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表演工作坊三地版的《暗戀桃花源》香港演出劇照(表演工作坊 提供)
特別企畫 Feature 預知08表演紀事/趨勢篇 紀事一:跨過海峽,尋找新舞台?(之一)

審慎多角經營,跨上交流平台

大型表演團隊西進中國經驗談

隨著《暗戀桃花源》的大陸熱賣,《莎姆雷特》的征服北京,都令人感到台灣表演團隊在對岸的發展似乎頗有光明遠景,但是否真是一片坦蕩?或是應該步步為營?讓我們來看看雲門舞集、表演工作坊、屏風表演班的「文化交流」經驗談。

隨著《暗戀桃花源》的大陸熱賣,《莎姆雷特》的征服北京,都令人感到台灣表演團隊在對岸的發展似乎頗有光明遠景,但是否真是一片坦蕩?或是應該步步為營?讓我們來看看雲門舞集、表演工作坊、屏風表演班的「文化交流」經驗談。

伴隨著二○○八奧運在北京的熱氣,「水煮蛋」北京國家大劇院開了鍋,開幕熱場首推「國際演出季」,一檔檔知名團體的節目進場搶票房;因應這股奧運文化熱,台灣表演藝術團體也成大劇院舞台座上賓,包括屏風表演班、朱宗慶打擊樂團、台北市交響樂團等,將在元月下旬接力演出,掀起一股台灣表演藝術西進熱力。

據中國官方統計,兩岸文化藝術交流從一九九一年展開至今,僅僅經過中國文化部同意的兩岸文化交流項就達五千多項,參與人數達五萬多人次,單從這樣的官方數據來看,兩岸文化交流熱力持續不減。台灣表演藝術團體雖然沒有大規模西進的風潮,十多年來也有陸續經營中國市場的經驗,礙於中國表演藝術市場與表演藝術空間經營國際化及專業化仍有很大進步空間,再加上藝術消費觀及藝術欣賞素質需要全面性向上提昇,台灣表演藝術團體前進中國的經驗目前仍處於個案分享,無法以一概全。

中國表演環境尚未成熟,雲門舞集以交流為主

產業界流行早一步踏入市場搶得先機,這樣的說法不見得適用在表演藝術團體身上。早在一九九○年代初期,兩岸交流就打開藝術文化通路,台灣許多表演團紛紛透過參加藝術節、表演藝術競賽及個人邀約雙方合力創作型態前往中國主要城市交流,但此時期雙方交流仍處於單純接觸等低階交流模式,談不上藝術市場運作。之後,雲門舞集、新古典舞團等赴中國演出,也沒有跳脫當地官方邀演的型態,票房不是主要考量,「交流」才是真正目的。

國際演出經驗相當豐富的雲門舞集,對西進中國表演市場態度並不積極。從一九九三年應邀赴北京、上海等地演出《薪傳》,二○○二參加上海國際藝術節表演《竹夢》,二○○四帶著《水月》到杭州劇院,二○○五《紅樓夢》在上海大劇院封箱,到二○○七年七月展演「雲門精華」,雲門在中國的表演經驗不算少。執行總監葉芠芠說,雖然雲門陸續應邀到中國表演,卻一直扮演「文化交流」的角色,以目前年年國際演出行程滿檔的情況來看,並沒有積極思考要開拓中國表演藝術市場的打算;另外一個思考點是中國對文化整體環境認知與國際間有落差,仍需要時間來彼此調整。

葉芠芠指出,十年前雙方初交流時,中國劇場不僅專業設備落後,行政運作處理也緩慢,尤其在專業分工及溝通上更是往返費時費力,此外,雙方在合約等內容相關定義與國際藝術表演認知上有差距。

不過,因應今年奧運在北京的國際化熱潮,中國在表演藝術環境上大有起色,專業技術有進展,上海大劇院、杭州劇院都在人力資源上改善,專業技術的配合也較十年前發展,同時在觀眾與藝術家雙向交流方面更為開放。葉芠芠說:「中國在進步,觀眾和藝術家面對面就是很進步的交流。」不過,她也發現,文化藝術在中國發展出的問題更多樣,政治敏感性便相對減少很多,逐漸回歸到藝術專業的本質。

她認為,千禧年以後,中國對表演空間及表演藝術環境的經營比以往有經驗,但觀眾素質仍然不高,雲門幾場演出都曾因為觀眾現場觀舞沒有保持安靜,如同看晚會般吵雜,或者手持相機閃燈拍照等影響藝術作品完整性的因素,而臨時落幕暫停,排除這些狀況後再重啟幕演出。在去年的演出經驗裡,葉芠芠觀察到一個現象,演出公司在中國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她認為,這對台灣表演團體是一個機會,不過也因為還沒有專業經理人的概念與認知,台灣表演藝術團體更要留意其間專業程度的差異,仔細考量自己的需求與演出目標後,審慎選擇演出公司,是最有利的做法。她說,從國際表演藝術的眼光來看,中國的表演藝術環境專業度還不成熟。

