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族箱內/外的家的想像
創作者所刻劃的父親,及無聲的兒子間難道沒有其他對話可能?創作者無論是藉著想像,又或是真實且貼近自我生命地描繪出一位父親,與水族箱裡的兒子之間所產生的關係,仍有著對兩代人的關懷與撞擊社會共感的意義。這位父親確實是「美好」,但這樣的「美好」何嘗不是反諷?
創作者所刻劃的父親,及無聲的兒子間難道沒有其他對話可能?創作者無論是藉著想像,又或是真實且貼近自我生命地描繪出一位父親,與水族箱裡的兒子之間所產生的關係,仍有著對兩代人的關懷與撞擊社會共感的意義。這位父親確實是「美好」,但這樣的「美好」何嘗不是反諷?
綠光劇團繼六月推出廣受好評的歌舞劇《領帶與高跟鞋》之後,再度於本月推出羅北安創作的另一齣風格迥異的歌舞劇《盲點的剪接》。 《盲點的剪接》的主題是「愛」與「傷害」、「選擇」與「背叛」,在形式上是由三齣完整的歌舞小品〈小紅小綠〉、〈生命列車〉、〈失蹤〉再加上三齣寫實的片段〈心的吿白〉、〈立可白有毒〉、〈早安〉穿揷其中,在音樂上也因爲此次劇本的多樣性,而使得歌曲在創作上有了更大的空間。
由國內新生代編舞家何曉玫與劇場工作者─紙風車劇團的李永豐和綠光劇團的羅北安三人所共組的「風動舞蹈劇場」,將於本月推出他們的首演《風動之舞I-舞戲》,結合戲劇和舞蹈的表現方式。演出的作品有何曉玫的〈盛開之前〉與〈伊疑以憶〉,劉淑英的〈牆〉、羅北安的〈醉〉、及李永豐的〈結婚輓歌現場〉。
羅北安的「綠光劇團」,繼去年底於皇冠小劇場推出首演之作《站在屋頂上唱歌》之後,即將在今年暑假前假國家實驗劇場展演另一齣歌舞劇《領帶與高跟鞋》,用誇大嘲諷的方式解析上班族男女的「辦公室情結」。 配樂方面特別由陳揚編作,而演員卡司也跟上當前的潮流,除了綠光劇團本身班底之外,另邀郞祖筠、趙自強等資深演員共同參與演出。
爲了讓大衆覺得「戲劇」不是遙不可及的,而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綠光劇團到pub演出歌舞劇,創造一個看戲環境的另類新選擇。此次演出,演員陣容包括:女主角由流行音樂界名人黃韻玲擔任,她亦爲此次音樂設計者;另外二位演員則爲羅北安與鄧安寧。此次演出內容將呈現台北生活百態、兩性關係等。
劇團的表演訓練班是演員之路的開始之一,它未必是最健全的路,但絶對是開啓表演生命的一扇窗。 然而,沒有延續性的劇團表演訓練班,對於想踏上演員之路戲劇愛好者,看來只是開胃前菜,要品味能果腹充飢的正餐,需要長時間的累積。
多年不曾推出編導作品的綠光劇團編導羅北安,因十分喜愛經典名著《小王子》,決定重拾創作,將近年所累積的經歷化為養分,花近一年半的時間改編成《老王子》。這是一齣荒謬喜劇,情境設定在一所精神療養院中,「其實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純真的小王子。」羅北安說,《老王子》想呈現的就是每一個人成長過程中,承受著生活的種種壓力,內心不斷在面對現實與流失的純真間抗衡的寫照。
今年八十二歲的羅媽媽,因著今天的訪問還特地去美容院洗了頭,羅北安握著面對訪問緊張不已的母親的手,還打趣地說:「是啊!我們還打掃了房子呢!」 羅媽媽是個標準的眷村媽媽,勤儉持家、和藹可親。憶起當年在眷村裡,喊著羅北安回家吃飯的情景,不擅言詞的她操著一口標準的湖南話,雙手撫著北安受傷的膝蓋,憐惜之情,溢於言表。 或許是因爲跟哥哥年紀相差十五歲的關係,在台「北」市大「安」區出生的「北安」覺得自己其實像個獨生子般地被呵護、成長著。從小學、中學到連續四年重考大學後,考上藝術學院的經驗,羅媽媽只是笑著說:「只要他健康快樂就好了。」 在羅北安的作品中,一向充滿著濃郁的親情與友情,究其原因,羅北安說:「可能是因爲我喜歡『家』的感覺、喜歡回家。」而其中,羅媽媽本著傳統婦女的美德,默默地支持著「家」的力量,我想,這才是觀衆能看到羅北安創作許多溫馨作品的原因。 (本刊編輯 劉守曜)
