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陸愛玲

相關文章 16 篇
  • 《李爾王》起因一場分財產的家庭風暴,和台灣當下光怪陸離的社會亂象,遙相呼應。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這場悲劇 源於愛的偏執

    作品不多卻齣齣讓人印象深刻的中生代導演陸愛玲,今年成立了「達達劇團」,以改寫自莎翁悲劇《李爾王》的《名叫李爾》為創團作。陸愛玲認為,《李爾王》的悲劇來自於對愛、對完美的偏執,這也是崢嶸一世的李爾王最後的生命功課,唯有透悟才能抵達死亡的終點。

    文字|廖俊逞
    第240期 / 2012年12月號
  • 陸愛玲藉著戲劇呈現自己目睹父親生死的心情。
    台前幕後

    走向內在天堂

    父逝百日後,陸愛玲提筆寫就《行走的人》,獻給父親,也獻給生者。

    文字|楊莉玲
    第63期 / 1998年03月號
  • 《吶喊竇娥》解構了關漢卿的文本,重新以跳躍式的拼貼,運用象徵和隱喻手法,對位出女性的內在心境。
    戲劇

    竇娥,到底哪裡冤?

    《吶喊竇娥》賦予《竇娥冤》當代面貌和觀點,陸愛玲表示,與其說是改編,不如說是取材,全劇解構了關漢卿的文本,重新以跳躍式的拼貼,運用象徵和隱喻手法,對位出女性的內在心境。

    文字|廖俊逞
    第178期 / 2007年10月號
  • 陸愛玲此次執導貝克特的《無言劇》,並將從導演、演員的立場出發,將做戲過程中產生的質疑寫成揷曲,推出《無言劇㈠、㈡及揷曲》。
    台前幕後

    無聲勝有聲 《無言劇㈠、㈡及揷曲》

    劇中關於存在與自我關懷的主題,使得貝克特的作品顯得一點都不荒謬,「我把他的作品看成是一種黑暗中的啓示之光,光之難以捉摸,所以實驗的空間無限擴大擴大」。

    文字|祁雅媚
    第72期 / 1998年12月號
  • 陸愛玲說:「我要為費德兒翻案」。
    台前幕後

    建構一座詩的意象劇場

    面對三百年前劇作的「古戲今演」,意義何在?導演陸愛玲認為,一味企圖原戲重現是沒有意義的,她要走美感、象徵的路線,給現代人一個階梯去了解。詩的感受,是她意欲建立的基調。符號化的手勢、姿態化的動作、詩化的語言,是她所採用的手段。

    文字|楊美英
    第95期 / 2000年11月號
  • 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將為皇冠藝術節十週年推出新作品。圖為該團去年作品《小小孩》。
    百匯

    標舉跨界,歡慶二十週年

    皇冠藝術節前身為「皇冠迷你藝術節」,在皇冠雜誌四十週年時擴大舉行,轉型為「皇冠藝術節」。十年後的今天,鎖定「跨界合作」模式為主的策展方向,每月以不同主題呈現,演出自四月至七月分別舉行。 四月皇冠藝文中心會與「女人組劇團」合作,從女性議題、女性導演出發,將發表「二○○四年十全十、美女節聯演計畫」之八項製作。(參見嚐鮮篇) 五月則有舞蹈空間舞團運用機械裝置與舞蹈即興所呈現的《域之二》,除由藝術指導楊銘隆主導整體結構外,並將由所有舞者共同參與主題的創作與發展;而近年在偶劇及劇場藝術上表現傑出的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也將針對皇冠小劇場的型態,利用充滿創意及使用環保材質的各類偶,製作以中、高年級兒童為對象的作品。 六月起,皇冠劇廣場密獵者劇團的三位主要導演鴻鴻、陸愛玲及傅裕惠,將各自發表一段半小時的獨幕劇,搭配下一週以結構即興為主的古名伸舞蹈團與比利時音樂家彼得‧蔡司(Pieter Thys)的現場即興音樂演出《新地界爭霸》。之後還有新生代頗具膽識與創意的「外表坊劇團」導演李建常,以與皇冠出版社相關的「書籍」來創作。 七月則由「水母漂集團」導演陳俊明,與舞蹈空間舞團的年輕團員陳冠霖,合作《訊息消失》。二○○四年九~十月則有兩檔六場的「小亞細亞網絡──創作大匯」。邁入第七年的小亞細亞戲劇/舞蹈網絡,這次將結合來自新加坡、漢城、東京、京都、北京、香港及台北的藝術家,分為舞蹈類及綜合類兩組,於今年共同參與為期四週的「創作與創意會議」(Creators Meeting)。 (本刊編輯 傅裕惠)

    文字|傅裕惠
    第135期 / 2004年03月號
  • 賴聲川
    特別企畫 Feature

    觀「評」不語真君子?起手無「毀」大丈夫?

    最近幾年定期在報紙、雜誌出現的戲劇評論,在台灣狹小的戲劇圈子裡引起相當激烈的回應和討論。對於評論應當如何呈現,許多創作者和劇評人的意見,都在這些辯證當中彼此拉鋸著。目前劇評遴選標準不一和發表篇幅的受限,多少都使台灣劇評的發展空間受到阻礙。「重北輕南」、主觀文化環境的不健全和錯植國外的審美觀點,依舊是創作者對目前台灣劇評的批判。

    文字|傅裕惠
    第66期 / 1998年06月號
  • 《吶》劇無畏而自由地活用中西方的劇場身體,主題普世,手法更是非常現代。
    戲劇

    好一個竇天章的女兒!

