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施行翻修計畫的林肯中心,其實當年它的出現,與紐約五○、六○年代的都市更新計畫息息相關。雖然,林肯中心諸多表演場地在這許多年來一直為人垢病,但身為紐約客,大家仍然用心愛著這個在全球表演藝術圈子獨樹一格的表演藝術中心。它的龐雜、它的多元、它的兼容並蓄,恰恰好反映了紐約這個文化大融爐,在過去百餘年間對大眾娛樂業的貢獻。
一九六二年正式揭幕的紐約林肯中心,絕對有資格在全世界表演藝術中心的「尺寸」排行榜上名列前茅。
佔地達十六.三公頃,由曼哈坦西六十街一路向北延伸到西六十六街,整個林肯表演藝術中心範圍裡登記有案的,就有十二個表演藝術的相關機構——大都會歌劇院(The Metropolitan Opera,常駐在大都會歌劇院建築之內)、紐約市歌劇團(New York City Opera)、紐約市立芭蕾舞團(New York City Ballet,常駐在紐約州劇院New York State Theatre之內)、紐約愛樂(New York Philharmonic,常駐在艾維.費雪廳Avery Fisher Hall之內);教學機構有茱莉亞藝術學院(Julliard School──請不要再叫它茱莉亞音樂院,六○年代後期它就改制增設表演系與舞蹈系了,而且名氣還相當地響亮!)、美國芭蕾學校(School of American Ballet)、紐約公共圖書館表演藝術分館(不但是全球第二大的表演藝術圖書館,同時也是全球握有最多商業劇場演出錄像資料的參考重鎮);林肯中心室內樂協會(Chamber Music Society of Lincoln Center)與二○○四年剛剛於新址揭幕的「林肯爵士中心」(Jazz at Lincoln Center)是規模相對而言較小、但影響力仍然極大的兩個主題性比較強的音樂機構。此外,林肯中心電影協會(Film Society of Lincoln Center)、林肯中心戲劇製作公司(Lincoln Center Theatre)是另外兩個非營利性質的演藝機構,前者每月主辦各項影展活動,後者則在百老匯與外百老匯推出戲劇製作。以上這十一個單位,全都由「林肯中心表演藝術公司」(Lincoln Center for the Performing Arts, Inc.)總籌統整。
這樣的規模,豈只是一個「大」字了得!
表演場地多,表演機構也很多
另外有一點特別要釐清的觀念,是關於「演出場地」與「表演機構」的:林肯中心的演出場地很多,叫得出名字的有大都會歌劇院(一般簡稱Metropolitan或者The Met)、紐約州劇場(一般簡稱State Theatre)、艾維.費雪廳(一般簡稱Fisher Hall)、愛麗絲.圖利廳(Alice Tully Hall)、波蒙戲劇廳(Vivian Beaumont Theater)、戲劇小廳(Mitzi E. Newhouse Theater),以及羅斯戲院(Rose Theatre)、艾倫廳(The Allen Room)等等,再加上有教堂、廣場、玻璃夜總會……數都數不完。這些是「表演場地」。表演場地之外另外還有「表演機構」,也就是我們在開頭時所提起的那十二個單位。林肯中心這個「中心」同時存在著兩種身分,他們既是房東,又是房客,常駐在這些表演場地裡的表演機構每年推出不同的戲劇季、音樂季列單,這屬於自製、或者合製的節目,這些機構在各地所招募而來的付費會員則有資格優先選購會員套票。另外,場地的其他空檔則開放外借,讓別的演藝公司、表演機構,或甚至個別的表演藝術家,也能租借場地,推出各項節目。
最後的最後,在這些場地裡上演的這些節目還會匯整到林肯中心表演藝術公司那裡,表演藝術公司與美國公共電視台PBS長年合作,設計了一套名為「林肯中心現場直播」(Live from Lincoln Center)的電視節目,不時會由中心所上演的重要節目裡挑選出新穎、特別的幾套,透過電視直播或者錄影轉播的方式在PBS頻道上向全美各地播映。
