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煒智
-
藝遊在他方
豈一個「大」字了得—紐約林肯表演藝術中心
最近在施行翻修計畫的林肯中心,其實當年它的出現,與紐約五○、六○年代的都市更新計畫息息相關。雖然,林肯中心諸多表演場地在這許多年來一直為人垢病,但身為紐約客,大家仍然用心愛著這個在全球表演藝術圈子獨樹一格的表演藝術中心。它的龐雜、它的多元、它的兼容並蓄,恰恰好反映了紐約這個文化大融爐,在過去百餘年間對大眾娛樂業的貢獻。
-
藝遊在他方
美國娛樂業歷史的原爆點—紐約卡內基廳
卡內基廳在某種程度上也由於它的地緣關係,從古典音樂、精緻藝術的捍衛者,逐漸蛻變成為通俗表演藝術圈子裡其人其作跨界進入所謂「古典」的殿堂,晉身成為「時代的聲音」、「傳世的經典」最好的一個跳板。也正因為它這微妙的地理位置,它與百老匯音樂劇作、它與爵士音樂流行歌曲、它與美國新生代創作者暨表演者等等,層層次次的因果循環,結下了不解之緣。
-
特別企畫 Feature 搖擺在商業與藝術之間 未來仍「令人期待」
進軍百老匯十五年 迪士尼霸業坎坷
從一九九四年起,娛樂業一方霸主迪士尼,以《美女與野獸》舞台劇版正式跨入紐約百老匯。十五年來,財力雄厚的迪士尼,除了在硬體設施上翻修經典老劇院,讓老街區鹹魚翻身頗受好評外,把「家庭娛樂」的氣氛帶入了一向以成人觀眾為主的百老匯,也製作了像《獅子王》這樣長銷不輟的經典作,但糾葛於商業與藝術之間,作品的毀譽參半,都讓迪士尼的百老匯霸業,讓人「一方面寄予祝福,一方面也拭目以待。」
-
特別企畫 Feature 《艾薇塔》作詞大師 《獅子王》寫景抒情
提姆.萊斯 一則縱橫舞台與電影的傳奇
電影動畫與音樂劇《獅子王》的動聽樂音,結合了提姆.萊斯的精湛文詞,才得以成為膾炙人口的經典歌曲。早年即與洛伊.韋伯寫下多齣經典音樂劇如《約瑟夫與他的夢幻彩衣》、《萬世巨星》、《艾薇塔》,早早地攀上了創作高峰,後來轉戰電影圈,也創造出了《阿拉丁》、《獅子王》這等佳作,過去四十年來,只要說到提姆.萊斯,「流行金曲」或「白金唱片」的影子便如影隨行地跟在左右。
-
特別企畫 Feature 音樂之外 爵士vs.音樂劇
大城小調,舞台上的爵士氛圍
所謂JAZZ,在音樂劇的世界裡,主要還是一種元素,是一種風味,是一個時代(原則上多指二○年代)的聲音,是一種地域性、種族性很強的音樂,它往往和大城市的黑人族群,或者夜店族群緊緊相連在一起,紐約和芝加哥夜總會、紐奧良的小酒吧大城,小調,夜色,人情。在音樂劇裡,它並非一種獨立的音樂,像它在夜總會、在舞池、在演奏廳、在唱片錄音室裡一樣具有獨一無二的自由度和豪放氣質。
-
特別企畫 Feature
音樂劇歷史相關年表
1866 《黑駝魔法師》The Black Crook 1904 〈時報廣場〉正式命名 1924 《學生王子》The Student Prince from Heidelberg 1927 有聲電影正式問世 1927 《畫舫璇宮》Show Boat 1928 《三便士歌劇》 1929 紐約股市崩盤,產生連鎖效應,史稱「經濟大蕭條」 1931 《為卿高歌》Of Thee I Sing,為史上首部獲得普立茲戲劇獎的音樂劇 1932 製作人齊格飛(Florenz Ziegfeld)過世(1869-1932) 1935 《乞丐與蕩婦》Porgy and Bess 1943 《奧克拉荷馬之戀》Oklahoma! 1945 《天上人間》Carousel
-
特別企畫 Feature
戲,仍然要繼續
不說大家可能不相信,事實上,九一一事件發生後,百老匯只停步一天半,在當時的市長朱利安尼一聲令下,各劇院立即在九月十三日便重新開張,務必讓百老匯劇場生生不息地搏動下去。
-
特別企畫 Feature
百老匯音樂劇發展史上的十件大事
今日縱橫全球的音樂劇,竟是源於一把無名火?紐約會成為戲劇之都,跟地鐵通車有莫大關係?十件歷史大事,讓讀者迅速一窺百老匯音樂劇百多年的流變發展,讓你知道,音樂劇如何變成今朝今貌。
-
特別企畫 Feature
從作曲家到音樂劇之王
誰是百老匯之王,從台灣音樂劇CD、DVD銷售排行榜上看來,作曲家安德魯洛伊韋伯鐵定是台灣人心目中的天王。但這兩年,洛依‧韋伯的作品漸漸從百老匯下檔,新作未出,這位才氣洋溢但舉止行徑往往令導演、演員又跺腳又扼腕的霸氣天王還有機會風雲再起嗎?