食堂主人 陳登壽 食客 綠光劇團:柯一正、羅北安、吳朋奉 「歡迎來到沾美西餐廳!」從走進沾美起,便感受到一股熱情,不是台式熱炒的生猛喧嘩、日式燒烤的互助迷濛或美式漢堡的過分親切,而是帶點節制分寸,合乎禮儀的優雅禮遇。 順著老闆陳登壽的步伐,他招呼大家坐下。很喜歡綠光劇團的他,前陣子才在表演後台替綠光的工作人員辦了場L型的buffet,這大概是台灣劇場史上第一次,演員在上戲前的後台吃起西式自助餐。陳登壽開玩笑說,是自己買不到票,才藉機用這種方式來看戲。食物牽起了他與綠光的緣分,在浪漫的燭光晚餐裡,彼此閒聊。
總是瞇瞇眼、哈哈笑、體態如大熊的羅北安,是大眾熟悉的電視劇裡的「爸爸」,三月又要登上舞台,演出綠光劇團台灣文學劇場系列的《單身溫度》。雖是綠光團長,但在辦公室裡沒有座位,「我可以一天十六個小時都在演戲,但不要規定我每週哪天哪時要幹嘛。」酷愛演戲的他,面對演戲的那種心跳感與心動感,就像是初戀時刻!
那是一九八一年秋天,我走在巴黎六區的哈斯派依大道上,從學校要搭地下鐵回家,我低著頭走路,不經意抬起頭來時,我看到,我當下便確定是你,只有你才有那樣的一張臉,你已在戲劇界變成像神一樣的人,貝克特先生?
李立亨認為紅樓劇場「一有表演,就像個馬戲團,讓人著迷於把新鮮的想法立體化。」不過,台灣沒有批判性的政治劇場,台灣觀眾娛樂的選擇很多,演員劇場個人呈現的文本內涵不管有多批判,有多辛辣,大概都比不上現實生活裡的媒體報導與立法院亂象。李立亨期待有人能砸下大錢,以更強、更大的製作能力與預算,來測試台灣多元劇場的可能性。
《手牽手紀念日》改編自好萊塢劇作家法蘭克‧基羅伊(Frank D. Gilroy)的舞台劇本The Only Game In Town,曾拍成電影,由伊麗莎白.泰勒、華倫.比提領銜主演。這回由名編導吳念真動手改編,由羅北安執導,姚坤君、王維明主演,把場景從賭城搬到高雄,搬演一場熟男熟女的滄桑愛戀。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史坦貝克名著《人鼠之間》,將由綠光劇團搬上舞台演出,導演羅北安打算忠實呈現這本描述一九三○年代、美國經濟大蕭條時中下階層生活的小說,演員為此不僅得揣摩農場工人的身體語言、生活型態和講話方式,還得克服文化差異。
除「巧」之外,劇本亦「拼湊」他戲段落,朝廷差役行路截取《智取威虎山》第一場〈連勝進軍〉和第九場〈急速出兵〉身段,只是動作的整齊化一猶待加強;慕香三打鞦韆,雷同黃梅戲《鞦韆架》,三盪各具涵意;慕青兄妹倆共讀《西廂》、長亭送別,《紅樓夢》和《西廂記》影子分明可見。
在現實生活與創作中,何曉玫找到一個很好的切入點,編舞家的眞心誠意使作品因有生活的眞實感動而顯得誠懇。
整場作品最令人難忘的就是媽媽和小孩的互動舞蹈,編舞者巧妙地將動作元素做出多種簡單卻又不單調的變化,溫馨而滿足的笑容展露在台上台下每一個人臉上。
當觀衆(不管來自劇場或pub的常客)走進這個混合著相聲、脫口秀、餐廳秀、live演唱的表演空間時,其實是帶著更大的期待。
百老匯熱門劇碼、曾被改編成電影《證明我愛你》的劇作《求證》Proof,將由綠光劇團首度搬上台灣舞台。故事描述一位數學家與其小女兒間錯綜的情感,全劇結構緊密,將由柯一正與羅北安執導,姚坤君擔綱女主角。
「本土化」並非台灣京劇唯一生路,「本土化」更是個弔詭的名詞,它的內涵實則包括了定義的界定、歷史的想像、意識的區隔,把京劇完全自外於台灣「本土」,也是歷史的誤謬理解。不如把「本土化」心胸放大爲「當代化」,讓本土涵納更多的可能。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