多角化經營中國市場,表演工作坊低調保守

同樣在上世紀就接觸中國表演藝術環境的表演工作坊,交流經驗卻與雲門舞集大不同。表演工作坊從一九九七年《紅色的天空》應邀赴北京演出,一九九九年演出《暗戀桃花源》,千禧年後陸續演出《他和他的兩個老婆》(中國演出戲碼改為《他沒有兩個老婆》,千禧年後持續西進「說相聲」系列,由純粹表演團體應邀演出,雙邊合作經營劇場,到導演賴聲川劇本授權及表演工作坊演員、技術行政輸出,表演工作坊的「交流」模式相當多樣。

劇團經理兼製作人謝明昌說,表坊很早接觸中國表演藝術環境,交流的面向很多元,碰到的問題也較多樣,「面對中國文化環境,表演團體必須不斷地調整自己的腳步。」表坊曾在二○○○年直接投入「北劇場」營運,連續兩年的經營,表坊挹注資金、人力,無論文化環境或政治體制面向上,表坊努力二年還是退出,仍有需要突破的困難。

劇本授權是「賣作品」的方式之一,但導演賴聲川要面臨的問題是創作能否完整傳達。表演工作坊和《暗戀桃花源》等幾部作品目前在中國知名度頗高,網路上部分熱門搜索引擎及網站裡更是人氣十足,儘管如此,謝明昌認為,表坊其實很低調,並沒有太積極的行銷,因為進入中國表演藝術環境還是保守為要。

謝明昌說,台灣表演團體西進的經驗實屬個案,每個團體面臨的問題不盡相同,合作的模式也有異。表坊的多角化交流模式就是很獨特的經驗,表坊曾經整個團演一檔戲,所有演員與技術行政都參與,如同國際舞台巡演的方式,這是一種做法;另外也有節目是演出二十多場,前十場是表坊自己挑樑,後面的檔期則由表坊主要演員與中國演員同台,《千禧年,我們說相聲》就是這種模式。未來表坊將持續嘗試「整團出租」,從雙邊演員合作、技術行政輸出到作品版權授權演出,多角化經營中國表演藝術市場。

成立分團當據點,屏風表演班跨上交流平台

以《莎姆雷特》參與今年北京國家大劇院開幕季的屏風表演班,早在一九九五年就與上海人劇社合作,由中國導演當地整排,除了佈景和幾位主要演員參與之外,屏風的角色就是「純交流」。藝術總監兼導演李國修性格踏實,劇團的經營與發展也較務實,他對西進中國表演藝術市場不會因應潮流就隨之一頭熱。

靠著喜劇起家的屏風表演班在台灣成立二十一年,二○○七年五月第一次受邀在北京解放軍歌劇院演出《莎姆雷特》,中國觀眾經過十年後首度看到正宗台版《莎》劇。該劇問世第一百場在北京,觀眾反應熱烈,票房滿檔還出現比原票價貴三倍的黃牛票,相對於其他表演團體的經驗,屏風感到自己很幸運。

執行長林佳鋒說,雖然使用同樣的語言,但是要進入「人生地不熟」的中國表演藝術市場,對當地主辦單位要了解。他以這次與北京中演世紀公司合作的經驗為例,中演世紀是中國對外文化集團公司下屬的實力公司,藝術專業的配合度很高。《莎》劇去年的演出,屏風從台灣帶一個五人技術小組,包括幕後設計師和舞台監督,要求當地成立二十三人技術團,內含十一位燈光人員、二位音控、九位舞台工作人員及一位電腦燈光等操作工程師,林佳鋒說,從行政、行銷到技術,這次演出的專業度很夠。他覺得中國表演藝術專業經驗不豐富,但工作人員可以對話,積極性夠且責任感重,合作讓雙方彼此學習和適應,「雙方要有各自能夠接受的妥協點」。

由於合作模式有良好的經驗和效益,屏風表演班將在二○○九年成立北京分團,李國修最終的想法,還是希望把屏風的作品推展到全世界華語地區,要更多的華人看得見台灣藝術創意,北京在未來是一個交流平台的角色。林佳鋒表示,北京分團採以「分公司」的概念來經營,它將成為屏風創意及藝術作品輸入中國表演舞台的一個平台,也計畫形成台灣表演藝術與中國合作的交流網絡,實質運作仍需配合週邊配套思考。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