-
特別企畫 Feature
等待下一輪的 洛伊‧韋伯王國盛世
普林斯掌舵造就《歌劇魅影》旋風 洛伊韋伯在劇壇有今日的地位,其實最該感謝兩位導演――百老匯傳奇天王哈洛德普林斯和出身莎劇的崔佛南恩(Trevor Nunn)。 當《萬世巨星》在倫敦與百老匯首演時,幾乎無「舞台美學」可言,全劇被堆砌成今古交錯的大型演唱會, 到了約十年後,《艾薇塔》的唱片大賣,洛伊韋伯及搭檔提姆‧萊斯(Tim Rice)決定將之搬上舞台,邀請普林斯為其掌舵,這才終於將洛伊韋伯的作品從譁眾取寵的熱門歌友會提升成有風格、有品味的「百老匯等級」作品。 兩人在約八年後再度合作,《歌劇魅影》在普林斯的統御下,以出色的場面調度和環境劇場的氛圍,遮掩了戲劇文學上的不足之處,使之一躍成為全球最賣錢的音樂劇,連今年(2004)美國共和黨為拉攏選票,黨中央還下令到百老匯「包場」,要讓恪守清教徒傳統美德的保守派黨員與家人共享極盡聲色之娛的《歌劇魅影》。 可惜在九○年代尾,改編自兒童文學的《微風輕哨》Whistle Down the Wind在美試演,普林斯與洛伊韋伯因歧見而分手,陣前換將的《微風》一劇並不成功,反而是下檔後重新製作的英國巡迴版較予人溫暖清新的感覺。 崔佛‧南恩出手,推疊《貓》劇奇觀 除了普林斯,洛伊韋伯另一位長期合作的對象則是出身皇家莎劇團的崔佛‧南恩。 或許與南恩長年在莎劇團體中的訓練有關,很多時候由他執導的音樂劇會因過分膠著於戲文,或陶醉於由舞蹈、佈景等堆砌起的視覺奇觀,而喪失焦點。近年由他執導的經典名劇如《窈窕淑女》、《奧克拉荷馬之戀》、《南太平洋》等,都有類似問題。然而他延襲自普林斯「電影剪接」式的場面調度手法,卻深深擄獲人心,特別是大量使用旋轉舞台、升降平台的效果,很得一般觀眾喜愛。 南恩與洛伊韋伯近年的作品,往往淪為大而無當的繡花枕頭,然而他們在八○年代全盛時期的合作,倒頗具看頭,尤其是《貓》劇――在兩人原先的構想裡,《貓》劇就像一場巨型的馬戲秀、賀歲秀(pantomime),沒有劇情,沒有主題,就只有滿台亂跑的貓,南恩
-
特別企畫 Feature 二○○四年東尼獎頒獎典禮彩排現場
一個東尼獎死忠迷的現場目擊
每年東尼獎當天上午的頒獎典禮彩排,都開放熱情戲迷免費入場參觀。在此除了可以看到與電視轉播無差的現場表演,還可以看到電視轉播看不到的加料演出。今年的彩排空檔,就可以看到主持人休‧傑克曼穿著汗衫上台高歌,還有精采的早期百老匯劇作的電視廣告,看得戲迷們大呼過癮。
-
特別企畫 Feature 第五十八屆東尼獎
刺客大贏家 可愛大街抱走最佳音樂劇
今年上演了極多新話劇,成績卻普遍不佳,反倒是推出新版的幾部舊作還算讓人耳目一新,最具氣勢的《亨利四世》將原本上、下兩集的結構,重新剪裁成四小時的史詩,舞台上還鋪排出難得一見的大型戰爭場面,只見旌旗遮天,殺聲如雷,極具震撼力。 音樂劇方面,新作品《綠野星蹤》(The Boy from OZ,台灣譯《奧茲來的男孩》),脫胎自澳洲真人真事,男主角「彼德‧艾倫」由近年聲勢節節高漲的休‧傑克曼(Hugh Jackman)領銜主演,老資格的劇迷將其明星丰采與四、五○年代的瑪莉‧馬汀、伊索‧摩曼等相提並論,每夜散戲時後台出口更被熱情的觀眾擠得水泄不通。