「林肯中心現場直播」的電視節目規定很嚴格,每套節目只播二至四次,一輪播罷便永不重播(除非是什麼二十週年、四十週年的慶祝活動),也不做商業發行,如果節目製作人願意籌款,與外面的商業錄像公司談條件,那自然十分歡迎,或者像大都會歌劇院,有自己的影音錄像品牌,那又另當別論。
林肯中心落成,治安死角變身藝文殿堂
紐約上西城,百老匯大道與哥倫布大道交會的三角形區域——林肯廣場(Lincoln Square),曾經是紐約地區治安屬一屬二糟糕的地段。五○年代中期開始,愈來愈多的中南美洲移民、波多黎克西語裔幫派,在此地糾眾鬧事。紐約市政府早想動用鐵腕,把這片破地方好好整頓整頓。著名的都市規劃設計師勞伯.摩西(Robert Moses,1888-1981)在此際投身整飭計畫,在洛克斐勒家族的財務支持之下,推出「林肯廣場周邊商圈更新」草案(Lincoln Square Renewal Project),預備將十數個老舊、荒蕪的街區夷為平地,重新建設。整個方案以林肯表演藝術中心為主軸,自一九五五年左右便開始積極推動,洛克斐勒三世身兼整個計畫案的主席,並且投身第一線的募款工作,集得所需一億八千四百萬美元當中超過一半的款項。
一九五六年,林肯中心表演藝術公司正式成立,同年稍後,紐約愛樂同意加盟林肯中心,一九五七年的二月,茱莉亞藝術學院及大都會歌劇院也先後加盟,到了一九五九年,艾森豪總統(Dwight David Eisenhower,1890-1969)親臨主持破土儀式,興建工程就此開始。在建築工程對該處之地貌形成更大的變動之前,電影《西城故事》West Side Story便在此地實景拍攝了全片最著名的開場舞蹈序幕,期間更因拍攝過程超時,整個街區的拆除計畫還必須為此延遲。
一九六二年率先揭幕的「愛樂廳」(Philharmonic Hall,即今「艾維.費雪廳」),由阿布拉莫維茨(Max Abramovitz,1908-2004)主持設計。兩年後,林肯中心的廣場大噴泉落成啟用。一九六五年紐約州劇場對外開放。一九六六年,由華勒斯.哈里森(Wallace Kirkman Harrison,1895-1981)所設計的大都會歌劇院新廈正式開始營運(華勒斯.哈里森與阿布拉莫維茨是合夥的建築公司搭檔),至此,林肯中心大廣場上的「三合院」格局終於完成。在舊大都會劇院閉門歇業,化為一堆瓦礫之後,紐約的藝文娛樂重心也由時報廣場正式北移,從此,曼哈坦的人文環境便完全地改變了!
到了二○○四年,林肯中心在五十九街哥倫布圓環旁新建成的時代華納玻璃大廈裡(紐約人暱稱它為「刀片大樓」,其外觀遠看就像兩片高聳入雲的美工刀鋒,殺氣騰騰),增設了「林肯爵士中心」,將爵士樂、流行音樂、搖滾音樂等等非「古典」類目的音樂,全都兜而攏之,以「爵士」為名,囊括在此。二○○六年,林肯中心決定暫時關閉幾個展場與表演廳,進行大規模的重建工作,預計在二○○八、二○○九年前後將可完成,以迎接它的五十週年慶祝。
表演場地點點名
林肯中心表演場地大致有以下幾處:
愛麗絲.圖利廳,一○九五個座位,主要是林肯中心室內樂協會的活動場地,其他如茱莉亞藝術學院的相關演出、紐約影展的大型活動等,也會選在此處。相對於林肯中心其他幾個表演廳,圖利廳是租金最便宜的場地。不少海外表演團體利用這個盲點,趁著參加國際劇展、樂展之便,在紐約借用圖利廳演出,履歷上面就可以堂而皇之地寫上「於林肯中心演出,佳評如潮」等字樣。二○○六年暫停營運,預計二○○八年底將重新開放。
艾維.費雪廳,二七三八個座位的超大音樂廳,是眾人公認林肯中心設計的一大敗筆。原名為愛樂廳,主要是紐約愛樂的活動地點,自揭幕以來,它的音響效果就飽受批評,細節我們後文再談。
大都會歌劇院,約有三九○○個座位,每年春秋兩季是大都會上戲的旺季,夏天的空檔有來自全球各地的表演團體於此上秀。
紐約州劇場與費雪廳是一對著名的難兄難弟,都因為音效設計出了問題而走紅於國際。目前有紐約市歌劇團與紐約市芭蕾團兩個重要的表演團體常駐於此;揭幕之初,林肯中心還特別禮聘名作曲家理察.羅傑斯(Richard Rodgers,1902-1979)坐鎮指揮,將許多精采的百老匯音樂劇「戲寶」重新搬上舞台,名作如《天上人間》Carousel、《飛燕金槍》Anne Get Your Gun等,甚至還請到原版主角參加演出,盛況不但空前,而且絕後!
