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R表演藝術
音樂電影文學的邊界

當藝術等於名牌時尚

電影《巴黎不打烊》

《巴黎不打烊》儘管以浪漫戀情作結,因而使原本提問、省思都甚強的電影主題,流於膚淺的結尾,但這部電影終究就藝術與有錢階級時尚的模糊分界,提出若干很好的問題:為何藝術變成布爾喬亞時尚人物的高級消費,從演奏者到聽眾全都得衣冠楚楚儀表堂堂的正襟危坐?為何因愛與生命力被創作出來的藝術,一不小心就會成為一種奢華名牌的類似物?

《巴黎不打烊》儘管以浪漫戀情作結,因而使原本提問、省思都甚強的電影主題,流於膚淺的結尾,但這部電影終究就藝術與有錢階級時尚的模糊分界,提出若干很好的問題:為何藝術變成布爾喬亞時尚人物的高級消費,從演奏者到聽眾全都得衣冠楚楚儀表堂堂的正襟危坐?為何因愛與生命力被創作出來的藝術,一不小心就會成為一種奢華名牌的類似物?

Daniele Thompson於二○○六年執導的《巴黎不打烊》(Avenue Montaigne,又名Orchestra Seats),透過巴黎一個女侍應生的眼,觀看充滿奢華名牌的蒙田大道。這原本很容易變成M型社會分屬兩極的人物的對立,卻因主角人物是鋼琴演奏家、藝術品收藏家,使探討的主題落到「藝術品味是否是時尚布爾喬亞的專利?在巴黎蒙田大道上,藝術家能否忠實地做自己?」的議題上。

音樂厭倦了布爾喬亞生活

電影中,鋼琴演奏家已出現了倦怠症,他倦怠於他四、五年間的未來已被預約、倦怠於時間永遠不屬於他自己;他也倦怠於他得活在時尚布爾喬亞圈中的疲憊。他跟女侍應生說:「妳若說妳想辭職不幹,大家都會理解,但是,若我說不想幹了,沒有人能真正的理解,沒有人理解作音樂家也會疲憊。」另一次,他上場演奏前跟人抱怨:「為什麼得穿這套西裝還得打上這蝴蝶結?為什麼會有這規定?為何沒人想到要改?」在疲憊至極以後,他在演奏會上,終於當場脫了西裝領結白襯衫,只剩下內衣,然後跟大家說:「其實穿這些衣服我經常覺得很悶很熱,現在脫掉,我舒服多了!」

前後敘事的邏輯,充分可看出,他厭煩的正是錢多多的時尚布爾喬亞、與時髦都會生活下緊湊忙碌的節奏,也就是巴黎蒙田大道的典型紳士仕女生活。他跟女侍應生、跟妻子都說過:「為何古典音樂成為一種常人不能觸及、不能瞭解的時尚品味?我怎樣讓古典音樂進入女侍應生的生活、或醫院病重老人的生活中?」

紀念真愛的藝術珍藏

在蒙田大道上,還有世界著名的頂級藝術品拍賣會。

藝術品收藏家已垂垂老矣。他經驗過最美的愛情與婚姻,這愛情婚姻的紀念,就是他收藏的藝術品——布朗.庫西的「吻」。這老人年輕時以開計程車起家,卻因對藝術品慧眼獨具,收藏大量曾經不被人注意的藝術品,如今這些藝術品已值天價,他因此家財萬貫,但是,他唯一的的兒子卻不愛藝術。收藏家忍不住捫心自問:當他死後,藝術品留給根本不愛藝術的兒子有何意義?正因為愛藝術,他不能讓藝術品變成僅只是財富的象徵,讓原本該使人得心靈自由的藝術、成為物質慾望的枷鎖。

當老人決定將藝術品全數拍賣,他兒子跟他起了爭執。兒子以為父親是因為愛上了妙齡女郎,被她慫恿拍賣藝術品好取得金錢給她。

可是兒子卻發現父親對這妙齡女郎僅有的情感是:「人生總會到這麼一個時候,若想要擁有繼續熱愛生活的動力,只能用錢買。」妙齡女郎可以使老人不陷於孤單、對生活繼續有動能,但他心靈深處知道,那永難忘懷的愛情與婚姻已不可能復現。最後在拍賣會場上,不愛藝術的兒子竟然要出天價出來競標布朗.庫西的「吻」,這終使父子達成對藝術價值的共識——紀念他們共同想念、永難忘懷的一個女人的愛;以及當年曾經不需金錢、以愛便能擁有的生命力。

藝術,怎麼變成了名牌時尚?

《巴黎不打烊》儘管以浪漫戀情作結,因而使原本提問、省思都甚強的電影主題,流於膚淺的結尾,但這部電影終究就藝術與有錢階級時尚的模糊分界,提出若干很好的問題:為何藝術變成布爾喬亞時尚人物的高級消費,從演奏者到聽眾全都得衣冠楚楚儀表堂堂的正襟危坐?為何因愛與生命力被創作出來的藝術,一不小心就會成為一種奢華名牌的類似物?為何音樂與藝術,被鎖進演藝廳與藝廊、拍賣會,距離清純、熱愛生命、心中充滿愛的女侍應生是如此遙遠,成為她永不可能企及的夢想?何以出自莫札特作品的〈小星小星亮晶晶〉在街頭朗唱之際,莫札特卻成為有一定經濟能力,能買昂貴音樂會的票的人才能賞聆的音樂?

何時,藝術等於時尚、名牌、高級布爾喬亞的代名詞了呢?

當劇場遇上魔術,打開故事的可能廣告圖片
夏佑體驗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陳韻琳
心靈小憩藝文專業網站企劃總監
IC之音廣播藝文節目主持
自由作家,著有《冷瑩瑩》、《兩把鑰匙》、
《假想敵》、《走出框框的人生》、《過招》、《虛擬》等

Authors
作者
數位全閱覽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