今年東尼獎有幸再度請他來重拾主持棒(他也是去年的主持人),阿休哥獲獎的消息則根本不必等候打開信封,便早成定論了! 其他還包括之前得獎呼聲最高的《罪惡壞女巫》――恰巧也以《綠野仙蹤》為引子,不過演的是奧茲國幻想世界的故事,好心白女巫與壞心綠女巫之間纏鬥經年的恩怨情仇、成長點滴。自外百老匯移師入主的《可愛大街》(Ave. Q,台灣直譯《Q大道》)小兵立大功,意外奪下最佳音樂劇大獎;全劇假「可愛」之名,切入二十一世紀新生代主人翁的社會問題,讓真人與布偶在台上演出這場「成人秀」,刻畫劇中主角如何學習從《芝麻街》的世代成長蛻變以為社會中堅分子。再加上舊戲新演的《大城小調》Wonderful Town、《屋頂上的提琴手》、《大河-頑童歷險記》Big River,以及震驚四海的《刺客》Assassins等。 從歷史走出來的《刺客》 《大城小調》為伯恩斯坦的舊作,故事描述一對來自俄亥俄鄉下的姐妹花來紐約尋夢,歷經重重挫折,最後總算有了立足之地的故事;《提琴手》則因導演拿捏失準,藝術成就極差。 值得一提的《大河》改編自馬克吐溫經典小說(演的是哈克的故事),由聾啞劇團與百老匯演員攜手聯演,全劇把手語當成場面調度的一部分,每句台詞和歌詞,在台上都有兩種語言同時演繹,在第二幕的最高潮,全體演員現身舞台深處,由哈克領頭齊唱主題曲,唱到激動處,突然弦聲俱寂,只見台上演員仍用手語專心一致地「唱」著,場中卻四下寂然,真真劇力萬鈞!
-
特別企畫 Feature
百老匯新星
得東尼獎卻不一定紅。在潮起潮落的百老匯大道上是習以為常的定律。即將在華裔歌手楊呈偉的音樂會中,擔任國家音樂廳交響樂團指揮的傑森‧羅伯‧布朗,似乎就是這樣的例子。出道十年以來,曾獲兩次東尼獎提名、一次「最佳詞曲」的桂冠,旅美音樂劇專家陳煒智告訴你,關於這位得了獎還挨餓的東尼獎得主的故事。
-
藝知平台
歎為觀止的劇場魔法
《歌劇魅影》出神入化的總體劇場效果,既滿足了挑剔成性的評論家胃口,更把全場觀眾把玩在手掌心,使人對整部作品欲拒還迎、又愛又恨──恨它的劇本、詞作與音樂沒有再深一層,把《歌劇魅影》無窮無盡的戲劇張力逼到極限;愛它的場面調度足以名垂青史。而負責整體場面調度的,正是百老匯史上最具傳奇色彩的天王大導演哈洛.普林斯。
-
藝知平台
金光閃閃中的暗黑心靈
由於本身性格影響,加上童年失學,流落歌台舞榭跑碼頭為生,年紀輕輕便嚐盡世情百態的佛西於其美學與人生哲學中,總帶有一份濃濃的末世質感。好友替他取了「黑暗王子」的綽號,除調侃他終年一襲寡婦般的黑衣黑褲,更點明他在「佛西式」簡約、性慾美學底下,對於人生負面印象的偏好。籌備《芝加哥》時,佛西更因壓力過大動了心臟手術,鬼門關前走過一遭的佛西返回劇組後,對整部作品的視角和觀點更深深陷入無垠的黑暗世界。
-
戲劇
喵喵聲中看見劇場奇觀 音樂劇