波蒙戲劇廳是百老匯等級的劇院,有一○八○個座位,劇場設計呈扇型打開,共有兩個舞台,一個是突出於鏡框的舌型伸展,一個則是鏡框之內的傳統舞台,這個戲院的表演空間也是林肯中心所有場地中最大的──觀眾能見到的舞台空間比大都會歌劇院還來得大!記得二○○五年音樂劇作《晴光翡冷翠》The Light in the Piazza演出時,接近劇終有一場戲是金髮美少女穿著婚紗在舞台中央瘋狂地旋轉,所有的景片霎時間全部撤開,露出沐浴在醉人金光中的無垠空間,那等情景如不是親眼目睹,絕不會有那麼深的感動。
戲劇小廳與波蒙戲劇廳的格局一模一樣,只是規模縮小成三分之一,二九九個座位,是外百老匯等級的劇院。
華特.里德電影院(The Walter Reade Theatre)主要是林肯中心電影協會舉辦會員影展的地方,設備不佳,銀幕尺寸也不對,每當放映五○、六○年代闊銀幕經典名片時,總得截頭去手,弄得每個演員都成了國字臉。不過,林肯中心電影協會高高在上的「精英」姿態,仍然保住了這個國王新衣一般的笑話,沒有人無聊地想去戳破它。附帶一提,華特.里德電影院也是亞洲電影打入美國東岸精英社會最重要的渠道之一。
林肯爵士中心設於時代華納大樓裡,共有三個表演廳:
艾倫廳,五○八個座位,舞台背面是五十呎高的玻璃帷幕,正對中央公園與五十九街的街景。
可口可樂俱樂部(Dizzy's Club Coca-Cola),是類似夜總會的小型娛樂場所。
羅斯戲院,一○九四個座位,大型音樂廳,古典音樂廳的「鞋盒」形設計,上演的卻是爵士、流行音樂。
幕後推手──林肯中心表演公司
林肯中心表演公司成立於五○年代後期,前文所述的十餘個表演機構全部與之相屬相連,互通有無。根據林肯中心所公布的資料,此表演公司主要有三個任務:製作、教育、經營。
首先,它每年推出至少四百場節目,主題包羅萬象,固定推出的有「偉大藝人專輯」(Great Performers)、「林肯中心年度特展」(Lincoln Center Festival)、「室外展演」(Lincoln Center Out of Doors)、「仲夏夜搖擺」(Midsummer Night Swing)、名聞遐邇的“Mostly Mozart”、前文提及的“Live from Lincoln Center”,還有筆者偏愛的“American Songbook”。
此外,林肯中心表演公司還負責經營這許許多多大大小小的表演場地。至於教育部分,林肯中心推動表演藝術教育多年來不移餘力,在二○○六年它更宣布要投身出版業,將表演藝術相關題材成書付梓,以期更有效率地散播正確、精良的表演藝術相關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