    《吶喊竇娥》,以劇場表演的各項元素,全力鋪現女主角竇娥內在獨白;整體創作的努力、用心和編導形式的自由,甚至以聲音創造畫面的創意,堪稱近年罕見。

    文字|傅裕惠
    第180期 / 2007年12月號
  • 《等待果陀》的表演者用盡全身力量撐出表演能量,不論提腿、清唱、翻撲摔跌,展現坐科的「工」的優異總成,但僅僅如此。
    戲曲

    既在當代,何必等待?

    論表演,五位表演者用盡全身力量撐出表演能量,展現坐科的「工」的優異總成,但僅僅如此;論詮釋,上半場硬生生將所有關於基督信仰的台詞全改為佛陀經義,移花接木,讓人宛如丈二金剛。

    文字|紀慧玲
    第155期 / 2005年11月號
  • 《費德兒 費德兒Phèdres》讓觀衆「看到」在舞台上呈現對位技巧的可能性。
    戲劇

    舞台對位的視覺印象

    這場製作的藝術造境不至於淪為肢解哈辛,關鍵在於導演開發出一種以節奏定調的聲情語彙和視覺意象,以新詩的節奏,呈現當代演員與法國新古典主義作品所進行的一場感性的辯證。

    文字|呂健忠
    第97期 / 2001年01月號
  • 《無言劇二》演員徐堰鈴。
    戲劇

    好難揹的大書包!

    許多參與貝克特作品演出的演員,都在歷經挫折之後,放棄動機和情感的分析,轉而投入外在肢體和聲音的摸索,反而把握了貝克特作品的神髓,關鍵就在於Simple(簡單)和True(眞實)兩個字。不知道會不會是陸愛玲想太多,想講的也太多,而讓這齣《無言劇》無法拔地而起。

    文字|傅裕惠
    第74期 / 1999年02月號
  • 古名伸舞蹈團《新地界爭霸》
    藝術節

    堅持多姿多采,拉長表演戰線

    位在地下室的皇冠小劇場,好像是台灣表演藝術的小小實驗室,許多藝術家從這裡開始玩了起來。皇冠藝術節今年堂堂邁向「十週年」,特別擴大舉辦,從4月份到7月份,計有十一檔演出將熱鬧登場。五月份推出去年被台新藝術獎評為十大團體之一的「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的新戲《哈囉.再見》,六月上旬則推出「密獵者劇團」創團十週年的作品《密獵者六四事件》與「古名伸舞蹈團」的《新地界爭霸》。

    文字|田國平
    第137期 / 2004年05月號
  • 〈偶戲愛情〉一場,皮偶化成平凡夫妻在舞台後方無言演出,左前方蹺蹺板上的男女則以語言擷抗情愛關係。
    戲劇

    詩意的內在天堂,或封閉的記憶

    《行走的人》最令人感動的部分,在其流露的眞情:因其眞情,而化成濃郁的詩情,不致於淪爲華麗辭藻的堆積;因其眞情,而能以諸多文化典故創造出一個更爲寬廣的場域以容納、以昇華個人的生命經驗。

    文字|陳正熙
    第65期 / 1998年05月號
  • PAR表演藝術
    達人推薦 本月我要看

    《吶喊竇娥》與《阿濕波變身記》

    我要為台北的觀眾推薦《吶喊竇娥》。雖然是學院製作,但封刀多年的編導陸愛玲,是國內少數對肢體、聲音、敘事與場面調度面面俱到的創意型導演。她的劇場精緻繁複、又充滿詩意,真摯的情感和大膽的實驗齊驅並馳,《竇娥》題材雖老,劇場保證夠嗆辣新潮。 我還要為苗栗的觀眾推薦EX-亞洲劇團的《阿濕波變身記》。這齣戲在台北演出時看得我大感痛快淋漓。和《吶喊竇娥》異曲同工,以當代觀點詮釋古典傳奇,敘事手法環環相扣,深得說書的樂趣。情節匪夷所思卻合情入理,演員則不時出入於戲裡戲外、插科打諢,讓人在悲欣之間洗三溫暖。劇本構思縝密、導演手法豐富、演員精準鮮活、演出神采飛揚,配合歌曲也恰到好處,舞台與服裝雖精省卻細緻,是難得雅俗共賞的高品質演出。這位定居台灣的印度導演江譚佳彥取材自亞洲傳統的劇場美學,值得台灣劇場好好學習。 文字|鴻鴻 詩人、劇場與電影導演

    文字|鴻鴻
    第179期 / 2007年11月號
  • 華湘如(中坐者)在法國演出《任性薔薇》。
    台北

    「密獵者」周歲擺秋宴

    今年十月,密獵者劇團滿周歲,大擺秋宴,準備舉辦「密獵者皇冠劇展」。推出前菜《任性薔薇》、佐餐酒《咫尺天涯》及主菜《等待果陀》,分別由華湘如、林維、陸愛玲執導。

    文字|史玉琪
    第36期 / 1995年10月號
  • 去年演出的《等待果陀》,散場時,觀衆「仍在」。
    戲劇

    《等待果陀》之夜之後

    約三十年前,《劇場》雜誌社的同仁演出貝克特的《等待果陀》,最後散場時,觀衆席內只剩下一個人。去年十一月,密獵者皇冠劇團演出陸愛玲導演的《等待果陀》,結果,連演連滿並加演一場。三十年的光陰之中,到底是觀衆進步了?導演和演員進步了?還是貝克特的「法力無邊」造成一票難求呢?

    文字|散木
    第39期 / 1996年01月號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香港

    「演戲家族」串連過往原創音樂劇歌曲推出慶祝30歲新作

  • 攝影手札

    時間地敘積

  • 特別企畫 Feature

    比較後的城鄉界線→→劉育育:「地方不是城市的附屬」

  • 舞蹈

    曾為《薪傳》記譜 舞譜專家雷・庫克1月中旬辭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