《紐約時報》前劇評主筆法蘭.克里奇在《貓》劇於百老匯首演時便預告:「一定有一個理由會支撐《貓》劇,讓它在百老匯存活很長很長一段時間道理很簡單,因為這是齣會把觀眾帶進完全幻想空間的音樂劇,而這個幻想空間可能只存在於劇場藝術裡。里奇這番見解,預示了《貓》劇長達十八年的演期,也透露出在伴隨《貓》劇而來約莫十年的「奇觀音樂劇」時期,創作者將音樂劇場的文學性及其縝密整合的特色化約成簡單的視聽奇觀,通行海內外各個不同文化族裔及語言社群,成功將之完全「國際化」、「統一化」。
-
現象視察
土法煉鋼做中學
人才的限制可說是國內音樂歌舞劇(以及商業劇場)發展的重要瓶頸,國內劇場敎育體系內,幾乎沒有在「歌」、「舞」、「劇」這三個介面間作接駁和匯整,加上目前劇場硬體條件無法及時配合、製作/創作群的美學視野還待增廣開拓、評論家及觀衆的鑑賞標準與史觀極需建立的大前提之下,台灣商業歌舞劇場的體制建立目前似乎只能靠每一次推出新作的歷程中學步行走。
-
焦點
大師離席──羅賓斯留下的偉大時刻
一九九八年七月二十九日,傑洛.姆羅賓斯溘然辭世,享年七十九歲。七月三十日晚間八時正,百老匯劇院區全區熄燈,爲舞罷離場的大師默哀致意。 自一九三八年羅賓斯入行,整整六十個年頭,他不曾遠離過熱愛他的觀衆一步。一九八九年,他集結生平創作過的名劇選段,湊成一齣《超級百老匯》Jerome Robbins' Broadway豪華集錦秀,獲頒他的第五座東尼獎。幾十年來,羅賓斯獨特的優雅風格,以及其中蘊含的無限戲劇張力,在在都令觀衆難以忘懷。美國Playbill雜誌在羅賓斯的紀念專文裡便羅列了一長串「羅賓斯的偉大時刻」: 《錦城春色》On The Town裡,三個水手大唱New York, New York, it's a wonderful town.的段落。 《西城故事》裡,東尼與瑪莉亞舞會相遇的夢境。 《玫瑰舞后》Gypsy裡,醜小鴨露易絲搖身一變,成爲脱衣舞天后的〈我來取悦你〉Let Me Entertain You。 《小飛俠》Peter Pan裡,彼德潘拉著溫蒂、麥可、約翰飛上倫敦夜空的〈我在飛〉I'm Flying。 《春光滿古城》A Funny Thing Happened on the Way to the Forum的開場,衆人高唱〈歡樂今宵〉Comedy Tonight。 《國王與我》The King and I裡的〈湯姆叔叔的小屋〉舞劇。 《屋頂上的提琴手》開場,旋轉舞台開動的歷史性的一刻。 以上例子只是羅賓斯作品的一小部分,卻幾乎寫盡五〇、六〇年代大半篇百老匯歌舞劇發展史。羅賓斯的編舞、導戲特重「動作感」。只要會讓作品進行遲滯,哪怕是再轟動的章節段落,他也會二話不說直接刪掉,一旦戲劇動線原地踏步,他就開始動腦筋。最有名的例子是在《西城故事》的〈瑪莉亞〉一曲,他與撰詞的桑坦爭辯許久,東尼在唱這首歌的時候「到底做了什麼事?」他認爲,歌舞劇就是歌舞劇,觀衆不是枯坐在戲院聽演唱會的。旣然這是一首戲劇裡的挿曲,就不能當成藝術歌曲來表演。最後,他們在這首歌曲進行時,透過多道換景手續,把東尼從舞會「換」到大街,再「換」到後街防火梯邊,戲劇才得以一瀉無礙。
-
焦點
紐約黑街殉情記
《西城故事》的戲劇語言、美學手法早已過時,然而這部作品背後隱含的文化、歷史意義以及它所集匯的創作才華,才是讓它名列五〇年代古典音樂劇壓卷作品的重要因素。