅得揣摩農場工人的身體語言、生活型態和講話方式,還得克服文化差異。
綠光劇團世界劇場《人鼠之間》
9/21~24 7:30pm
9/23 2:30pm
9/28~29 7:30pm
9/30 2:30pm
台北市社教館城市舞台
INFO 02-23956838
一九三七年,美國作家史坦貝克出版了一本小說,內容描述美國經濟大蕭條年代,中下階層與移民工人的生活,平實反映出底層人民的掙扎與痛苦。據說這位拙於替他小說取個傑出書名的作家,原本將書名取做Something That Happened,但出版商嫌它一點賣相都沒有,最後在詩人Robert Burns的詩中找到靈感,將它改為《人鼠之間》Of Mice and Men,嘲諷人類看似可以主導自己的命運,但到頭來其實還是跟老鼠一樣,難以逃脫宿命的操控。這書名一改,果然後來讓這本書暢銷大紅,還讓他因此拿下了諾貝爾文學獎。
故事雖短,直擊人心
《人鼠之間》的主角是一對患難之交,他們是流浪的牧場工人,一無所有,卻擁有夢想,希望賺取一小塊屬於自己的土地,蓋一座農場,但到頭來卻連這卑微的希望也破滅,終以悲劇收場。這部小說早期因「語言褻瀆,帶攻擊性,並有種族主義傾向」,被視為禁書,但卻沒有影響到它的流傳,反而成為很多人年輕時必讀的作品,導演吳念真就曾表示:「短短一百多頁的小說,情緒卻一直被帶著跑,尤其是他的結局,太經典了,每次讀到都會不自覺地掉下眼淚來。」
史坦貝克後來將小說親自改編成舞台劇上演,導演羅北安在美國求學時,就曾在課堂上演過該劇,對劇中精采的角色刻畫念念不忘,便決定將它搬上舞台。羅北安表示,雖然作品背景是一九三○年代,但他認為一個好的作品,是可以跨世代的,「在那個時代,每一個人都是獨來獨往,誰也不跟誰講真心話,所以劇中這對好兄弟的友情變得特別可貴。其實,劇中每個人的需求和慾望都很簡單,但是連這麼簡單、一個小小的夢想都達不到的時候,就會造成某種不安和孤獨。」他強調,這齣戲也提醒現代人,有夢可以追求的感覺是美好的,是生活在富裕環境裡的我們所忘記的事情。
為忠實呈現,演員趨近觀察底層生活
為了忠實呈現原著,演員不僅得揣摩農場工人的身體語言、生活型態和講話方式,還得克服文化差異,羅北安說:「排練初期,看起來就像一群知識分子在演工人,意識到這種尷尬,演員得去找接近角色的方法,像我會健身舉啞鈴,把身體練得像勞動階層:演哥哥的陳竹昇就跑到台北橋下,去觀察臨時工人,演工頭的吳定謙則跑去學騎馬。」吳定謙說:「我到馬場那個地方,一進去覺得什麼都對了……一下子感官給你的感覺,就『哇!我原來是生活在這種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