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揮本就是以身體傳達一切意念的職業,樂手們會感受到指揮身體的狀態,進而影響到演出品質,甚至音色。此次再看人稱「樂壇的台灣之光」呂紹嘉,相較於過往,發現他的肢體動作自由開放許多,無論是面對宏偉或是細瑣的樂段,游刃有餘。
NSO發現柴科夫斯基1—致最親密的朋友
9/9 台北國家音樂廳
去國多年,對於國家交響樂團不是「聽說」多於「耳證」,就是遇上了將樂團擺置在有別於常態位置的演出,以致無法直接地聽見樂團聲音。回想起數年前的NSO,空有好的樂手坐在團裡,卻礙於團務,手腳伸展不開。此次NSO開季音樂會,發現柴可夫斯基系列一「致最親密的朋友」,果然讓筆者有耳目一新的感覺。
純熟來自於養成
兩件事令筆者印象特別深刻,其一當然是NSO的蛻變。木管樂器音色溫暖不失清晰,銅管樂器璀璨卻不暴力;絃樂能夠奏出既深且廣的音色,尤其是厚實的低音部,不僅給予全曲支撐,更能使樂曲的和聲變化顯露。最重要的是NSO處理樂句「方向」的能力:樂句由數個音符組成,演奏時當然不是如數豆子般,數過了就算,而是從這個音符到下個音符的方向所構成的張力。有了處理樂句方向的能力,音樂就有了張力,曲意就能「說」得明白。
另一件事為「NSO的音色」正在形成。雖還不像維也納愛樂般,能一耳識出,但樂團音質一致,脈動相呼應,回應獨奏者或指揮的敏感度,這些都正在形塑NSO的音色招牌。這些年來挑戰樂種及演出形式,藉由拓展曲目養成樂團的成果由此可見。
品質來自於細節
指揮本就是以身體傳達一切意念的職業,樂手們會感受到指揮身體的狀態,進而影響到演出品質,甚至音色。此次再看人稱「樂壇的台灣之光」呂紹嘉,相較於過往,發現他的肢體動作自由開放許多,無論是面對宏偉或是細瑣的樂段,游刃有餘。上半場演出柴可夫斯基降b小調第一號鋼琴協奏曲的鋼琴家羅傑.穆拉洛,除了滿足聽眾的期望,演奏得足氣到位外,很是留意主奏者與樂團之間的銜接,相互吟唱,而非全然獨奏者與伴奏者的關係。
整場音樂會唯一美中不足之處是,在樂曲最後一音奏出後,也許是出自對演出者的激賞,觀眾幾乎是馬上鼓掌,雖說這樣給了演出者最熱烈的回應,但樂聲餘韻未落,掌聲即打斷了殘響,反倒失去了機會體會音樂在寂靜中的力量。
文字|鄭巧琪 奧地利私立維也納音樂大學基礎音樂教育系、私塾指揮大師密吉爾.羅徹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